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楚国流民去大秦?出土简牍表示:外邦人逃离秦国,秦人往楚国跑

2020-12-30新闻19

《大秦赋》中的雷人台词很多,其中最令人赶到可气可笑的,莫过于楚人想去秦国当秦人:

但是根据出土的睡虎地竹简、岳麓秦简等出土文献显示,当时不仅没有楚人投奔秦国的记载,反倒有不少秦人流亡到楚地的“亡邦”作案记录,也就是越境出逃的意思;除此之外,简牍显示,甚至北方的流亡贵族藏组团匿于楚地的情况。

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出土文献中的5个秦国官府查处的臣民逃亡案件,重温这些战国和秦代流亡者的百态人生,看看他们在能选择去向的情况下,是如何用脚投票的。

小男孩“多”:幼年随母亲流亡到楚地、但是成年后被攻楚秦军俘获

相比《大秦赋》中的煽情台词,睡虎地秦简《多小未能与谋案》则记载了年幼的秦人逃亡楚地后,被秦军再次俘虏的悲惨情况:

十二月戊午,军巫间曰:攻荆庐溪【□□】故秦人邦亡荆者男子多。多曰:小走马。以十年时,与母儿邦亡荆。亡时小,未能与儿谋。它如军巫书。儿死不讯。问:多初亡时,年十二岁,今廿(二十)二岁;巳(已)削爵为士五(伍)。它如辤(辞)。鞫之:多与儿邦亡荆,年十二岁,小未能谋。今年廿(二十)二岁,巳(已)削爵为士五(伍)。得。审。疑多辠(罪)。它县论。敢(谳)之。吏议曰:除多。或曰:黥为城旦。

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 225 年),秦军在进攻楚国庐溪时,捕获了原为秦人、后来逃出秦国亡命到楚国的男子,他的名字是多。多在十年前、十二岁的时候跟着其母亲(名叫儿)一起逃亡楚国,多当时幼小,未能参与一起谋划逃亡,现多母亲已去世,而多则二十二岁,已削爵位为士伍。最后,秦国官吏将多罚为城旦。

“多”的经历,很明显与电视剧的“台词”相反,更大的可能性是在秦国过不下去了,孤儿寡母才选择去楚国的。

老秦人“治”:一度逃亡到楚国、后来落草的强盗

岳麓秦简(叁)《尸等捕盗疑购案》、《为狱等状四种·癸、琐相移谋购案》,记载了一个辗转于楚国和秦国之间的秦人“治”的故事:

廿(二十)五年五月丁亥朔壬寅,州陵守绾、丞越敢 (谳)之:…… 治等曰:秦人,邦亡荆;阆等曰:荆邦人,皆居京州。相与亡,来入秦地,欲归羛。行到州陵界中,未诣吏,悔。谋言曰:治等巳(已)有辠(罪)秦,秦不□归羛(义)。来居山谷以攻盗。即攻盗盗杀伤好等。它如尸等。诊、问如告、辤(辞)。京州后降为秦。

廿(二十)五年六月丙辰朔癸未,州陵守绾、丞越敢谳之:廼四月辛酉,校长癸、求盗上造柳、士五(伍)轎、沃诣男子治等八人、女子二人,告群盗盗杀人。治等曰:群盗盗(简 2 正)杀人。辟,未断,未致购。到其甲子,沙羡守驩曰:士五(伍)琐等捕治等,移鼠(予)癸等。……琐等言治等四人邦亡,不知它人何罪。

这个案件记载的情况是:治是秦国人,他本人先逃亡到楚国京州,遇到了阆等人。这些人原本是楚国人,与治等一起居住在京州,看样子治被楚国收容,而且还有行动自由。治与阆等人不知是何原因,又辗转来到秦地州陵县想要投诚,但是治等人到秦国后后悔了,原因是治发现,自己就是秦国的通缉外逃人员,按照秦律,他回国后会被处于城旦之类的严厉惩罚。于是他和带来的楚国朋友一起,居于山谷中成为群盗,以抢劫为生,最后守边的秦国士兵被抓,伏法认罪......

治等人不是多那样的孤儿寡母,但依旧存在秦人主动逃离秦国腹地,前往盗贼和叛乱不断的新秦地-故楚地造反的情况。

刘邦也曾经落草为寇

虽然这种行为看起来失败,但是日后一些如雷贯耳的名字也有类似的经历:《史记·高祖本纪》记载:“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於是因东游以厌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隐於芒、砀山泽岩石之间。”汉高祖刘邦当时为躲避秦始皇,也曾躲入山泽中;而根据《史记·黥布列传》记载:“布已论输丽山,丽山之徒数十万人,布皆与其徒长豪桀交通,乃率其曹偶,亡之江中为群盗。”我们看到的两个治的案例,其实就是刘邦和黥布起事的初始状态,只是最后刘邦的小集团成果做大,最后取代了暴秦。

文化人“学”:试图伪造文书、然后骗钱出逃的秦国文书

书刀

接下来的案例:岳麓秦简(叁)《学为伪书案》更有意思了,这是一个秦国文化人精心策划的逃亡楚国的案例,但是功亏一篑了:

廿(二十)二年八月癸卯朔辛亥,胡阳丞唐敢(谳)之:四月己丑,丞矰曰:君子子癸诣私书矰所,自谓冯将军毋择子,与舍人来田南阳……●视癸私书,曰:五大夫冯毋择敢多问胡阳丞主。闻南阳地利田,令为公产。臣老,癸与人出田,不齎钱(种)。(愿)丞主叚(假)钱二万貣(贷)、食支卒岁。……【癸,癸攺(改)】曰:君子子,定名学,居新壄(野)。非五大夫冯将军毋择子殹(?也)。学学史,有私印,章......冯将军毋择……食……害声闻。学父秦居赀,吏治(笞)秦,以故数为学怒,苦 (耻)之。归居室,心不乐,即独挢(矫)自以为五大夫冯毋择子,以名为伪私书,问矰,欲貣(贷)钱胡阳少内。以私印封,起室把诣于矰,幸有肎(肯)以威貣(贷)学钱,即盗以买衣被兵,去邦亡荆。……学:吏节(即)不智(知)学为伪书,不许貣(贷)学钱,退去学,学即道胡阳行邦亡,且不?辤(辞)曰:吏节(即)不智(知)学为伪〖书〗,不貣(贷)学钱,毋(无)为衣被资用,去环(还)归。有衣资用,乃行邦亡……

案件情况是:一个叫学的人,冒充五大夫冯毋择将军的儿子癸,向南阳郡丞主贷粮食和二万钱,后被识破了。

秦印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学学过文书业务,而且还伪造了一个私人图章,不过他的收入可能不高;而他父亲秦很可能是犯法了,但又没钱赎身,所以被罚为免费为官府劳动的苦力“居赀”,官吏常常鞭打学的父亲秦,学感到非常羞愧,但是短时间又拿不出大笔钱给父亲赎身。

思来想去,学决定叛逃去楚国。他独自假冒威名远扬的冯将军的儿子冯癸,他伪造书信,然后“邦亡荆”,即逃出本国亡命到楚国混。由于长途旅行需要钱财,所以他决定发挥文笔优势伪造借款文书,因为去楚国路途遥远,如果没有粮食和钱财,就没办法买到足够的衣服和兵器求生。伪造文件似乎一度骗过了某些小吏,只是最后没有瞒住当事人,学的诈骗伎俩这才被识破。

也就是说,学本人就有点歪心思,有犯法刻私印的嫌疑;父亲的遭遇、秦吏的严苛,让他感到羞辱和恐惧,这些因素间接促成了他利用体制漏洞诈骗,进而骗钱去楚国的犯罪计划。

魏国战俘巍:通过打黑工攒钱还乡的连环杀手

接下来的案例是一个思念家乡和亲人的魏国战俘“巍”的艰辛回乡路。

岳麓秦简《盗杀安、宜等案》记载:

廿(二十)年十一月己未,私属喜曰:……同 (改)曰:定名。巍,故熊城人,降为隶臣,输寺从。去亡。讯:亡,安取钱以补袍及买鞞刀?曰:庸(佣)取钱。…… 伐刑杀安等,置赤衣死所,盗取衣器,去买(卖)行道者所。以钱买布补袍......有母、妻、子,在魏。即买大刀,欲复以盗杀人,得钱财以为用,亡之魏。

巍本来是魏国熊城人,在被秦人击败、俘获后在寺从府为隶臣。作为战败者,巍被罚为终身刑徒,给官府提供几乎无偿的劳动,待遇恶劣。巍因为母亲妻子都在魏国,出于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加上之前可能是军人,有一定的求生技巧。所以在逃亡的路上他主动卖身、为人雇佣耕地或者当家仆,在积累了一些钱财后买了一把大刀抢劫,杀害了安和宜两人,图财害命,以继续他的回家之旅.....

这个细节反映出的问题是,当时秦国对于基层的控制力也许没有想象中那么严格,虽然秦法严格禁止收容身份不明的流亡者,但是从战国时代的秦国到秦朝末期,地方上违规收容身份不明的流亡者的做法屡禁不止:

高渐离和荆轲

比如《史记·刺客列传》中,“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於宋子。”荆轲刺杀秦王失败后,其知己高渐离逃亡隐匿民间,隐藏在宋子这个地方为人庸作以生存;

不仅是北方,在睡虎地秦简和岳麓秦简的法律条文中,其实都有禁止流亡者投靠本地人家和禁止本地人收容流亡者为佣工的条例,这反过来说明,楚地藏匿了大量的流亡者,这些人以为人做工的方式藏匿下来,其中不乏“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的没落者,就是这些人怀着对秦制的不满,以及对秦制漏洞的了解,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起义行动。

接下来的案例,就是和逃亡的没落贵族有关,这些人宁可选择流亡南国,都不臣服于暴秦。而且他们的存在,也暗示了秦帝国对于关东故地控制的乏力。

流亡贵族的选择:赵国“从人”案件

《岳麓秦简(五)》记载:叚(假)正夫言:得近从人故赵将军乐突弟、舍人袑等廿四人,皆当完为城旦,输巴县盐。请:论轮〈输〉祒等代、齐从人之妻子、同产、舍人及其子已傅嫁者,比故魏、荆从人。御史言:巴县盐多人,请令夫轮袑【等廿四人,故】代、齐从人之妻子、同产、舍人及其子已傅嫁不当收者,比故魏、荆从人......

秦国官府在楚地,搜捕到了一群之前六国的流亡贵族“从人”:从人是指有身份的外逃人员,在秦简的语境中一般是之前六国的流亡贵族和不合作士人。

比如这个案件中被抓的前赵国将军乐突的弟弟+门生等24人,就是这种从人。这些人中,男子要被罚为城旦,被判送到巴蜀地区采盐;和他们同行但也被抓的,还有原代国和齐国流亡贵族的妻子、舍人和已经嫁人的子女,秦国官府要按照之前对魏国和楚国流亡贵族的方式处理,可能的结局可能也是被罚为苦力或者官奴。

由于赵国先于楚国灭亡;所以这些流亡者是为了避秦,才从北方的赵地和代地南下流亡到楚国故地隐藏的。为了躲避暴秦,这些人宁可背井离乡、不远万里都要南下流亡。

结合史书记载,秦灭六国中不愿归顺秦国的旧贵族都宁可逃亡其他诸侯国:比如鄢郢之战后,“鄢郢大夫不欲为秦,而在城南下者百数,王收而与之百万之师,使收楚故地,即武关可以入矣”。

而在秦灭六国之后,秦国对于关东的基层控制力非常有限;秦国把一些北方贵族迁往南方、逼迫北方贵族流亡南方的举动,其实促成南北反秦势力的合流。比如政令文件《语书》三令五申的提到不许楚人继续使用楚地风俗、不许收容来历不明的逃亡者,更不要请他们当佣人、耕地:

今法律令已布,闻吏民犯法为间私者不止,私好、乡俗之心不变,自从令、丞以下智(知)而弗举论,是即明避主之明法殹(也),而养匿邪避之民……今且令人案行之……有(又)且课县官,独多犯令而令、丞弗得者,以令、丞闻。

至于执行这些命令的秦吏,也不是兢兢业业的行政工具,具体执行力不宜高估。秦人派往楚地的官吏,本身就不是素质最好的一群人,往往是政绩考核不达标的一群人被派到楚地当官,本身可能也有怨气和反心,比如里耶秦简记载:

廿六年十二月癸丑朔庚申,迁陵守禄敢言之:沮守瘳言: 课廿四年畜息子得钱殿。沮守周主。为新地吏,令县论言史(事) 。·问之,周不在迁陵。敢言之。·以荆山道丞印行。

这个叫周的官吏在政绩考核中不达标,所以被派往新征服的楚地当官,这样的官位明显是有流放性质的。这些秦官们要面对的,是楚地炎热的气候、有敌意的土著居民,还有当地人对各种流亡者的包庇行为。所以他们可能会以非常暴戾的方式治理当地,这反过来就加重了楚人的反对心理。所以毫不奇怪,在相应大泽乡起义的战斗中,各地的楚人都是带头将秦官斩杀泄愤(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因此,结合岳麓秦简的从人案件和《史记》的记载,当时的实际情况就是:北方的反抗者确实可以在楚国故地找到土壤。比如当时的反秦中心陈地----这里是楚国东迁后的都城之一、韩王安的流放地、张良、张耳、陈余等抗秦志士的潜伏地;日后在此地建都的陈胜也迅速募集到了曾经楚国地方上的三老、豪杰,被他们推举为楚王;之后张楚政权出现的房君蔡赐、项燕的视日者周文等人,都说明地方上的六国旧贵族没有被斩草除根。

小结

上述出土的岳麓秦简和里耶秦简、睡虎地简牍中的主人公身份多种多样。在楚地出现过的这些人中,有治这样的普通秦人强盗,有多这样的避秦幼童,有乐突弟弟这样的前赵国贵族,有巍这样的魏国投降者,而这些人对秦国的态度,几乎都是逃避的。如果说《史记》还可能被太史公的个人情绪影响,那么这些冷静客观的案件记录,还不能说明问题么?

#秦朝#楚国#秦国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