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五蕴六处十八界 “五蕴、六根、六尘、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是什么意思?

2020-07-23知识2

佛教中的“五蕴”、“六根”、“六尘”、“十八界”分别是什么意思,有何出处,谢谢! 一、五蕴梵语2113pan~ca-skandha,巴利语pan~ca khandha^。又作五阴、五5261众、五聚。三科4102之一。蕴,音译作塞健陀,乃积聚、1653类别之意。即类聚一切有为法之五种类别。(一)色蕴(梵ru^pa-skandha),即一切色法之类聚。(二)受蕴(梵vedana^-skandha),苦、乐、舍、眼触等所生之诸受。(三)想蕴(梵sam。jn~a^-skandha),眼触等所生之诸想。(四)行蕴(梵sam。ska^ra-skandha),除色、受、想、识外之一切有为法,亦即意志与心之作用。(五)识蕴(梵vijn~a^na-skandha),即眼识等诸识之各类聚。五蕴系总一切有为法之大别,在俱舍等所立七十五法中,总类聚有为之七十二法为五蕴,唯识家则立百法,合有为之九十四法摄为五蕴,皆不包括无为法。五蕴通有漏、无漏及善、不善、无记三性,故诸论中亦以各种名称说明其种别,如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五等,在五蕴之中,特以属于有漏者名为五取蕴。大乘义章卷八本更就有漏、无漏及三性,总立九种,即:(一)生得善阴,(二)方便善阴,(三)无漏善阴,(四)不善五阴,(五)秽污五阴,(六)报生五阴,(七)威仪五阴,(八)工巧五阴,(九)变化五阴。其中前三者为善,第四为不善,后五者为无记;又第。楞严经说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都是如来自性,妙明真如。可又说它们都只是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楞严经上说,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都是如来自性,妙明真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层次 阿弥陀佛!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十二处:处者谓根与尘根有六根,所谓眼、耳、鼻、舌、身等五色根;复有一根谓意根,意根非是色法,是无色法,是心体,然能作。佛教中的“五蕴”、“六根”、“六尘”、“十八界”分别是什么意思,有何出处,谢谢! 【六根】《佛学大词典》梵语s。ad。indriya^n。i。又作六情。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为十二处之内六处,十八界之六根界。根,为认识器官之意。即眼根(视觉器官与视觉能力)、耳根(听觉器官及其能力)、鼻根(嗅觉器官及其能力)、舌根(味觉器官及其能力)、身根(触觉器官及其能力)、意根(思惟器官及其能力)。前五种又称五根。五根乃物质上存在之色法,即色根。有二种之别,生理器官称为扶尘根,以四大为体,对取境生识仅起扶助作用;实际起取境生识作用者称为胜义根,以四大所生净色为性。对此,意根则为心之所依生起心理作用之心法,即无色根。据有部之说,前刹那之六识落谢于过去,意根即是引起次刹那六识之等无间缘。故六识之作用,须常以意根为所依(通依)。然前五识除依意根之外,另有特定之根为其所依(别依);意识则仅依意根,并无其他特定之根。瑜伽行派等则由唯识义上说六根,主张六根、六境均为内识所变。又六根可视为我人之身心全体,如法华经说读诵、书写经典,六根即可清净。〔俱舍论卷一至卷三、成唯识论卷一、顺正理论卷六、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参阅‘五根’1137、‘六境’1298、‘六识’1312、‘根’4131)【六根】《丁福保佛学。什么是六根,六尘,六识,五蕴,十八界,十二因缘? 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十二因缘:一无明 二行 三识 四名色 五六入 六触 七受 八爱 九取 十有 十一生 十二老死“五蕴、六根、六尘、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是什么意思? 五蕴 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五蕴理论。五蕴实际上是佛教关于。佛教中的“五蕴”、“六根”、“六尘”、“十八界”分别是什么意思? 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十八界法包括:六根、六尘、六识。

#十二因缘#文化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