ZKX's LAB

波拉尼吸附势能理论

2020-07-17知识16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 年份 获奖者 国籍 获奖原因1901年 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 荷兰“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1902年 赫尔曼·费歇尔 德国“在糖类和嘌呤合成中的工作”1903年 斯凡特·奥古斯特·阿伦尼乌斯 瑞典“提出了电离理论”1904年 威廉·拉姆齐爵士 英国“发现了空气中的惰性气体元素并确定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表里的位置”1905年 阿道夫·冯·拜尔 德国“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1906年 亨利·莫瓦桑 法国“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1907年 爱德华·比希纳 德国“生物化学研究中的工作和发现无细胞发酵”1908年 欧内斯特·卢瑟福 英国“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1909年 威廉·奥斯特瓦尔德 德国“对催化作用的研究工作和对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原理的研究”1910年 奥托·瓦拉赫 德国“在脂环族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1911年 玛丽·居里 波兰“发现了镭和钋元素,提纯镭并研究了这种引人注目的元素的性质及其化合物”1912年 维克多·格林尼亚 法国“发明了格氏试剂”保罗·萨巴捷 法国“发明了在细金属粉存在下全世界谁两次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 2000年为止,全世界有467人获得诺贝尔奖,其中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有162人。在这467位诺贝尔奖得主中,有四位曾两次获奖。其中,波兰裔法国女物理学家、化学家Marie Sklodowska Curie(玛丽?居礼)(即居礼夫人)获得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奖与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美国物理学家John Bardeen(约翰?巴丁)获得1956年与1972年的诺贝尔物理奖。在所有得奖科学家中,有三对夫妻共同得奖。法国物理学家Pierre Curie(皮耶?居礼)和Marie Sklodowska Curie(玛丽?居礼)夫妇获得1903年物理奖。在所有得奖科学家中,包含有5对父子。共同得到1915年物理奖的是William Henry Bragg&William Lawrence Bragg(布拉格父子);分别得到1906年物理奖和 1937年物理奖的是Joseph John Thomoson&George Paget Thomson(汤姆逊父子);分别得到1922年物理奖和1975年物理奖的是Niels Bohr&Aage Niles Bohr(波尔父子);分别得到1924年物理奖和1981年物理奖的是Karl Manne Georg Siegbahn&Kai Manne Borje Siegbahn(赛格巴恩父子)。在所有得奖科学家中,有10位女性科学家。其中得到物理奖的是1903年得奖的Marie Sklodowska Curie(玛丽?居礼)与 1963年得奖的Maria Goeppert Mayer(玛丽雅?梅耶)单分子层吸附和多分子层吸附的区别 多分子层吸附是指被吸附了的分子发生再吸附的现象。多分子层吸附理论主要有波拉尼吸附势能理论和BET理论。单分子层一般是化学吸附,具有较强选择性,不可逆;物理吸附一般是单层或多层吸附,可逆,选择性小以纯铁作为基本材料,提出使铁性能得到提高的方法,并简述实现过程? 以纯铁作为基本材料,提出使铁性能得到提高的方法,并简述实现过程 2,509 ? 邀请回答 ? 添加评论 3 个回答 16 人赞同了该回答 很久之前写的,偷懒直接复制过来了,不知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 1901年J.H.van'tHoff范霍夫荷兰研究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的规律1902年E.FischerE.费歇尔德国合成糖和嘌呤衍生物1903年S.Arrhenius阿累尼乌斯瑞典提出电离学说1904年W.Ramsay物理吸附的理论基础 气体吸附理论主要有朗缪尔单分子层吸附理论、波拉尼吸附势能理论、BET多层吸附理论(见多分子层吸附)、二维吸附膜理论和极化理论等,以前三种理论应用最广。这些吸附理论都从不同的物理模型出发,综合考查大量的实验结果,经过一定的数学处理,对某种(或几种)类型的吸附等温线的限定部分做出解释,并给出描述吸附等温线的方程式。多分子层吸附的理论 波拉尼吸附势能理论吸附剂表面附近一定的空间内存在有吸附力场,吸附质分子进入吸附力场就会被吸附,由于吸附力场有一定的空间范围,吸附可以是多分子层的。吸附力的大小随吸附层从内到外而逐渐降低,吸附空间内每一点的吸附势都是该点与吸附剂表面距离的函数,其定义为1摩尔气体从无限远处(即吸附力不起作用之处)吸到该点所做的功。如果假设吸附态的吸附质是液态的,气相中吸附质服从理想气体定律,则吸附势ε为:ε=RTln(p0/p)式中p0和p是实验温度T时气体的饱和蒸气压和气体平衡压力,R是气体常数。吸附势与吸附体积(定义为吸附量与吸附质密度之比)间的关系曲线称为特性曲线。实验证明,特性曲线与温度无关,即对于同一种吸附剂和吸附质,改变温度时特性曲线不变。不同吸附质在同一吸附剂上吸附时,若吸附体积相同,则各吸附质吸附势之比值恒定,此比值称为特性曲线的亲合系数。亲合系数可由吸附质的某些物理化学常数求得,故由一标准吸附质的一个温度下的吸附等温线和其他吸附质的亲合系数值可求得任意温度下其他吸附质的吸附等温线。BET理论1938年S.布鲁诺尔、P.H.埃米特和E.特勒将朗缪尔吸附等温式推广到多分子层吸附,得到了著名的 BET理论,基本假设是:吸附20世纪化学的三个重大发现 公元1900年 英国E.卢瑟福和法国M.居里发现镭辐射由α、β、γ射线组成 德国F.E.多恩发现氡222 美国M.冈伯格发现三苯甲基自由基 公元1901年 美国G.N.路易斯提出逸度概念 历届化学诺贝尔奖的得主是谁 诺贝尔化学奖是诺贝尔奖的一个奖项,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901年开始负责颁发。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1901-荷兰科学家范托霍夫因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1902-德国科学家费雪因合成嘌呤及其衍生物多肽获诺贝尔化学奖。1903-瑞典科学家阿伦纽斯因电解质溶液电离解理论获诺贝尔化学奖。1904-英国科学家拉姆赛因发现六种惰性所体,并确定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05-德国科学家拜耳因研究有机染料及芳香剂等有机化合物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06-法国科学家穆瓦桑因分离元素氟、发明穆瓦桑熔炉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07-德国科学家毕希纳因发现无细胞发酵获诺贝尔化学奖。1908-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因研究元素的蜕变和放射化学获诺贝尔化学奖。1909-德国科学家奥斯特瓦尔德因催化、化学平衡和反应速度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1910-德国科学家瓦拉赫因脂环族化合作用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1911-法国科学家玛丽·居里(居里夫人)因发现镭和钋,并分离出镭获诺贝尔化学奖。1912-德国科学家格利雅因发现有机氢化物的格利雅试剂法、法国科学家萨巴蒂埃因研究金属催化加氢在有机化合成中的应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13-瑞士多层吸附和单层吸附有什么区别? 多层吸附和单层吸附区别:多分子层吸附是指被吸附了的分子发生再吸附的现象。多分子层吸附理论主要有波拉尼吸附势能理论和BET理论。单分子层一般是化学

#诺贝尔#吸附等温式#科学#科普#诺贝尔化学奖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