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科技人才选择扎根东莞?东莞“引智”的四把钥匙告诉你

2020-12-31新闻14

■12月9日,2020东莞高层次人才活动周举行。图为企业与高层次人才交流洽谈会现场

在12月9日开幕的东莞高层次人才活动周上,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专业的博士韩坤霖对记者说:“未来我想留在东莞工作。”

无独有偶,这句话同样出现在来莞交流的电子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研究生程丽莎口中,程丽莎表示,在选择联合培养地点时,她有宜宾、重庆、东莞三个选项,最终选择了东莞。

“我看好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也看好东莞在大湾区占据的独特地位,现在这里正进行高新技术产业的更新迭代,以及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优势产业,未来可期。” 另一名来莞交流的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研究生黄仲逸说。

从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到世界杯上的足球、“大力神杯”纪念品、世界杯系列钥匙圈……“东莞制造”与世界已经有了密切联系。在粤港澳大湾区和松山湖科学城纳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的背景下,这座拥有“世界工厂”美誉的城市,正逐步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从“东莞制造”走向“东莞智造”。

在这一转型期,人才是强劲的“发动机”和“推进器”,聚天下英才为莞所用,正一步步变为现实。为何越来越多的科技人才选择扎根东莞?东莞交出四把打开“引智”大门的钥匙。

第一把钥匙

建设引才聚才的高水平科创平台

“我的选择困难症犯了。”程丽莎说,当时摆在她面前的联合培养地点有三个:宜宾、重庆或者东莞。

这一选择并非小事,一方面,它决定着程丽莎未来两年在哪座城市度过;另一方面,也提供了一次绝佳的就业机会——一旦表现出色,她有很大可能被当地企业“秒抢”。

宜宾和重庆都是成都的“兄弟城市”,不仅风俗相近、语言相通,更重要的是,能满足程丽莎的胃。“我是个土生土长的四川人,喜欢吃麻吃辣,但要是来了东莞,这边的饮食可能不合我的胃口。”

尽管有不安,但东莞的科研环境让程丽莎最终做出了选择。

程丽莎告诉记者,来之前,她听说松山湖科学城已经纳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并将携手深圳光明科学城打造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主要承载区和先行启动区。虽然程丽莎对这些专业名词一知半解,但她意识到,未来东莞将建成大湾区的创新高地,她的知识和技能有了用武之地。

今年9月15日,程丽莎和电子科技大学其他63名研究生来到东莞交流培训,在未来的两年里,他们都将在这里学习、生活、产学合一。

回首往昔,程丽莎认为来东莞很值得,“东莞有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和几十所与国内著名高校院所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棒的科创平台。”

截至2020年12月,散裂中子源已有超过300名高端科研人才常驻东莞工作,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已经集聚了双聘和全职人员超过700人,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开展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并招录10名博士生。另外,东莞与国内著名高校院所共建33家新型研发机构,集聚了来自海内外各类科技人员4700名,引进孵化1273家企业,其中上市公司1家,高企111家。这些数据无一不在显示东莞打造高水平科创平台的决心和成果。

第二把钥匙

科技人才项目成果不断涌现

引智既需要平台,也需要项目,从2017年开始,东莞启动并实施了名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计划,程丽莎、黄仲逸都缘此来到东莞。“如果没有东莞对接我们学校的联合培养计划,我可能一辈子不会来这座城市,更谈不上有工作和定居的想法。”程丽莎说。

名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计划采用“企业导师+高校导师”双导师制,设置新工科教育精品课程,按照“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累计吸引了来自126所国内外高校的1800名研究生来莞培养(实践),其中在读博士324名,在读硕士1476名。

除此之外,东莞还大力实施省市创新科研团队项目引进海内外高端科研人才。累计引进8批次38个处于产业前沿的省“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创业团队,数量稳居全省第三位,累计获省资助达8.65亿元,市配套4.28亿元;引进5批次53个市级科研团队项目,市财政立项资助经费达3.1亿元,累计引进包括院士在内的高端人才近700名。其中,2020年新立项的15个东莞市引进第五批创新科研团队,市财政立项资助总额达7300万元,为东莞带来91名涵盖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制造、电子信息等方面的海内外顶尖人才,所开展的项目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和潜在经济效益。

第三把钥匙

科技人才服务不断优化

“才”富,可谓城市财富的基础。一个城市、一个区域的高质量崛起,无不拥有高度的“才”富。东莞拥有这笔可靠的“才”富,并非偶然。

对于科技人才,东莞始终做到用心服务,让人才在东莞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干得好、留得住。“来这边一年多,公司和机构在生活上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心,从住宿、吃饭到交通,基本是‘保姆式’的服务。正因为有这样的保障,我们这一批研究生的后顾之忧很少,心思都扑在项目上,希望早日做出成果。”黄仲逸表示,比起其他可选择的交换城市,她认为自己在东莞受到更多重视。

不仅对国内科创人才给予贴心服务,在人才全球化流动的趋势下,东莞不断优化外籍高端人才审批和服务,目前东莞持有效工作许可证的外国人共4920人,数量仅次于深圳和广州。为做好外籍高端人才服务工作,市科技局成立了东莞市科技人才服务中心,相关业务全部进驻市民服务中心实行即来即办方式办理,极大地缩减了办理时长,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全部业务都可采取邮寄方式办理,实现“0跑动”,极大方便了有关群众和办事人员。

另外,东莞还积极落实境外高端人才认定及个税补贴政策。市科技局今年受理境外高端人才认定及个税补贴申请791项,财政补助资金预计将超过7500万元,为东莞高校院所、创新平台和科技企业引进海外人才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第四把钥匙

人才交流合作氛围不断提升

在上述三把钥匙的基础上,东莞注重培育人才交流合作的氛围,近年来,东莞通过举办粤港澳大湾区院士峰会、高层次人才活动周、海外人才专家东莞行、“人才东莞”推介等一系列活动,吸引了大批高层次人才集聚东莞,为我市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其中,院士峰会自2018年首次落户东莞以来,已累计邀请了超过200名海内外院士、500名专家学者出席活动,吸引近5000名企业和机构代表参会,成为大湾区院士专家学术交流、技术对接、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是与东莞交流合作最为密切的院士之一。他表示,来到松山湖近10年,他已经适应和喜欢上这里。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和生也同样表示:“在美丽的松山湖畔偶遇世界级的科学家将不再意外。”

文字:唐卓 通讯员 黄法奇

摄影:程永强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