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为什么姬昌的大儿子叫伯邑考,二儿子却叫姬发?

2020-12-30新闻16

自古这姓名对于一个人来说应该是有着相当重要的含义的,无论是古代还是如今,姓名可以说是自己一生当中的一个代表,就像成语当中说到的“慕名而来”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而一般情况之下的子随父姓也是再正常不过了。很多人看过《封神演义》这部小说,对于其中的很多人物应该也是有着足够的认知的,但是在其中大家应该也是看到了,那就是在姬昌众多的儿子当中,这老大是叫伯邑考,但是这老二却是叫做姬发,这样的一个现象也是叫人不能够理解。

在周文王反商的过程中,他的儿子们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武王姬发。但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姬发只是次子,西伯侯长子为伯邑考。如果伯邑考不早死,那继承王位的人应该就是他。很多朋友说,西伯侯当年收养了很多义子,光儿子就有100多个。姬昌、姬发都姓姬,伯邑考却姓伯,他会不会是姬昌的养子?如果是那样的话,即使他活着,王位也与他无缘了。

有人可能会说了,封神榜一个虚构的故事,叫个怪名字有啥奇怪的。说到虚构,老三姬伯安确实是虚构的,历史上并没有这个人,真正的老三叫管叔鲜,当然,他也是姓姬的,叫姬鲜,再往后老四更加有名,周公旦,也就是我们常调侃的姬旦,可是我们回过头来发现,历史上老大还是叫伯邑考,难道他的名字叫姬伯邑考?

那为什么叫伯邑考而不叫姬伯邑考呢?想必作者自然有着自己的考虑。

当时伯邑考父亲姬昌并没有死,爹还活着,儿子根本不能做主,也不能代表一家之主的地位,所以他便弄了个称呼,叫做伯邑考,因为如果叫做姬伯邑考的话就代表他是家里的老大,只有在他的父亲去世后他才能成为一家之主,因此如果叫做姬伯邑考的话是十分不孝的。

但是伯邑考是自己家里同辈中最大的,而且还有着世子的身份,因此取名字应当更加慎重,不可以出错。

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后来的五帝少昊、颛顼、喾、尧、舜以及夏禹、商族的祖先契、周族的祖先农神后稷等,都是黄帝的后代。后稷承继姬姓,他的后代建立了周朝。周初周天子姬发大封诸侯时,其中姬姓国53个。姬姓位于《百家姓》第297位,由姬姓演支出411个姓,再演化出来的姓氏更是数不胜数了。

周文王姓“姬”,周文王的儿子当然也都姓“姬”。长子伯邑考,姓姬,名考,也叫姬考,“伯”是伯(孟)、仲、叔、季兄弟姊妹的长幼顺序的排序,“伯” 或 “孟”为最长,“季”为最幼,伯邑考被封了个官就是“邑”,最后的“考”才是他的“名”,所以他叫伯邑考。

据说古代有“伯仲叔季”的称呼,伯就是老大,仲是老二,除了老幺是季之外,其它全是叔。伯邑考是老大,所以伯邑考的“伯”是指老大的意思。

伯邑考是周文王姬昌的嫡长子,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兄长。伯邑考的母亲名叫太姒,姒姓,是夏朝开国君主夏禹后代有莘[xīn]氏部落之女[3] ,周文王的正妻。太姒勤劳持家,恪守妇道,因此号称文母。

太姒与周文王生有十子,依次是长子伯邑考、次子周武王姬发、三子管叔鲜、四子周公旦、五子蔡叔度、六子曹叔振铎、七子郕[chéng]叔武、八子霍叔处、九子康叔封、十子冉季载。

另外在某一方面,有突出贡献,或是被封了爵位,称呼一般都是称呼爵位,头衔等,这是代表尊称,就如西伯侯,孔子(姓子,名丘,字仲尼),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等等,称呼伯邑考同样是对他地位,身份的一种尊称。而仔细看《封神演义》,其中记述姬发的地方常常写的是武王,而非直接写姬发,这也是同样的道理。

#先秦时代#名著典籍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