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武义县县城西南三十三公里的桃溪镇陶村的一山谷之中,藏着一座千年古刹延福寺,延福寺大殿是江南地区最早的也是结构最完整的元朝建筑,对于研究宋元时期的建筑有极高的价值,延福寺因为梁思成、林徽因的考察测绘而被世人熟知,但真正大放异彩还是在建国以后文物普查,延福寺成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得到抢修并保护,1996年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延福寺的前世今生
根据延福寺中碑刻记载,延福寺修建于于五代十国的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初名福田院,南宋绍熙年间更名为延福院,“赐紫宣教大师守一拓其旧而新之”。这意味着延福寺在改名的时候曾经重修过,元朝延祐四年(1317年)重建,并设置重修碑记,到了明朝正统年间有一个僧人文碧涧重修,但大殿主体结构依然为元朝的,清朝康熙九年(1670年),僧人照应重建观音阁两廊,另外一个僧人通茂带领其他僧人多次修整大殿,并修建了天王宝殿以及两个走廊厢房二十一间,塑天王想四尊。
道光十八年(1838年)住持汉书重修修建了山门,同治四年(1865年)住持妙显修整了延福寺,光绪(1907年)再次被重修,1934年林徽因、梁思成应邀来杭州讨论六和塔重建事宜,听说延福寺可能为千年古刹,因此南下考察延福寺并测绘,1960年文物普查,延福寺被定为第一批浙江省重点文物单位,可惜的是1966年因为破四旧,佛像被毁,1981年再次被定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入选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延福寺自修建以来,几乎每个朝代都在修整,不过其始终不是地位崇高、规模宏大的大寺庙,也并非远近闻名、香火鼎盛的寺庙,所以在史书中很少能找到这个寺庙的记载,民国十七年(1928年),国民政府公布《寺院登记条例》,次年延福寺登记入册,其时寺院有:“佛像24尊,神像6尊,房屋26间,计面积3亩,耕地111.369亩,山地5亩,僧3位。”也正因为如此,延福寺在不显山不露水的山谷保留下来了完好的元朝木构建筑。
延福寺大殿木构
延福寺寺院南向而建,坐落在靠山的平坡上,占地45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占地1000余平方米,在中轴线上,古建筑前有山门三间,次为天王殿三间,又次为大雄宝殿五间,重檐歇山式。
大雄宝殿俯瞰近似正方形,立面成宝塔形,原来是单檐歇山顶,明朝时候增建下檐,大殿就成了面阔进深各五间的重檐建筑,这种做法在宁波保国寺宋代大殿、金华天宁寺元代大殿也有出现,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扩大殿内的空间,同时保护原来的木构结构。
延福寺大雄宝殿完整地保留了元代木构件斗拱建筑艺术风格和构造特征,大殿位于院落的中心,平面成正方形,清一色的木结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檐柱和梁枋间,嵌有多个斗拱,整座建筑坚固结实,外观雄伟壮观,气势非凡。
延福寺传说
这座以元朝建筑为主体的寺庙,具体出于哪位大师之手已经无从考证,但是在当地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当年江南有位手艺超群的木匠,应元朝皇帝圣旨进京都建宫殿,在这位木匠的设计下,几年后大殿建成,斗拱飞檐,宏伟壮观,不同凡响。皇帝看了非常高兴,但同时也非常不快,高兴的是这个大殿建的举世无双,不快的是这个木匠还能造出第二家,这是皇帝所不能容忍的,于是皇帝遂下令将这位工匠秘密杀害。
不过,幸好宫里有个好心的御厨,听说以后暗中向木匠报信,木匠连夜逃出京城,隐姓埋名回到江南,浪迹天涯,有一天来到延福寺被寺庙的住持收留,恰好此时寺院宫殿年久失修,濒于倒塌,他为感谢主持的收留之恩,就建造了这类似"宫殿结构"的斗拱建筑,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延福寺,这才有幸在江南保留这一处元朝木构建筑。
虽然传说并不可尽信,但延福寺的精湛的木构建筑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所以才使得梁思成、林徽因特地来考察测绘,就连日本横滨大学佛寺古建筑专家关口欣也博士专程前来延福寺考察三天,并认为在这里看到了真正的元代建筑,足见延福寺的艺术价值之高。
参考资料:邹伟平、涂志刚:《古代建筑奇葩——延福寺》李阳:《武义延福寺研究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