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乾隆嫌状元长得丑,便出一上联刁难他,他对出下联后,乾隆:探花

2020-12-30新闻11

对联作为中国一种十分常见的文字形式,脱胎于诗歌尤其是律诗,讲究对偶工整结构严谨平仄协调,早在公元3世纪的三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发展到现在已经分化成为了悼亡的挽联、婚礼的庆联和春节的春联等等形式。

因为对联对平仄音律和意象对偶的要求十分严格,即时对联便成为了一种可以检验对对联者文化底蕴的考核方式。在著名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对穿肠与唐伯虎以对联交手竞才就是电影中最脍炙人口的桥段,比如:

十口心思思君思国思社稷

八目共赏赏花赏月赏秋香

这一对对联就是一副巧妙的组字联,“十口心”组成了“思”,“八目共”组成了“赏”字,唐伯虎还以对联道出了对秋香的爱意,可谓是十分巧妙了。

但这到底只是电影中的桥段,总是有很多艺术加工和前期设计的,虽然周星驰两人的表演十分自然,但我们也都知道,这是经过无数个NG之后才达到的效果。但乾隆和刘凤诰之间的故事却是真正的即兴发挥了。

刘凤诰出生于1761年,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自己的母亲,他的父亲便更加关系刘凤诰,很早就开始让刘凤诰去私塾中读书,而刘凤诰本身也极其勤勉,经过十余年的学习,刘凤诰就已经是个学富五车的才子了。

年少的刘凤诰在江西当地就已经颇有盛名,还被誉为“江西大器”,成为了“全村的希望”。1779年,刘凤诰就靠着自己的才识考中了举人,此时的刘凤诰才18岁而已。

可之后的10年,刘凤诰却屡试不第,让他感到十分挫败,但他却将这份挫败化为学习的动力,放下了之前他人给他戴上的光环,更加勤恳而谦逊地学习,终于在1789年的时候进入了殿试。

刘凤诰书法极优,又万事求完美,因此在殿试中考试时超过了考试时间。按理说他应该直接被淘汰了,但在场的礼部尚书常青却十分欣赏他的书法和才情,特意给他延长了考试时间,让他得以将所有题目都答完。

就这样,刘凤诰得以去往乾隆殿前。乾隆从常青口中听到这年出来了一个叫做刘凤诰的极其优秀的考生,一时之间提起了兴趣。可当乾隆看到刘凤诰的时候,却是眉头一皱心里一紧。

这个刘凤诰长得也忒有些磕碜了!

先不说模样长得不咋滴,光是脸上那独眼就让人望而生畏。因此,乾隆对刘凤诰的印象分就大打折扣了,心中甚至起了赶人的想法。但他身为一国之君,怎么能让人觉得自己以貌取人呢?

于是他就决心出个对联刁难刁难刘凤诰。乾隆本身也是一个遍读诗书极其有才的皇帝,一个人写的诗数量就超过了全唐的诗篇,虽然质量算不得太上乘,但这份勤勉和毅力还是相当厉害的。

因此,乾隆就说:“刘凤诰,常爱卿专门向我推荐了你,我现在用对联来考考你,你可别让我和常爱卿失望啊?”刘凤诰听闻自然心中窃喜,连忙点头答应。于是乾隆就出了一个上联:

独眼不能登金榜

刘凤诰一听,心中凉了一大截,原来乾隆也是个以貌取人的主。但面对天子,刘凤诰便是再不满,那也得忍着。于是,刘凤诰脑筋一转,立即对出了下联:

半月依旧照乾坤

乾隆帝一听,心中大喜,这刘凤诰果真有才,这不仅对得十分工整,而且明知乾隆是在刻意挖苦他的时候,他还能用“照乾坤”搞一手以德报怨。于是,乾隆帝决定认真考考这个才子,紧接着又出了个上联:

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谁是摘星汉?

东南西北摘星皇帝,从这个上联看来乾隆不愧自诩自己“诗过全唐”了。而刘凤诰看到乾隆终于开始认真出题就事论事,便摇头一想,很快对出了下联:

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本探花郎。

一个“东南西北”,一个“春夏秋冬”,而且平仄音律也十分规整,最妙的即使后面的“探花郎”三个字更是一语双关,既是说自己爱花探花,也是告诉乾隆自己是朝着殿试探花来的。

乾隆一听,心中大喜,确信刘凤诰确实是个有才之人,这文采完全有机会拿状元,但是却只要一个探花,既坚定又谦逊,今后必成大器,于是就应了刘凤诰的请求,直接封刘凤诰为探花郎了。

#乾隆#刘凤诰#探花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