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战国历史的朋友,你要问他那些人是组团让你印象深刻的,那毫无疑问就是战国四公子,战国中后期其他六国最后的倔强。
他们是信陵君魏无忌、平原君赵胜、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先来个简单的介绍。
网络图片
信陵君魏无忌:战国四君子之首,魏昭王之子,也是赵国平原君的小舅子。信陵君礼贤下士,养士数千人,自成势力。信陵君也是战国四公子当中最有军事才能的人,曾在军事上两度击败秦军,挽救了魏国与赵国的危机,最著名的一次就是窃符救赵。但因信陵君窃符救赵,魏王十分恼怒,信陵君自己也深知这一点,留赵十年。秦国闻信陵君在赵,故而起兵伐魏,魏数败。信陵君闻此后毅然回魏,魏王拜信陵君为上将军,其他五国派兵驰援,击破秦军。秦国后来散布信陵军要做魏王的谗言,魏王轻信,信陵君便推说有病,不再朝见魏王,终日以酒色自娱,四年后被魏王赐鸩酒毒死。
平原君赵胜: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信陵君的姐夫。因礼贤下士,门客多达数千人。礼贤下士最好的例子就是平原君小妾嘲笑跛足者,跛者请平原君杀掉小妾,而平原君表面答应,却认为这不是什么大事,故而未有动作,门客闻之认为平原君重色轻士,离去大半,平原君闻此杀掉了小妾,门客方回,是不是觉得有点作死。平原君著名的门客有毛遂、公孙龙等。
春申君黄歇:没错,就是那个在芈月传里和芈月关系暧昧的那个黄歇。春申君是四公子中唯一非王族之人。春申君明智忠信,宽厚爱人,以礼贤下士、招致宾客、辅佐治国而闻于世。楚襄王时,秦将白起带兵打败韩国和魏国后,联合韩、魏两国共同讨伐楚国,形势危急,楚襄王派能言善辩的春申君出使秦国,说服秦昭襄王退兵。楚襄王病重,春申君设计使留在秦国作为人质的楚太子熊完逃回楚国即位,即楚考烈王。楚考烈王任他为相。在秦军围攻邯郸时,春申君带兵救援。考烈王病死后,李园令人埋伏于棘门之内,杀死春申君及其全家。
孟尝君田文:其父为齐宣王同父异母之弟,齐威王之时任军队要职,齐宣王时为相,封于薛地,其父死后,田文继位于薛,是为孟尝君。孟尝君属子承父业,广招宾客,食客达三千人。孟尝君门下著名门客如冯谖,起初冯谖属吃闲饭的,被孟尝君其他门客所看不起。而冯谖也是不为孟尝君所器重的门客,一次冯谖奉孟尝君之命到薛地计债,孟尝君让冯谖看家里少什么就买些什么,冯谖到达薛地后烧了债券,薛地百姓大感孟尝君恩德。冯谖对孟尝君说我为你买来了义,孟尝君表面没说什么但心中不悦,认为无此必要。后来孟尝君遭猜忌,交出相印去住薛地,薛地百姓听闻孟尝君归薛时出城十里相迎,齐王闻此深悔自己不察,重新召回孟尝君。由于冯谖的远见,孟尝君避免了一场政治风波,也巩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
这四个弄潮儿可以说有什么相同点?有礼贤下士、心怀天下、恨母国的不争也恨秦国的强大。
先说礼贤下士,这四个人礼贤下士都有好面子、博名望的嫌疑。嫌疑最大的两个人就是孟尝君田文和平原君赵胜,例子我都不想举了。
再说心怀天下和恨母国的不争也恨秦国的强大。这四个哥们的心怀天下出奇的一致,都是秦国太强所以大家要抱团取暖,才能稳定现有的格局。
那他们有什么不同?最浅显的不同就是技能点加的不一样,信陵君魏无忌无疑是四人中最善治军带兵的人,还有战绩作为印证。平原君赵胜似乎没有技能点加成,只有家族遗传,所以带兵还行。孟尝君田文的技能点大部分加在内政,小部分加在外交。春申君黄歇,作为屈原的超级小迷弟,技能点没加在诗词上,但也加在了外交上。
看到他们技能点是怎么加的,就不难理解战国后期的合纵为什么都是信陵君魏无忌、孟尝君田文扛旗;春申君黄歇四处跑拉人入伙;平原君赵胜只要不伤到自己的利益就是一个字“干”。
战国后期,这四个人为了各自的国家走到了一起。但是也阻止不了秦国的强大,因为秦国的强大是因为制度体系的完善,雄主出就东出夺地;庸主在则守城无忧。而四公子的母国虽然变法了,军队在一个时期内也强大了,但没有摆脱人治的循环,雄主出则中原争霸;庸主出就默默无闻消耗国力。
四公子在战国后期的抵抗最后成为了印证秦国强大的垫脚石,他们四人中能证明善终的只有田文,赵胜的死因虽然没有详细说明但是给人的想象空间也是很大的,加上赵国王室内斗的风气,我是不会相信他是善终。至于魏无忌和黄歇那就只能一声长叹了。
(这次我不想弄太多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