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要跟2020年说再见了,这时候,各大App就会发布各种年度报告、年度账单、年度总结等等。内容一般包括该用户的App访问频率、动作类型、行为深度、停留时间、消费数额等,既有客观信息、行为特征,也有心理偏好等主观分析。
数字时代,消费类报告折射的是每个人的物质世界,而音乐类报告往往反映了一个人一年的精神世界。
这也就是为什么,刷屏的,除了支付宝、微信支付年度账单以外,总是年度音乐报告了。到年底,大家对于过去总会需要一种情绪的整理和收藏,然后断舍离。
但本质上,出炉一份年度总结,呈现形式和出圈与否应该是次要的,更主要的是这个App究竟为你做了些什么?消费类的,给你带来了哪些便利,省了多少钱;音乐类的,是否关注音乐本身,是否丰富了你的曲库,是否凭实力为你打开了更大的音乐世界。
01
年度音乐总结也有鄙视链?
不久前,Spotify发布了用户个人年度聆听习惯的报告——提供了歌曲,专辑,流派以及其他一系列的统计数据。而且,与每年的情况一样,这些个性化的结果在社交媒体不断扩散,扩散的同时引来了鄙视和嘲讽。
比如Apple Music的用户,就会在其他人分享报告时表达不屑。
流传最广的应该是这一张图。
是啊,没有人在乎你的年度音乐报告,但也没有人想知道你对别人的音乐报告有没有兴趣。所以,对于分享年度音乐报告这件事,我的第一个观点就是,大胆分享,你有你的听歌自由。就像用Spotify上一首名为「Nobody cares about your Instagram」的歌嘲讽回去。
Spotify之后,国内的各大音乐App也都发布了各自的年度总结。虾米音乐其实也发了,但自身前途未卜,年度总结的传播量级微乎其微。咪咕音乐的年度报告还是没有激起多少水花。酷狗音乐的不知道是还在路上,还是难产了。
刷屏的几乎都是网易云音乐年度总结和QQ音乐年度听歌报告,所谓的「鄙视链」也就只剩下社交分享上的这两家Battle。
02
见仁见智见实力
QQ音乐和网易云音乐的年度报告的相同点在于,都记录了这一年,不同节点上用户自己的心情。
QQ音乐的用户对于年度报告的反应,还是比较干脆利落的,有用一句话总结的,比如:
也有对生活充满期待的:
网易云音乐的情怀路线依旧奏效,朋友圈里分享的人挺多,字里行间还是显示出「网抑云」的气质。
设计风格上,我认为各有特色。
这也是最「见仁见智」的事情,有人觉得网易云的设计有了个人形象后更活泼,但也有人质疑这个形象跟音乐没什么关系,和用户使用时间或者音乐品味都没有联系。有人认为QQ音乐的设计不如网易云音乐,也有人认为QQ音乐反而言简意赅,颜色明亮、轻快,活力满满,每一页内容都很到位,不多不少。
我去看了下知乎和微博上的反馈,发现不少年轻人很喜欢QQ音乐今年的行星设计,甚至怀疑是00后美工设计师的作品。
对我来说,设计不是最重要的,音乐实力才是最重要的。我在网易云音乐两年的年度歌手都是Sophie Zelmani,她确实是我最喜欢的歌手之一,我也经常单曲循环她的歌,以至于数据识别下,我两年听歌总结都一样。
但事实上,我现在用QQ音乐的时间明显多过于网易云音乐,这就形成了一个更良性的循环,曲库越丰富,使用时长越多,数据建构出的人物画像和报告结果也就越精准。
我在QQ音乐的年度歌手,去年是新裤子,今年是五条人。
这恰恰是因为QQ音乐在曲库版权上的优势,并且出乎意料的是QQ音乐甚至直接放出了综艺听歌数据,《乐队的夏天》《中国新说唱》《我是唱作人》等大热的综艺节目都在年度听歌报告中有所体现。
所以,年度听歌报告这件事情的逻辑应该循着「好好听歌」这条线的,先得有丰富的曲库,让不同听歌爱好的人有更多的听歌选择,继而延长了收听时间,扩充了歌曲风格,如此,才能得到更精准的「听歌画像」和年度报告。
以前年度音乐报告比拼的或许是h5设计的创新,是情绪价值,而越往后走,年度音乐报告所体现的,越是平台实力了。
03
底牌始终是音乐内容
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一书中提出传播的「仪式观」,认为传播是将人们以团体或共同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的神圣典礼,大家由此共享经验、意义甚至是信仰。
按照这个说法,大家在传播个人年度音乐报告时,也像是完成了一场仪式。发起个人年度报告传播仪式,是一场品牌与用户的沟通,最终还要导向用户对App 的长期关注和惯性使用。
仪式感的基石是什么?或者说,音乐流媒体的底牌是什么?
全媒派在《年度听歌报告刷屏,音乐类App是如何吸引你去打发时间的?》一文中的总结很到位,回过头来再看一遍音乐流媒体平台的各种打法,实际上不论是提升音乐内容质量,还是延伸内容形态的边界,再或者对独立音乐人进行扶持以吸引需求更多远的受众,种种举措都围绕着“内容”进行。
天花板再高,音乐流媒体平台的底牌,始终是音乐内容。
2020就要过去,希望大家2020年能遇见更多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