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这位收藏家淘到半截蜡烛,竟是清代文物,对研究照明历史有帮助

2020-07-23新闻11

一位民间文物收藏爱好者,曾在古玩市场地摊上淘到半截蜡烛,后经专家指点发现,该蜡烛居然是一件清代文物,甚至它的出现,对研究我国的蜡烛历史很有帮助。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老王家住在北京,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人。年轻时的老王,便喜欢收集一些古物,只是因为当时工作忙,加之自己的眼力有限,所以无法满足业余爱好。如今的老王已经退休,终日无所事事的他开始了自己的收藏生涯,每当自己闲下来的时候,老王都会到小区附近的古玩市场转转,尤其是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老王也算是常客。

这一天清早,老王刚吃完早饭,便信步来到古玩市场,在各处地摊上走走停停,细细打量着每一件看起来有价值的物品。老王心中清楚,古玩市场鱼龙混杂,大多数摊贩都是以次充好,几乎没有太多的真品。不过运气来了挡也挡不住,就在老王挑挑捡捡的过程中,半截红色的蜡烛,居然从他手中的烛台上掉落出来,这倒是令老王有些始料不及。

老王好奇的捡起这半截蜡烛,只见它通体为大红色,其上刻有双龙戏珠纹图案,但终因是半截的缘故,导致上半部的“龙头”图案已经彻底融化,只留下两条栩栩如生的“龙尾”部分。老王顿感有趣,因为在他的收藏品中,还没有如此残缺的物件,他觉得手中的这半截蜡烛独具一种“缺憾美”。接着二话不说,当即掏钱将蜡烛买下,高高兴兴地回到自己的家中。

老王回到家中已接近中午,他却连饭都顾不得吃,便一头钻进卧室,对着半截蜡烛研究起来。可是老王终非是专业人员,最终也未能研究出其中的子午卯酉,反倒是被老伴数落了半天,称他肯定是“花钱买假货”了。

老王是个倔脾气,他有一种强烈的预感,认为手中的蜡烛绝非凡品,反而蕴含着某种秘密。在这种强烈的愿望驱使之下,老王专程找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好友,一位在著名大学任教的文史考古学教授。考古学教授热情接待了老王,并对半截蜡烛进行了仔细的鉴定,钻研良久,他才为老王讲述了关于蜡烛的历史。

现代考古界普遍认为,蜡烛应该是公元前30世纪古埃及人的发明。当时的古埃及人,将芦苇杆插在融化的牛脂之内,令其进行缓慢而又长久地燃烧,这也是后世蜡烛的最初雏形。

我国最早使用的蜡烛,共分为黄蜡与白蜡两种,它们于汉代时期在贵族圈被广泛使用,是当时一种较为实用的奢侈品。白蜡的主要原料,是一种白蜡虫的分泌物。这种白蜡虫生长在特殊树种之上,专门以吸食树汁为生,并分泌出一种蜡状物质,而正是这种特殊的物质,只要稍稍加热便可以制作出白蜡。

同时代的古埃及人并没有发现白蜡虫,但是他们却发现了蜜蜡,于是便大规模养蜂,以此提炼更多的蜜蜡物质。为了能够更好的节约成本,古埃及人甚至将牛脂与蜜蜡混合,这样的混合方式,会令燃烧变得十分缓慢,但缺点也很明显,就是在燃烧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黑烟。

人类历史上无烟蜡烛的出现,还要感谢一位法国化学家,他的名字叫做米西尔·欧仁舍弗勒尔。米西尔·欧仁舍弗勒尔为了解决蜡烛冒黑烟的问题,进行了多次化学实验,并创造性地找到了以硬脂酸制造石蜡的方法。从此,人类的照明史被掀开了崭新的一页,蜡烛也进入了无烟时代。

据考古学教授称,老王所购置的半截蜡烛,其年代为清代时期,但是蜡烛本身的种类却是人们口中所谓的“洋蜡”。众所周知,蜡烛限于自身材质的脆弱,一直属于难以保存的文物之一。与此同时,蜡烛制品价格昂贵,属于王公贵族专用的照明工具,而平民百姓或者古墓之中,则更愿意将价格低廉的油灯作为照明首选,因此而言,眼前的半截蜡烛,应为清代皇室贵族专用蜡烛,其上双龙戏珠的图案也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否则的话,又有何人敢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僭越使用龙形图案呢?教授还指出,此半截蜡烛的发现,对于研究清代时期的蜡烛规制、宫廷生活方式等方面,具有弥足珍贵的作用。

自1854年起,国外发明家亨利、约瑟夫、爱迪生等人,先后发明并完善了电灯,令人类进入了崭新的照明时代,完成了一次历史上颇为伟大的“电灯革命”,最终淘汰掉落后的油灯与蜡烛,为现代人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由此可见,相比于古人以微弱烛光照明的时代,我们现代人的生活的确幸福无比!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文物收藏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