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朱祁镇归国后,随即被代宗朱祁钰幽禁于南宫,过了七年的囚徒生活。在这七年间,英宗没停下生子,其第七子朱见浚即生于南宫禁所。
朱见浚,母万宸妃,生于景泰七年(1456年)六月初九日。此时,代宗的执政生涯已近尾声。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英宗复辟,改元天顺,朱见浚成为皇子。同年三月初六日,英宗册封不足两岁的朱见浚为吉王。
作为藩国,吉藩的国都在长沙。长沙是个好地方,在朱见浚之前已历三个藩王,分别为潭王朱梓、谷王朱橞、襄王朱瞻墡,这三个藩王一个自焚而死,一个谋反被诛,一个迁往襄阳,均未传袭王位。大概是占了“吉”字,朱见浚的吉藩不仅传国七代,延续一百六十余年,而且他本人也创造了一个记录。
关于朱见浚,《明史·诸王传》着墨不多,只有简短的五十三个字,“吉简王见浚,英宗第七子。生于南宫。天顺元年(1457年)封,时甫二岁。成化十三年(1477年)就籓长沙,刻《先圣图》及《尚书》于岳麓书院,以授学者。嘉靖六年(1527年)薨”。几个年份连起来,勾勒出朱见浚平凡而传奇的一生。
因为受封时不足两岁,不能自理,朱见浚之后长期在皇宫成长,二十二岁时才去长沙就任。在位期间,朱见浚靠着长沙雄厚的国力,大兴土木,大搞建设。一是是修建道观,在岳麓山右顶峰上修建云麓宫,便于修道问玄;二是扩建王城,经历次修建,藩府的规模日渐宏大,面积几占长沙城的十之七八。
然而,朱见浚还是一个有能为的藩王。朱见浚勤政务实,重视农业、商贸,特别注重文化教育,将儒家经典《先圣图》及《尚书》碑刻于岳麓书院,又刊刻《贾谊新书》,促进了吉藩的发展。在朱见浚的治理下,长沙地区保持了政治清平和经济快速发展,以至在明朝中后期出现“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谚。
据《明世宗实录》记载,嘉靖六年(1527年)九月,“吉王见浚薨。讣闻,上辍朝三日,遣崇信伯费柱致祭,如例”。崇信伯费柱早年曾去武当山致祭过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真武大帝,而朱见浚平生又好道教,派费柱前去为朱见济致祭,足见世宗在这方面是个有心人,对叔祖朱见浚也颇尊重。
朱见浚二岁封王,七十二岁去世,在位七十一年,是有明一代享国最久的藩王。因为在位时间太长,朱见浚的嫡子又早去世,故由世孙朱厚焨嗣位。朱见浚谥号“简”,称吉简王。按古代谥法,“一德不懈曰简;平易不訾曰简;治典不杀曰简;正直无邪曰简;易从有功曰简;平易无疵曰简;至德临下曰简;仕不躁进曰简;能行直道曰简;执要能固曰简”,朝廷给朱见浚的评价较高。
朱见浚死后,葬关山,其墓寝位于今长沙市雨花区跳马镇。此后,吉藩历朱厚焨、朱载均、朱翊镇、朱翊銮、朱由栋、朱慈煃六王。朱慈煃是吉藩末代藩王,崇祯十六年(1643年),张献忠入湖南,朱慈煃逃往广东,后死于缅甸。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大搞建设,朱见浚墓被挖,出土的青石大多被运走修建水库,“大明吉简王墓志”等碑石则被农户运去砌房。历经沧桑,而今,志石上的阴刻蟒纹和云纹尚见,而大部分文字已经湮没于历史,难以辨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