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人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视对气候变化的研究。阅 气候变化问题是科学事实没有不确定性

2020-07-23知识25

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到底是变冷还是变暖?请熟知地理知识的人士解答 变暖。全球气候变暖 气候变暖是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被引起注意的,然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很有争议,。未来气候变化测量的不确定性最关键的是? 气候变化:大趋势中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并不代表我们可以忽视未来,不采取任何行动绝非明智的选择英国气象局哈德利中心的杰夫·奈特(Jef Knight)和他的八名同事发现,全球变暖在过去10年里发生了停顿。从1999年到2008年,世界变暖了0.07°C±0.07°C,并不是预测中的0.20°C。考虑到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并进行修正后,气温变化的幅度刚好是0°C。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今年的《美国气象学会公报》增刊上。研究者们对于全球变暖“打盹”的确切原因持有不同解释,但一致的意见是,没有一种自然界的力量能够长时间对抗温室气体带来的变暖。在科学家的模型中,极少会出现长于15年的变暖暂停现象,所以许多人认为升温会在今后几年内恢复。全球变暖仍然被看作是一个大趋势,尽管科学家的研究结果中仍然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喜马拉雅山的未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其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指出,喜马拉雅山的冰川正在以超过世界其他地区的速度退缩,可能到2035年就会完全消失。英国《自然》杂志报道说,不丹境内有983个冰川和2794个冰川湖,喜马拉雅山冰川的快速融化使得其中一些湖产生致命的洪水。图托麦措(Thorthormi)冰川湖是不丹最大的冰川湖。关于量子论中的不确定性理论的问题 关于不确定性究竟是测量的不确定还是本质的不确定,有一个判决性的实验的,那就是EPR悖论以及后来的贝尔不等式.EPR悖论就是爱因斯坦提出来的反对本质不确定性的思想实验,按照哥本哈根解释的话这个实验将是荒谬的.后来贝尔提出一个不等式,如果不确定是测量造成的,那么比如说某个统计值一定是小于2的,然而量子理论却预言说这个值将可能突破2,甚至达到2倍根号2.这个实验是可以实际操作的,量子理论的荒谬预言已经在八十年代得到了证实.在现在的情况下,物理学家不得不承认,如果要继续反对本质的不确定性,势必要以牺牲定域性为代价,也就是说必须允许某种瞬时的超距作用.然而玻姆他们据此建立的隐变量解释也并不如哥本哈根解释成功.气候变化问题是科学事实没有不确定性 嗯,人类活动会对气候造成变化,自然因素也会对气候造成变化,总之有因必有果,没有不确定性,哪来的天气预报?全球气候变暖与温室气体排放相联系的证据有哪些? 我自己是搞物理的,自认为对科学的逻辑有比较好的理解。但是我并没有读到过自己满意的强有力证据。当然我…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人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视对气候变化的研究。阅 (1)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对气候变暖问题的认识是人们在长期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形成并由实践检验而不断发展的。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气候问题的不断变化和科学。全球变暖是骗局吗? 比如,是否有涉及经济利益的阴谋?相关问题:为什么前些年热议的全球变暖问题现在几乎没有人提及了?纪…全球气候变暖到底跟二氧化碳排放有没有关系? 知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72 8510 其中有几个观点: a.地球周期(大循环、公转、自转变化等) 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的气候变化是地球规律(如宇宙轨道啊,。气候变化问题,包括温室气体的范围问题,科学上有不确定性吗? 气候变化在近30年中,几乎成为了耳熟能详的话题,其实这个不仅不是炒作出来的概念,有事实数据支撑,而且已经对全球气候造成了明显的影响,下面我就具体来说一说。人类活动主要通过排放温室气体来影响气候,自工业化以来,全球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等主要温室气体的浓度持续增加,到2015年,分别比工业化前增加44%、156%、21%,为过去80万年以来的最高,相当于在地球表面每平方米放2到3个昼夜不息的1瓦灯泡。而我们说的温室效应,就是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阻止这种地面受热后的热量散失,结果造成地球表面气温升高,而这一影响就波及甚广。首先,全球气温的明显上升,比工业化前高了2.4-4.8℃,北极海冰在持续缩小,全球冰川体积将进一步减小,而全球海平面将持续上升,间接导致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通俗来说,干的地方越干,湿的地方更湿,灾害风险加大。其次像是粮食生产(预计到本世纪末每十年减产2%以内),水资源安全(温度每升高1℃,受影响人口增加7%)、生态安全(物种面临更高灭绝风险,海岸遭受侵蚀等)和健康安全都将受到严重考验。所以,很多国际节能减排的会议,包括IPCC的会议等等,都是在商讨全人类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的发生,这个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全球气候变暖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