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最有名气的培训班,应该是春秋时期孔子办的私人学校吧。
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郯子来到鲁国朝见。孔子向郯子询问郯国的古代官制。受此启发,孔子开办了私人学校,传授学生儒家礼法,此时孔子26岁。
《论语·为政》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鲁昭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21年),孔子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齐景公与晏婴来到鲁国拜访,同时因孔子之名已经传遍列国,得到了齐景公的召见,与他一起讨论秦穆公称霸后的应对策略。
鲁国的司空孟僖子随同鲁昭公出访楚国,但因不能以周礼妥善处理外交事务,被人耻笑,孟僖子回国后深以为耻,遂发奋学习周礼,此时孔子以礼法闻名于诸侯,孟僖子也向他虚心请教学问。
公元前518年,孟僖子将死,嘱咐两个儿子(孟懿子与南宫敬叔)以师礼侍孔子。而孟懿子正是亚圣孟子的六世祖。
在这之后,孔子一边传道受业,一边为政治国,一直到55岁时,带领弟子开始周游列国,一边探索列国的风土人情,一边完善自己的儒家学说。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周游列国14年后,返回故国,此时孔子已经69岁。他继续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
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终年73岁。
据《史记》记载,孔子的弟子有三千人,其中精通六艺的有七十二人,被称为“七十二贤”。
中国历史上孔子最早提出天赋素质教育理论,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学到了本领,就去做官。他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所以孔子强调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
他“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军事、农业等多方面的人才。
《史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言传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因此,学生们也很尊敬他,使他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至圣先师,他所办的私学应该是有史记载最早、也是影响力最大的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