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云龙公园知春岛上有一座燕子楼,楼为双层,上下回廊环绕,秀丽典雅,古朴美观,富有民族传统风格。但是这座燕子楼是经过重修之后的风貌,最初的燕子楼建于唐代。
唐贞元年间,武宁军节度使张愔镇守徐州时,在他的府第中为心爱的女子关盼盼修建了一座小楼。因此楼飞檐挑角,形如飞燕,而且每年春天从南飞来的燕子会选择此楼作为栖息繁衍的地方,所以这座楼就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燕子楼”。
这位叫关盼盼的女子是什么人呢?为何能得到节度使张愔的垂青和爱恋呢?原来关盼盼本身就是徐州人,她是一位能歌善舞、精通管弦、工诗擅词,才艺双绝的女子,生活在唐代贞元、元和年间。
但是关盼盼因出身寒微,后来她凭借着才艺入身乐籍,成为一名从事歌舞的专业人员。后来张愔来到徐州担任节度使,他与关盼盼邂逅,也被关盼盼姣好的容貌的出色的才艺倾倒,张愔将关盼盼接到府中,为她专门修建了一座燕子楼。可以说燕子楼是一个有着浪漫爱情故事的地方。
出于对她的爱和对她才艺的支持,张愔为关盼盼聘请了技艺高超的音乐家和舞蹈家,经过一番专门训练后,关盼盼成为名动一时的演艺达人。
关盼盼能表演唐代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她的舞姿轻盈柔美,婀娜多姿;她的歌喉圆润,声音清丽。当时的诗人张仲素将关盼盼的歌声称为“歌尘”,意思是说她唱起歌来,音调抑扬跌宕,清脆激越,其势可以阻遏天边的行云,冲击起雕梁上的暗尘。
贞元二十年(804年)春天,白居易在校书郎任上,从长安出发,东游徐州、泗水一带,受到了武宁军节度使张愔的盛情款待。宴席间关盼盼还表演了歌舞,关盼盼的才貌举止给白居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几年之后,白居易和朋友张仲素在长安相逢,他从朋友张仲素的口中得知张愔去世,葬在洛阳的消息。谈话间,白居易问起关盼盼的事情,张仲素此前一直在徐州工作,他对张愔和关盼盼的事情很了解。
原来自从张愔去世后,关盼盼念及张愔对她的情义,所以拒绝了许多的追求者,她也一直独居在张愔为她修建的燕子楼中,已有十年之久了。也可以说燕子楼是一个有着凄美爱情故事的地方。
张仲素还以关盼盼的语气写了三首《燕子楼》的诗,白居易读完这三首诗后,感触很深,他不由得想起了以前游历徐州时张愔对他的殷勤款待,以及宴席上关盼盼动人的舞姿和歌喉,于是白居易也写了三首诗,唱和张仲素的三首诗。
最早将关盼盼和燕子楼的故事写进诗中的张仲素和白居易,他们的唱和诗又是怎样的呢?张仲素的第一首诗是这样的:
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张仲素的第一首诗情景的选取上很有特点,他以关盼盼的生活场景为切入点,写的是关盼盼在张愔去世后,独居燕子楼的十多年中经历过的无数不眠之夜中的一个夜晚。
开篇句中的“残灯”和“晓霜”两个意象,写的是天亮时燕子楼室内和室外的景色。而且诗人巧妙的安排了一个“伴”字,不仅在诗意上将室内的情景和室外的情景联系起来,也将室外的寒冷与室内的孤寂联系起来,为主人公关盼盼的出场做好了环境的铺垫和渲染。
第二句写的是燕子楼的主人关盼盼。诗人是怎样落笔的呢?写她躺在床上哭吗?写她唉声叹气吗?都不好。
因为已整整过了一夜,哭也该哭过了,叹也该叹过了。这时她该起床了。于是,张仲素就写起床。用起床的动作,来表达人物的心情。但张仲素在这里并不多写她本人的动作,而已出其不意的笔法,从人和床作极其强烈的对比中,刻画女主人的内心世界。
合欢是古代一种象征爱情的花纹图案,也可用来指含有此类意义的器物,合欢被。一面是残灯、晓霜相伴的不眠人,一面是值得深情回忆的合欢床。
在寒冷孤寂之中,这位不眠人煎熬了一整夜之后,仍然只好从这张合欢床上起来,心里是一种什么滋味呢?或许是五味杂陈吧。
诗作的后两句是补笔,写燕子楼的主人关盼盼的彻夜未眠的情景,“地角天涯”,道路可算得长了,然而比起自己的相思之情,又算得什么呢?
夜短情长,思念的长度与宽度就是天涯地角的距离也无法与之相比的,何况是经过了十多年的思念,而且还要这么地过下去。
这首诗中,张仲素先写关盼盼的早起,再写失眠;不写梦中会见相思之人,而写相思之苦,根本无法入梦,都将这位念及旧爱的女子的精神活动细腻、真实、婉转地描绘了出来。
既然要唱和张仲素的诗,最主要的是在内容上要彼此相应,这也是唱和诗歌最基本的要求。所以当白居易读完张仲素的第一首诗后,写了这样一首场唱和诗:
满窗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
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
白居易这首诗的前两句也是写燕子楼的主人关盼盼清晨起床的的情景。天冷了,当然要放下帘子御寒。霜花结在窗帘上,可见气温很低,天气是很寒冷。
帘虽可防霜,却不能遮月,月光依旧透过窗子而洒满了这张合欢床。因为天气寒冷,气温也低,所以室内的温度也是很低的 。因为温度低,所以连被子都是冷冰冰的。夜已经很深了,女主人还没有入睡,蜡烛也快燃尽了,在这样的境况中,女主人不得不起来收拾卧床了。
张仲素的原诗中将室内的残灯与室外的晓霜合写,独眠人与合欢床对照;白居易的唱和诗则以满窗月与满帘霜合写,被冷与灯残合写,又增添了她拂床的动作。这就与原诗不仅在诗意上吻合,也避免了内容的雷同,是非常高妙的唱和之作。
后两句也是写关盼盼的失眠,但白居易将这位独眠人与住在“张氏旧第”中的其他人对比着想。在寒冷的有月有霜的秋夜里,别人都按时入睡了。沉沉地睡了一夜,醒来之后,谁会觉得夜长呢?
只有因愁苦相思而不能成眠的人,才会深刻地体会到时间多么难以消磨。燕子楼中虽然还有其他人住着,但感到霜月之夜如此之漫长的,恐怕只有关盼盼一人而已。
原唱作为关盼盼的自白,感叹天涯地角都不及自己此情之长,这是一空间的距离为出发点而写的;和诗则是感叹这凄凉的秋夜好像都在为她一人,而显得特别缓慢,这是从夜晚的时间长度为出发点而写的。这是和而不同。
张仲素的第二首《燕子楼》,写的是燕子楼主人关盼盼抚今追昔,怀念张愔,哀怜自己的情景,原诗写道:
北邙松柏锁愁烟,燕子楼中思悄然。
自埋剑履歌尘散,红袖香销已十年。
开篇句描写的是张愔墓前的景色。北邙山是汉、唐时代洛阳著名的墓地,张愔“归葬东洛”,墓地就在那里。北邙松柏,为惨雾愁烟重重封锁,这其实是关盼盼想象中的景象。
所以第二句紧承第一句的想象,写关盼盼在燕子楼中沉寂地思念的情形。“思悄然”,也就是她心里的“锁愁烟”。情绪不好,凄凉黯淡。所以出现在她幻想之中的墓地,也就不可能是为丽日和风所煦拂,只能是被惨雾愁烟所笼罩了。
后二句写的是,自从张愔死后,关盼盼再也没有心绪歌舞,歌声沉寂,舞袖香销,转眼已经十年了。
白居易的第二首和诗便从关盼盼不愿再出现在舞榭歌台这一点生发,着重写她怎样对待歌舞时穿着的首饰衣裳。
钿晕罗衫色似烟,几回欲著即潸然。
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十一年。
年轻貌美的女子谁不爱打扮呢?可是关盼盼几回想穿戴起来,却又被另外一种想头压了下去,她或许想到:打扮了给谁看呢?想到这里,就只有流泪的份儿了。
所以,尽管金花褪去了光彩,罗衫改变了颜色,也只有随它们去吧,谁还管得了这些。
《霓裳羽衣》是唐玄宗时期有名的舞曲。诗中出现这一舞曲的名称,也是暗示关盼盼有着高超的表演艺术天赋。
在这首诗里,白居易没有写到张愔,但他并非消失而是存在于关盼盼的形象中。白居易之所以展现关盼盼的精神活动,就是为了点明张愔虽然去世,但他依然在关盼盼的内心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以至于她拒绝了所有的追求者,或许她的心里再也装不下其他人了吧。
张仲素的第三首《燕子楼》,写关盼盼感叹时间流逝、季节更替的同时,也感叹她的青花不在,韶华易逝。叹青春之消逝。原诗如下:
适看鸿雁洛阳回,又睹玄禽逼社来。
瑶瑟玉箫无意绪,任从蛛网任从灰。
开篇句描写的是去年的事。鸿雁每年秋天从寒冷的北方飞到温暖的南方。徐州位于洛阳东边,但是经过徐州的南飞鸿雁,肯定没有经过洛阳,关盼盼这样想着。
但因张愔墓在洛阳,而关盼盼则住在徐州。所以诗人以美好的想象展开叙事,认为在关盼盼的心目中,这些相传能够给人传书的候鸟,一定是从洛阳来的,可是人已长眠,不能写信,也就更加让关盼盼睹物思人了。
第二句写的是眼前的情景。玄禽即燕子。社日是春分前后的戊日,古代祭祀土神、祈祷丰收的日子。
燕子每年春天,由南而北。每年临近社日的时候,燕子们就飞回来了。燕子成对地生活,双宿双飞,一向用来比喻恩爱夫妻。
关盼盼现在是合欢床上的独眠人,看到双宿双飞的燕子,怎么能不生发人不如鸟的感叹呢?人在感情的折磨中过日子,有时觉得时间过得很慢。这两句虽然只是对客观事物的描写,但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关盼盼对张愔一网深情的怀念。
后两句从无心玩弄乐器着笔,写关盼盼哀叹自己青春随爱情生活的消逝而消逝。瑶瑟和玉箫都是贵重的乐器,而让它们蒙上蛛网灰尘,这是女主人想起鸿雁无法传书,看到燕子双飞双宿而发出的无可奈何的感叹。
白居易的第三首和诗,讲笔墨放在回忆上,他回忆起当年徐州游历时与张愔和会面,以及簋关盼盼歌舞的印象上。但诗人又不直接描写对旧游的回忆,而是以通过张仲素告诉他的情况,来抒发他内心的感受,白居易写道:
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墓上来。
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
当年春天,张仲素从洛阳回来与白居易相见,提到他曾到张愔墓上去过。张仲素当然也还说了许多别的,但使白居易感到惊心动魄的,乃是坟边种的白杨树都已经长得又粗又高,可以作柱子了。
那么,白居易不由得想到,怎么才能让得关盼盼的花容月貌不会变成灰土呢?当年徐州的游历,给诗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什么时候才能再去一次呢?这两句虽然是诗人感叹眼前,其实怀旧的想法再也明显不过了。
唱和之作,最主要的是在内容上要彼此相应。张仲素的原唱,是代关盼盼抒发她“念旧爱而不嫁”的生活和感情的,是“拟作闺音”的写法;白居易的唱和诗,则是抒发了他对于关盼盼生活和感情的同情,以及对于今昔盛衰的感叹。
自此之后,张愔与关盼盼的美好爱情,以及关盼盼与燕子楼的故事,很多文人墨客以他们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吟诗填词、度曲作文。
北宋年年,苏轼担任徐州知州的时候,曾写下词作《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元代有以关盼盼的故事为题材的杂剧《燕子楼》;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有《钱舍人题诗燕子楼》。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也有以关盼盼和燕子楼的故事为原型的章节;《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柳絮》词中“香残燕子楼”的诗句,指的也是关盼盼和燕子楼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