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3亿儿童中,约有1000万弱视患者。很多人觉得弱视是天生的,但其实除了屈光间质混浊、上睑下垂遮挡瞳孔等是先天的,后天人为因素也占很大一部分。
孩子从出生到5岁是视觉发育的关键时期,期间要通过视觉的有效刺激提高视力,直到达到正常水平。在这个关键期,如果受到斜视、屈光不正等问题的影响,眼睛没有得到有效视觉刺激,就会出现视力发育障碍,引起弱视。
屈光不正,不只是近视,还包括远视、散光等情况,但家长对远视和散光的重视程度远不如近视。有些小朋友来医院看眼睛时,查出来高度散光或远视,医生要求通过佩戴眼镜矫正视力,但当父母听到“戴眼镜”就不乐意了:“我都散光几十年了也没什么影响”“远视戴什么眼镜”。这样的错误态度和行为会使孩子从屈光不正发展为弱视。
建议家长从日常生活的细节来判断,孩子是不是存在弱视:1.眼睛外观看起来不太正常的,比如黑眼仁发白,眼皮下垂;2.看东西时喜欢眯眼睛、偏头、凑很近等;3.早产儿、低体重儿及有眼病家族史(比如先天性白内障、斜视等)者应格外关注眼部情况,按时进行眼科检查。
弱视患者还常合并多种认知功能障碍,如对空间立体的感受力较差,甚至没有立体感,还会出现经典的“拥挤效应”——看单个字时看得清楚,但一排字就看不清楚了,尤其在看书时问题非常突出。因此,发现孩子有类似弱视症状要及时就医,以免影响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