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自己科举考不中,却能帮人作答,温庭筠的科举之路为何如此多艰?

2020-12-30新闻13

温庭筠本来不叫"温庭筠",而是叫"温歧"。

因为他是太原人,先秦时期周代的发源地 "岐山"就在这里。相传,文王出猎,得到的"猎物":

所以温庭筠被起名为"岐",字"非卿",后来应该是讹误,被写作了"飞卿"

古人名与字往往相互关联,"岐"和"非卿"才有这样的关系。

温庭筠少有文名,客游江淮的时候,扬子留后姚勖作为其远亲,包吃包住,还给他钱花。

但是温庭筠做了什么呢?

他用这些钱结交狐朋狗友,大肆挥霍,总之就是没干正经事儿。姚勖大怒,"笞且逐之"!

所以,温庭筠在江淮时期挨了顿打,被亲戚所辱,大概指的就是这件事。据说从此之后,"温歧"就改名为"温庭筠"了。

温庭筠是晚唐人,当时的科举还不像后来明清时期那么严格,程序因为没有太规范,所以容易出现漏题、泄题的现象。

往往还没开始考试,题目就已经泄露了,但主要考的是"诗赋",所以影响也不是特别的大。处理方式不像后来那么严苛,黜落作弊考生,降级主考官员也就行了。

这就使得很多人可以提前准备诗文,有才学的人自己提前写,才学不足的人就请人来写。

温庭筠就是那个"被请"的对象,也就是今天所谓的"枪手"。

但是,温庭筠这个"枪手"不太一样。他也参加考试,并且在现场帮人作答。

当时"进士科"考试的时候,要求考生在规定时间内写出"八韵"诗赋,其实难度挺高的,很多考生在时间结束的时候都写不完。

但这种事对温庭筠来说就是小菜一碟,他根本都不打草稿,把手往袖子里一笼,身体靠着桌子,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能完成。

完成之后呢?温庭筠还很有"爱心",看到旁边席位的考生抓耳挠腮,写不出来,于是就把他们的试卷拿过来帮着写。

这属于违反了考场纪律,所以之后的考试里,考官就把温庭筠单独安排在隔间中考试,并且亲自监督。

但这样就能难倒温庭筠了吗?显然不能。

才华横溢的温庭筠趁着考官外出的一小会儿,出声口诵,又"帮助"了周围大概八个人考试。

温庭筠就是这么才思敏捷,甚至他还因此得了一个绰号,叫做"温八叉"。

是说他能在"叉手"八次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完成一篇诗文。

看过《雪中悍刀行》的读者应该还记得书中那个令人生畏的悍将"禄球儿"也有"褚八叉"之名,其典故就来源于此。

那么,这样一个人,为什么科举却屡试不第呢?

长相如果不好,科举的录取就会受到影响,说白了,那还是一个看脸的社会。

科举考试中,要求录取的人士要"体貌端正",也就是说长相虽然可以不那么好看,但五官起码要端正,不能太过歪瓜裂枣。

进士科选拔出来的人才,那都是之后国家的栋梁,像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等等都是进士科出身,这一考试相比科举中其他诸如明经科、明算科等来说,含金量非常高。

如果长相太不堪,那么站在朝堂之上也不美观,虽然有点以貌取人,但终归也是客观事实。

而温庭筠恰恰就属于外貌比较"丑"的那一类。

听到"温庭筠"、"温飞卿"这样的名字,总会给人感觉一种文雅的气息,尤其是他还是"花间派"的鼻祖,怎么也应该是一个风流才子才对。

但很不幸,温庭筠的外貌实在是不怎么样。

正史中的两部"唐史",即《新唐书》与《旧唐书》,一般是不会对人物的面貌过多着墨,除非是长得实在是有点"特色"的。

《旧唐书》中说温庭筠:

《新唐书》中说他:

既然对外貌相对宽容的新旧唐史都用类似"不修边幅"的言辞来形容温庭筠了,可见其外貌应该是有点问题的。

尤其是他晚年还和小吏打架,两颗门牙都被打掉了,本来就不太出色的面貌再配上缺了两颗门牙的形象,其形态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在宋人撰写的《北梦琐言》这一书中,温庭筠被起了一个"温钟馗"的绰号。虽然是稗官野史,小说家言,但也不是没有根据的。

长得不好看,还比较喜欢在公共场合张扬行事,那么温庭筠自然是不会被人所待见了。

但其仕途受到影响,还和其性格不好相处有关。

从之前科举考试里扰乱现场秩序的事情就能看出,温庭筠这个人是典型的"恃才傲物"。

温庭筠的科举不第,也和他自己行为的不检点有关。

之前提到过,温庭筠被认为是好作 "侧辞艳曲",就是喜欢写一些较为低俗的词曲,以男欢女爱等较为俗艳的内容为主,经常出入勾栏瓦肆,这是当时读圣贤书的文人所鄙视的。

所以,这样的行为自然使得其名声不佳。

但这样的做法也有好处。

封建王朝里,尤其是京城地区,永远都不会缺少一些喜好追逐声色犬马的纨绔子弟,温庭筠就在这样的环境里认识了令狐滈,他就是当时的宰相令狐绹的儿子。

这对父子其实人品都不怎么样,儿子纨绔,父亲也是一个喜欢溜须拍马的人。

唐宣宗比较喜欢一些词曲,令狐绹投其所好,经常进献一些作品。而这些作品就是由温庭筠代笔的。

宰相大人千叮咛万嘱咐,想让温庭筠隐瞒这些事情,但温庭筠最终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就把它泄露出去了,那宰相大人的行为就穿帮了。

恰巧的是,温庭筠不仅让宰相名声受损,还经常挖苦这一家。

当时的社会里有认同宗的习惯,同姓之人往往比较亲近。"令狐"姓氏人比较少,所以一旦有同姓之人前来拜访,令狐家都比较客气。

然而,有一些人趋炎附势,姓"胡"的也同样来和姓"令狐"的宰相攀亲戚。

可温庭筠却不挖苦那些趋炎附势的人,偏偏写诗挖苦令狐绹:

这样一来,让本来颇为倚重温庭筠的令狐绹,也对他产生了反感情绪,认为其有才无行,不宜与第,这与新旧唐史里说其“薄于行”等评语基本一样。

由此可见,无论是正派文士,还是一些人情通达的官宦,都被温庭筠的恃才傲物得罪了个遍。

温庭筠在晚唐时期文名遍布天下,作品广为流传,但其名声却是毁誉参半。行为放浪,长相不佳,偏偏还盛气凌人、恃才傲物。

那么,这样一个人还有可能得到重用吗?

#辽宋夏金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