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苏东坡:从来佳茗似佳人

2020-12-31新闻14

原标题:苏东坡:从来佳茗似佳人

《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

宋·苏轼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东坡居士的文采实在太高,反而掩盖了他的茶学造诣。其实苏轼的茶诗,不光是文学作品,更是茶学作品。若将他百十余首茶诗汇编成册,简直就是一部文学化的茶学著作了。从这个角度来讲,苏轼茶诗的价值,长久以来都被忽略了。

这首《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便是苏轼流传度最高的茶诗之一。在该诗舒朗清新的文风背后,更承载着深刻的茶学内涵,值得爱茶之人反复研读。

还是先从题目讲起。曹辅,字载德,福建沙县人。没错,就是如今以小吃店闻名全国的那个沙县。北宋元符年间,曹辅中进士,自此步入官场。《苏轼诗集》中写道:“辅,时为闽漕。”也就是说,苏轼写这首诗的前后,曹辅正在福建为官。近水楼台先得月,曹辅便将闽地出产的好茶寄赠给了好友苏轼。于是,就有了这首诗。

那么,曹辅寄来的是什么茶呢?壑源茶。壑源,隶属于宋代著名的北苑茶区。壑源与北苑,也就距离一公里左右。北苑是官焙,已入宫廷贡品;壑源属私焙,却为茶人所爱。

至于题目开头的“次韵”二字,还须补充两句。这既是一种文体,也是“和诗”的一种方式。简而言之,就是根据上一首诗的“韵”以及用韵的次序,来创作自己的诗。曹辅送来壑源茶时,依照当时的惯例附诗一首,以作说明之用。苏轼便根据曹辅这首诗的“韵”及用韵次序,作了这首《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曹辅的原诗,流传不广;苏轼的次韵,却成经典。

其实,苏轼这位诗人非常喜爱也擅长运用“次韵”。《苏轼诗集》中,收录的“次韵诗”众多。我做过统计,有257首。接下来看正文。显然,这是一首夸茶的诗。

前面六句,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讲茶好。前两句,是讲茶山环境。既然是茶诗,那么“仙山灵草”肯定说的是茶了。至于“湿行云”,讲的是茶山中的天气。宋玉《高唐赋》中曾有两句:“旦为朝云,暮为行雨。”一时晴,一时雨,不正是茶山中多变的气候吗?多云,常雨,造就了茶树最适宜的生长环境。雨水打湿茶树,本是寻常景象,但苏轼却用“洗遍香肌粉未匀”一句来形容。以“美人出浴”比喻“雨打茶树”,美感尽显。

三四两句,是讲收茶的心情。玉川子,是唐代诗人卢仝的别号。卢仝曾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写有“手阅月团三百片”一句。自此,明月就成了唐宋团饼茶的代称。苏轼将曹辅的好茶比作“明月”,再将自己比作“卢仝”。不显山不露水地先表扬了朋友的茶好,顺带着还夸了自己。才子,就是才子。

当下普洱茶饼、白茶饼亦很流行。于是“明月来投玉川子”一句,又有了时代新意。如今我们收到饼茶,发朋友圈时使用这一句是最恰当的了。

五六两句,涉及真假辨别。“要知冰雪心肠好”一句,看似讲人,实是说茶。所谓“膏油首面新”,则是北宋流行的一种茶叶造假方式。当时“壑源茶”的口碑好,卖价高,于是就有“沙溪茶”作伪冒充。宋代黄儒《品茶要录》中记载:“凡壑源之茶售以十,则沙溪之茶售以五,其直大率仿此。然沙溪之园民,亦勇以为利,或杂以松黄,饰其首面。凡肉理怯薄,体轻而色黄,试时虽鲜白,不能久泛,香薄而味短者,沙溪之品也。凡肉理实厚,体坚而色紫,试时泛盏凝久,香滑而味长者,壑源之品也。”沙溪茶中“饰其首面”的“松黄”,其实就是松花粉。宋人点茶,茶汤以白为美。加入松黄的茶,也能点出鲜白的茶汤。但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靠松黄“添彩”的茶汤,不仅“鲜白不能久泛”,而且“香薄而味短”。这两句话,透露出苏轼的茶学修为,也揭示出辨茶的不二法门。

眼中的美感,不足以证明好坏。耳中的故事,不足以论证昂贵。口中的茶汤,才是我们最终的判断依据。苏轼对茶,绝不是简单的喜爱。或者说,苏轼表达对茶喜爱的方式,是醉心于茶学当中。从茶汤烹点,到茶饼制作,都是苏轼研究的范畴。

最后两句,是本诗的重点,也是传诵最广的部分。很多人不知道《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却熟悉“从来佳茗似佳人”。到底什么是好茶?这是很多人心中的问题。苏东坡的答案是:从来佳茗似佳人。人人心中,皆有佳人,或高或矮,或胖或瘦。人人心中,又没有一个准确的“佳人标准”。寻找心中的佳人,哪能预设那么多条件?寻觅心中的好茶,哪能困扰在条条框框中?现在有些人自称:我是非老古树不喝,或是非正岩不饮。此时,我都会劝他,多读读苏轼的这首茶诗。

我们饮一杯茶,总说是身心愉悦。茶事的享受,一部分来自于物质层面,一部分来源于精神层面。过分追求那种“唯一”的答案,有时候会出现偏差。好茶,没有绝对的标准;茶韵,也无法准确描述。

很多人都对“岩韵”颇感兴趣。到底什么是岩韵?我们不妨再来读读苏轼的这首茶诗。从来佳茗似佳人……好像是在写人,其实也是写茶。可再细想想,这句诗又何尝不是对于“茶韵”的最好诠释呢?苏轼一语道破了“茶韵”的一大特性:不可说。

从题材的角度来讲,词似乎比诗更适合表现模糊的感受。苏轼《行香子·茶词》里对茶韵的描述,甚至比“佳人论”更妙。其中下阕写道:“斗赢一水,功敌千钟。觉凉生两腋清风。暂留红袖,少却纱笼。放笙歌散,庭馆静,略从容。”这里的“斗赢一水,功敌千钟”,皆是代指茶事。茶如何,未直说。

半阕词,像是电影的慢镜头。缓缓叙述,皆是茶事之后的场面。可见虽“放笙歌散”,但“两腋生风”的感觉犹在。正如茶罢搁盏,茶韵却仍在口中久久回味一样。

苏东坡,借静写动,欲言又止。一句“放笙歌散,庭馆静,略从容”,又是一次对于茶韵的完美诠释:茶韵,既不可说;茶韵,也不可限。不可说,不可限,构成了中国茶的最高审美——韵。

黄庭坚是苏东坡的得意弟子。他有首词《品令·咏茶》,下阕写道:“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黄鲁直不愧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一句“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堪称是对老师“从来佳茗似佳人”的最好发挥了。“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也是对“茶韵”的完美描述。不是吗?音乐的韵,在于弦外之音;茶汤的韵,在于咽后之感。茶汤在口,品的是味;茶汤下肚,显的是韵。佳人之美,不是高、矮、胖、瘦所能描述;茶韵之美,不是酸、甜、苦、辣所能尽说。

有人曾经问我:“要多少价位以上的茶,才能品出茶韵?”还有人问我:“是不是只有正岩茶,才能品出茶韵?”可能,我们把问题想反了。如上文所述,茶韵的基本属性是“不可说”加“不可限”。于是有些人利用茶韵的特性,开始大肆宣传。久而久之,便使我们形成了一种很严重的误解:茶韵,似乎成了喝高档茶、天价茶的人才能够体会到的奢侈享受。按一些人的说法:中国茶,只有乌龙茶有韵。乌龙茶,只有武夷岩茶有茶韵。岩茶,只有“三坑两涧”有茶韵。三坑两涧,又以某些坑口茶韵最为明显……

可不要忘了,唐宋时期,只有蒸青绿茶。那么,问题来了。苏东坡笔下“放笙歌散,庭馆静,略从容”,算不算茶韵呢?黄庭坚笔下“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又算不算茶韵呢?当然算是茶韵。毋庸置疑,这两句都是对茶韵最为经典的描述。

我们总在追求:什么茶能喝出茶韵。其实不妨换个思路,我们也应该思考:什么人能品出茶韵。最后,我们把视角转回到这首《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上来。“从来佳茗似佳人”,是本诗的千古名句。

好茶与佳人,到底哪里相似?佳人,是情人眼里出西施。没有这份情,便看不到那份美。佳茗,是茶人心中出好茶。没有那份爱,便品不到那份韵。你不爱茶,怎么也不会喝到韵味。你若爱茶,什么茶都能品到韵味。饮茶后的身心愉悦,算不算茶的韵味?饮茶后的神清气爽,算不算茶的韵味?饮茶后的平静淡然,算不算茶的韵味?在笔者看来,都算。

茶韵,绝不是高消费的特权;茶韵,应该是爱茶人的独享。

◎本文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诗词歌赋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