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太原12月30日电 题:太行深山小村的蜕变:从贫困村到宜居新家园
作者高瑞峰
从传统种植自给自足,到中药材产业致富;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不足2300元,到超过12000元……赵东霞细数着岭后村的变化,这个大山深处昔日的穷山村,从贫困村蜕变为生态文明新家园。
岭后村位于山西省平顺县城东南30公里太行山深处,全村6个自然村,分散居住着58户141口人。集体收入几乎为零,2014年建档立卡时贫困发生率超过50%。山西省林业和草原局驻村帮扶工作队进驻该村后,与村民同吃同住,挖“病根”激“活力”,共谋发展。
帮扶得帮到村民“心坎”上
“扑下身子,放下架子,进村民的家,说村民听懂的话。”作为工作队唯一的女队员,赵东霞承担起更多与村民沟通的工作。6个自然村分散在不同的沟坡梁峁,绕村一圈10公里,爬坡上梁走路需近3个小时,她说,“驻村3年来,已走习惯了。”
山西省平顺县岭后村在驻村工作队帮助下,发展中药材种植等林下经济,助村民稳固增收。山西省林业和草原局岭后村帮扶工作队供图
针对致贫原因,对照帮扶政策,赵东霞不间断入户宣传讲解。“一方面解答村民疑虑;另一方面帮助村民消除思想认识偏差,树立致富信心。”
参与村民婚丧嫁娶、春耕秋收,工作队员成长为地道的“农村通”,参与到更多村级事务中。根据摸排比对情况,因户施策精准帮扶。帮3名学生协调办理助学贷款、9户家庭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发动6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家庭参加专业培训……
“帮扶不能是简单地捐钱、捐物、发放慰问品,得帮扶到村民‘心坎’上,帮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赵东霞说,当地村民饮水主要靠雨水收集,为此,工作队多方协调筹资,接通自来水,安装洗菜池,彻底改变了村民靠天吃水的困境。
林下经济助村民稳固增收
岭后村国土面积8202亩,耕地仅有250.3亩,山高谷深,土壤瘠薄,且干旱缺水。人均不到两亩地,怎么发展?工作队瞄准了当地的林地资源。
从贫困村到宜居新家园,平顺县岭后村依托发展产业和乡村旅游,吸引年轻人返乡。山西省林业和草原局岭后村帮扶工作队供图
“这个地方林地面积6300亩,但没有被很好地利用。”赵东霞介绍,工作队挖掘当地现有林地资源,利用林草行业工作优势,指导和帮助村民种植党参、黄芩、柴胡等中药材,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
争取帮扶资金30万元,发展林下种植仿野生柴胡1700多亩,年可为村民人均增收约1000元;帮扶村中造林合作社,完成造林任务3500亩,实现劳务收入93万元;2020年,为合作社争取外出造林600亩,50余人次参与劳务,人均收入3000元。
此外,工作队帮助岭后村建成年加工70吨潞党参加工基地,建设药材储藏库,及150千伏光伏发电项目。赵东霞介绍,仿野生中药材种植,年产值可达20万元以上;光伏项目年可为村集体增收约15万元,创造18个公益岗位,人均年收入2400元左右。
乡村振兴需要年轻人
农产品销售也是工作队重点关注的问题。工作队连续两年帮村民销售土豆6万余斤,户均可增收400元。同时,根据村民实际需求,购置旋耕机、脱谷机等小型农业机械30余台;给予中药材种植每亩400元至800元补助,调动村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工作队筹资开设爱心超市,购置各类物品50余种,村民凭劳动积分换取;利用闲置房产,开发乡村旅游和农家乐;新建小游园、岭后舞台和文体广场;硬化路面、安装路灯、整理村容村貌10000余平方米,村民居住生活环境焕然一新。
后脱贫时代,工作队与当地村支两委已为岭后村谋划好发展“棋局”。赵东霞介绍,“下一步,将建设潞党参原生境保护区,发展中药材加工产业,提高中药材收益水平;借助太行大峡谷旅游公路,发展乡村旅游业。”
“目前,岭后村搬出山庄窝铺,住进移民新村,但在村人员多为老人及妇女儿童,要通过发展产业和乡村旅游,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参与其中。”赵东霞说,乡村振兴需要年轻人。(完)
【编辑:张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