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古代丝织业:最早发展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何会在南方成型?

2020-12-30新闻40

中国古代丝织业在中国有着相当长的历史,丝织业的发展据传是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的,在商代,有着专门培养蚕桑的官职,在周代周礼中“国有六职”中,就有着丝织业的位置。

汉代丝织技术发展,著名的汉代马王堆素纱禅衣就是其中典型,唐代的缂丝技艺,宋代的棉纺织工业,以及明清时期丝织中心的出现都表明丝织业是封建王朝一项重要的经济来源。

而丝织业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位置,研究丝织业重心的南移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中各个时期不同的社会状况对丝织业产生的不同影响。我国丝织业最早发展与黄河中下游地区最终成型却在南方,而这个发展过程中蕴含着我们要探索的问题:丝织业向南迁移的原因。一、发掘丝织业发展的时代脉络

1.先秦两汉时期丝织业发展

先秦两汉时期,我国的丝质产业主要分布在黄河下游地区,据《诗经》《史记》记载在战国时期,齐鲁卫三国的地区丝织业尤为发达以齐纵、鲁编、卫锦称于世。

齐国在战国时期丝织业最为著名,齐国的临淄在《汉书·地理志》中被称为“冠带衣履天下”,事实上,不仅仅在齐,汉代的临淄同样极富盛名,在王充的《论衡·程材篇》中这样写道“齐部世刺绣,恒女无不能”。

临淄无论战国还是汉代丝织业一直处于发展,齐地的女子几乎人人都会纺织技术,无论是齐国还是汉代,齐地的织锦都被用于宫廷贵族的衣物和官服,在《汉书·贡禹传》载:“故时齐三服官, 输物不过十筒, 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 , 一岁费数拒万”。凭借着政府的大量需求,临淄成为当时最大的丝织产业地区。

先秦两汉时期,黄河下游地区还未形成如今黄河的断流泛滥和地上河,在当时,水土肥沃,气候温和最为适宜,因此适宜养蚕纺纱,同样的无论秦汉黄河下游地区经历的战乱少,小农经济也就有机会得到发展,这也是纺织业能在此地发展出来的重要原因。

2.魏晋时期丝织业开始向南发展

魏晋时期,战乱不断,先有三国对峙后有五胡乱华,北方战争不断带来的就是经济的大倒退,同时北方游牧民族的进入也会影响北方丝织业的发展,游牧民族落后的观念和认知会阻碍丝织业的创新和发展,所以在此时来说,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河流域,丝织业整体是停滞不前的。

相对而言的长江流域,因为受到北方战乱的影响少,且政局变换多以政变为主,对百姓的影响也较小,所以在这一时期,北方的战乱并未波及长江流域。

这一时期长江流域,由于接纳了北方大量的移民,他们带来的先进的生产技术很大的推动了南方丝织业的发展。同样的由于统治者的发杂,长江流域也就出现了集中连片的丝织业地区,形成了类似于北方地区的规模产业,不在是零星分散的。

《宋史·孔季恭传》载:“荆城跨南土之富, 扬部有全吴之沃……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由于南方割据地区国家的重视,长江流域丝织业得到很快发展,虽然仍旧无法追赶上北方,但也为其日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3.隋唐宋明时期的发展与丝织业重心南移的最终完成

隋唐时期的丝织业发展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隋统一到安史之乱之间,稳定的政治局面为南北丝织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而在唐代《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代开元和天宝时期,丝织产业的上贡和税收南方还要比北方多上一些。

第二阶段就是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和魏晋时期的五胡乱华一样,北方战争频繁,黄河流域的纺织业陷于停滞,再加上安史之乱后的政权割据,原本安稳富庶的北方人口锐减,土地房屋荒废。

《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 记载安史之乱后“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大量人口死于战争,人命尚且不保,又如何会去发展经济继续纺织。

而相对于北方,南方地区得到了更好的发展,较为安稳的社会环境使得南方丝织业维持在稳定且不断发展的状态。至此南方的纺织业超越了北方,南方的丝织业开始走上了新的发展方向。

到了宋代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丝织业重心也随之在南方完成了反超,而宋代南方的丝织业以棉纺织成为主要产品。

棉花自宋代之前已传入千年之久,然而一直只在边疆种植,棉花在宋元时期的兴起是源于技术的进步,而在此之前,棉布市场很小,随着棉布发展,宋元时期的赋税征收也开始转为棉布。相对于北方,由于战乱等因素导致纺织技术落后所以一直以征收丝帛为主。

到了明清时期,棉布已经成为征收赋税的标准,如果说宋元时期还只局限于江南等地区,那么到了明清时期棉布作为赋税已经普及到天下了。《农政全书》卷三五,《 木棉》记载此时的的棉布种植已经是;“遍布于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 人无贫富皆赖之。”

同样的长江流域的丝织业形成了多种的特色名贵丝织品计有罗,袋,纱,绢等多种种类,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丝织业重心的最终南移的整个发展脉络。

二、丝织业重心南移的原因探析

1.自然原因为其提供发展的土壤

在纺织业重心南移前,北方纺织业分布于黄河流域,在唐代以前,黄河流域平原广阔,土质肥沃,水热条件相比于现在要更为适合养蚕,而同一时期的长江流域还被视为蛮荒地区,森林茂密,农业还处在刀耕火种的落后水平。因此,早在黄帝时期,黄河流域就被人们不断改良这也就是为什么蚕桑会在黄河流域最先发展。

而到了一世纪以后,黄河流域水热气候开始发生改变,常伴随着寒冷霜冻的天气,而蚕桑生长最为适宜的是在二十到三十摄氏度之间,黄河流域在公元一世纪到四世纪时气温不断下降,到四世纪已经和今天黄河流域差不多了,因此黄河流域丝织业受到先天条件不足的影响也就势必会遇到发展受限的状况。

与此相反的是长江流域,经过三国,东晋,南朝的开发,南方开始有了长足的发展,历代南方统治者越来越注重南方的开发,南方的条件逐渐改善。《史记》记载江南地区:“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而随着江南地区的不断开发,两汉的水热条件,以及土壤的适宜,桑蚕在这里有着很大的成长空间。水源丰沛,热量充足,吐出的蚕丝也就要好于北方。粮食在江南地区并不缺少,《宋史》;“地广业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由此桑蚕作为家庭副业也就顺理成章成为主要发展的产业。

2. 经济重心的南移带动了丝织业的转移

丝织业重心南移中无可避免的就是伴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除了南方优秀的自然条件外就是在南移期间,南方的社会相对稳定,而北方政局动荡,百姓生活极为困苦《晋书·食货志》记载北方:“及惠帝之后,政教陵夷,至于永嘉,丧乱弥甚,雍州以东,人多饥乏,更相鬻子,奔迸流移,不可胜数”。

晋室南迁后,由于大部分国土在南,也就将重心放在南方进行培养。东晋士族谢氏的山庄依山傍水,水田纵横,不仅能满足庄内人的粮食,还有能力去发展果业,纺织业,农民在生活有保障的情况下,就会积极发展畜牧业和丝织业等家庭副业,这也就为纺织业最终在南方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先决条件。

其次,南方人口的增长与北方战乱人口锐减也有着极大的关联,北方到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不足全国人口的四成,北方大量劳动力的锐减与长江流域人口的增加形成鲜明的对比。

南迁人口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以及先进的纺织技术,这也就推动南方有充足的劳动力去进行种植和纺织,而新技术的传入也推动生产的效率提升,而北方纺织趋于停滞,纺织重心的南移也就成为无法避免的局面。

3. 棉花的种植使得纺织重心南移的最终稳固

北宋时期棉花的发展彻底推动了南方纺织业的进步,棉花相比于桑树更易种植桑树是 多年生植乔木,栽种后无意外情况可以不断采摘十数年,而棉花是在当年的春天种植秋天收获。

对于小农经济来说,土地的有限使得他们面对棉花时会认为棉花更具有灵活性,棉花的种植完全可以根据自家的土地粮食储备状况来随时的改变。而桑树容易生病,对气温热量水源要求都很高,养蚕吐丝也极为耗费时间,因此棉花的兴起也就成了必然。

其次棉布较麻布细致,虽然与绢帛粗糙,但是棉布却同时具备布和麻的优点,除了夏季以外,棉几乎可以在任何时节使用,具有极大的方便和实用性,并且因为价格低廉,拥有者极大的市场,这也就导致棉纺织在纺织业重的中心地位变得不可动摇。

《王祯农书》 卷21《犷絮门》中曾点评棉花在北方的功用:“北方多寒,或茧犷不足,而裘褐之费,此最省便。”

因此无论是在种植技术还是需求层面上,棉花的需求远远超过丝帛等纺织品,同时政府将棉花作为税收更是加大了棉花的实际价值,成为纺织业的首选产品,因此纺织也的南移也就因此确定了。

三、结语

面对纺织业重心的从南到北,我们必须要有个直白的整体历史观,从不同时代分阶段判断纺织业南移并且按照地区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从政局变换到经济发展,研究纺织业南移就一定要考虑经济重心的南移,我国历史上三次人口南迁每一次南方的变化都对纺织业产生着极深的影响,因此,对待历史的研究决不能局限于片面,历史的研究要从整体到局部最终反馈给整体。参考文献

1.《汉书·地理志》

2.《农政全书》

3.《史记》

4.《宋史》

5.《晋书·食货志》

6.《王祯农书》

#名著典籍#神话传说#五胡乱华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