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中国古代共出了559位皇帝,然而在位时间超过50年的,唯有这5人

2020-12-30新闻21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诸葛亮写在《出师表》中的名言,可以说是让人耳熟能详,皇帝刘备在还没有真正一统天下的时候,就已经不幸离世,享年63岁。诸葛亮将其称为“中道崩殂”,但其实刘备的寿命在古代的帝王之中,已经算得上是相当长寿了。

能够成为皇帝,是中国古代众多男人(也有武则天这样的女人)的终极梦想,但其实皇帝这个职业并不好做,不仅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很大、心理压力大,而且还容易遭遇各种各样莫名其妙的风险,整天提心吊胆地提防被下毒、被刺杀等等。

能够在皇帝这个职位上,做出一番出色成绩,并且还能够长寿善终的人,可以说是屈指可数,中国古代一共有过559个皇帝,活到了60岁以上的人也就三十个,其中大多数皇帝都属于非正常死亡,而在位时间超过了50年的皇帝,更是唯有这5个人。

西汉时期改变对匈奴外交方针的汉武帝刘彻,于前141年登基称帝,当时的他还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在继承了父祖“文景之治”所积攒下来的庞大财富后,他开始不再使用相对屈辱的“和亲”政策去对付匈奴,而是采取武力征服的方式,将匈奴打了将近半个世纪。

硬是让原本强大的匈奴,再也无法对汉王朝构成大的威胁,而汉武帝在大破匈奴的基础上,四处出击,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在后世留下了“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的霸气宣言,他于前87年去世,享年70岁,总共在位54年。

西夏的第四位皇帝夏崇宗李乾顺,在1086年的时候就已经登基称帝,当时年仅三岁,由他的母亲梁氏辅政,梁氏提拔了大量的娘家兄弟,将整个西夏的朝堂给弄得乌烟瘴气,军队也极为衰弱,多次被北宋军队打败,渐渐长大的李乾顺对此很是不甘,在十六岁的时候灭掉梁氏而亲政,西夏国力迅速增强。

李乾顺于1139年去世,享年56岁,在位时间足有54年,他的儿子李仁孝也就是西夏的第五位皇帝夏仁宗也继承了这种长寿基因。李仁孝在16岁的时候登基称帝,施行科举,重视儒家教育,对待官民极为宽和,西夏开始进入繁荣时期,他于1193年去世,享年70岁,在位55年。

清朝的康熙皇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时做下了众多的大事,如诛鳌拜、削三藩,总在位时长61年,是中国古代公认在位时长最长的皇帝。康熙的孙子乾隆皇帝24岁登基,寿命达到了惊人的89岁,是中国古代最为长寿的一位皇帝,不过他在晚年选择了主动禅让皇位,所以在位时长没有超过康熙,仅为60年。

从这五位长寿皇帝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长寿基因”可能确实存在,毕竟五个人中的四个具备有极其亲密的血缘关系,不过康熙的儿子、乾隆的父亲雍正,尽管也具备这种基因,但是在位时间却仅有13年,主要就是因为他工作太拼命,每天只睡四个小时,以至于英年早逝。

可见皇帝这个职位究竟有多少事情要做,而我们大概也能够因此而知道,为何古代皇帝们大多不长寿了。#皇帝#匈奴#西夏收藏

西汉时期改变对匈奴外交方针的汉武帝刘彻,于前141年登基称帝,当时的他还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在继承了父祖“文景之治”所积攒下来的庞大财富后,他开始不再使用相对屈辱的“和亲”政策去对付匈奴,而是采取武力征服的方式,将匈奴打了将近半个世纪。

硬是让原本强大的匈奴,再也无法对汉王朝构成大的威胁,而汉武帝在大破匈奴的基础上,四处出击,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在后世留下了“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的霸气宣言,他于前87年去世,享年70岁,总共在位54年。

西夏的第四位皇帝夏崇宗李乾顺,在1086年的时候就已经登基称帝,当时年仅三岁,由他的母亲梁氏辅政,梁氏提拔了大量的娘家兄弟,将整个西夏的朝堂给弄得乌烟瘴气,军队也极为衰弱,多次被北宋军队打败,渐渐长大的李乾顺对此很是不甘,在十六岁的时候灭掉梁氏而亲政,西夏国力迅速增强。

李乾顺于1139年去世,享年56岁,在位时间足有54年,他的儿子李仁孝也就是西夏的第五位皇帝夏仁宗也继承了这种长寿基因。李仁孝在16岁的时候登基称帝,施行科举,重视儒家教育,对待官民极为宽和,西夏开始进入繁荣时期,他于1193年去世,享年70岁,在位55年。

清朝的康熙皇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时做下了众多的大事,如诛鳌拜、削三藩,总在位时长61年,是中国古代公认在位时长最长的皇帝。康熙的孙子乾隆皇帝24岁登基,寿命达到了惊人的89岁,是中国古代最为长寿的一位皇帝,不过他在晚年选择了主动禅让皇位,所以在位时长没有超过康熙,仅为60年。

从这五位长寿皇帝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长寿基因”可能确实存在,毕竟五个人中的四个具备有极其亲密的血缘关系,不过康熙的儿子、乾隆的父亲雍正,尽管也具备这种基因,但是在位时间却仅有13年,主要就是因为他工作太拼命,每天只睡四个小时,以至于英年早逝。

可见皇帝这个职位究竟有多少事情要做,而我们大概也能够因此而知道,为何古代皇帝们大多不长寿了。

#君王皇帝#康熙#乾隆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