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唐宋时期的“保密”与“反间”制度:彻查人际圈、建立情报网

2020-12-30新闻28

众所周知,“防谍”与“保密”工作的好与坏关系着国家的安与危,正因为如此至关重要,所以自古以来我国各朝各代都对其给予了高度重视,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形成了历史悠久、内容博大、影响深远的思想体系。

唐宋被外国学者称为是中华第二帝国时期,当时由于商品经济的发达,社会发展取得了多方位的繁荣。车水马龙、人比肩继踵、一片祥和的都城里暗藏着危机四伏的谍斗。复杂的政治环境催生了唐宋间谍制度的发展成熟。

间谍源起

《孙子兵法》中《用谍篇》写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民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孙子认为“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知”意味着“胜”。

要充分了解对手,那么派遣间谍毋庸置疑是最好的选择。“用间”成本较低,操作简单明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其收益巨大,颇有“花小钱办大事”的感觉。

可见我国的间谍制度兴起于奴隶社会末期,最初是为了服务军事需要,在《左传》等诸多古籍均有相关记录。

封建王朝建立以后,统治者吸取经验明晓了其利好,间谍制度自然而然成为了他们爱不释手的秘密武器。加上国家社会发展较快,政治环境越发错综复杂,这为间谍制度提供了广阔的生长空间。

开放的唐宋

开放是唐宋一大共同特征。唐朝幅员辽阔,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遥遥领先,李唐甚至可以说是那时世界的中心国度。唐朝廷不仅要接待应对众多来华访问的谴唐使以及大量的外国移民,而且也要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间谍制度是急需品。宋代贫弱,西夏、大理、辽以及后来的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崛起,而宋与他们又多处于敌对关系,加上宋“以商立国”导致的船来船往,宋为维系国家稳定根本无法离开间谍。唐朝的反间谍制度

古人对间谍这个古老的职业定义是:“事之有隙可寻者曰间,谍,伺也,伺候敌人之间隙以反报其主者曰谍"。既然掌握并运用“用间”,那当然不可能不知其对应反制措施—“反间”了。唐朝最重要的反间谍制度就是严格要求掌握国家秘密的官员“守口如瓶”。

唐代帝王在选拔和录用官员时,不光光考虑他的才德,是否拥有保密意识也是一个重要考虑项,而且皇上还会派人彻查你的人际关系圈,考核你的私生活造成泄密的可能性。在完成了一系列审查后,才能决定你是仕途顺利还是原地踏步。

唐朝的官员也具有很高的保密意识,当时很多身居高位的官员都会自觉拒绝私下会见宾客。哪怕是人臣之首的宰相也是如此。唐德宗时,就有"宰相不敢与私第见宾客"的现象。唐朝的保密制度不只是有这样缄口不言人人自晓的“潜规则”,还有白纸黑字的法律规定。

《唐律》作为中华法系最完备的法典,它专门对保密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泄密者绞,传播者罚一年的牢狱之灾。减轻刑罚已然是唐朝的立法者们达成的共识,但对于破坏国家保密制度的依然以重刑,足以见得唐朝廷对保密制度的重视。

宋的保密制度相比于唐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所谓“青出于蓝胜于蓝”。宋最重要的是建立了高度完善的军事保密制度。

上文已经说过了宋朝面临着恶劣的外交环境,军事力量是大宋江山的最后依靠,军事信息一旦暴露,对于宋朝毫不夸张的说就是国破家亡,所以军事透明是宋代帝王最忌讳之事。

为了提防士兵逃跑,宋代的统帅们可谓是绞尽脑汁。为了防止叛逃,他们发明了“刺青”,最有名的“刺青”者就是宋代大将军狄青。

逃兵只要被抓捕就会被处死,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防止逃兵泄露军情。除此之外,军队还严格把控士兵的书信往来。为了做到滴水不漏,宋国的书籍都是严禁出口的。违令者斩。

宋朝的活字印刷术等科技发明促进了通讯技术的发展,为了更好的“反间谍”,宋朝廷革陈立新,加强了国家力量,为古代“谍影重重”持续供力。极具现代特征的情报网,严格的军队保密制度

宋虽然不以武力闻名,但不可否认的是宋军却拥有着同时代最出色的军事武器。为了防止武器外流,造成军事秘密泄露,宋军建立起了严格的武器管理制度。

有令曰:“弓矢兵器不入外夷”。宋为了更好防御外敌的间谍渗透,也开始着力培养自己的“007”,并且越发专业化,大量政府经费被用于建立军事情报机构,一批精通间谍之道的社会人士被聘用为正式的政府工作人员。这些能人被派往宋周围的各国潜伏,负责秘密搜集军事情报并安全传送回国。

军事情报包括敌军的军事装备、驻扎位置、军队人数、粮草物资等等。宋军将领在得到这些绝密情报后还要转交给中央朝廷,为了保密,信件的内容和传送方式都采用了加密方法。

现在一些拍摄古代军旅战争的电视剧常常会出现这样的镜头,我方“飞鸽传书”被敌人捕获,然后造成军情泄露。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那些信件可不是由一目了然的文字所写,而是需要花费时间破译的密文。

《朝野类要》记载:“以帛写机密事,外用蜡固,陷于股肱皮膜之间,所以防在路之浮沈漏泄也。”宋人会把秘件藏于“蜡丸”之中,神不知鬼不觉地送回朝廷,而不是靠变数不定的信鸽。古代人的“国安局”

就像今天美国人有CIA和FBI,英国人有军情六处,前苏联有克格勃,以色列有萨摩萨德一样,唐宋也有自己的“国家安全与情报部门”。在宋朝,枢密院下辖多个情报机构,这些部门各司其职,分工不一但都协调合作服务于宋朝廷的国家安全和情报收集。

这些机构以及相关人员虽然都记录在册,但他们的信息都被列为国家机密,皇帝和少数机要大臣才有权知晓。为了提升情报工作的质量,主管情报业务的枢密院制定了极高的入门门槛,以此来获得高端人才。

作为一个合格的间谍你必须要有出色的体格,间谍可是份危险活,因为你不仅要窃取机密,甚至在必要时还要执行刺杀任务,而无论哪一项,你都会面临着遭受追捕通缉,所以身强力壮成为了间谍聘用的“硬条件”。

间谍最忌讳的是“有勇无谋”,好莱坞大片里的间谍们都是“头脑风暴”玩家—伪装、破译、传送每一项都需要足够的知识储备和不低的智商。

对于那些常年“驻外”的间谍来说,一门不带口音的外语几乎是必备技能。当然天赋只能依靠高要求,把天赋转化为本能就需要日复一日的训练了。

宋朝廷为了培养这些“暗夜国士”投入了大笔金钱和时间。间谍作为古代的高级兵种,其地位类似于今天的“飞行员”。

但古代间谍本质上还是为大利铤而走险的人,谁给出的待遇最优厚,他们就越可能为其卖命,孙子就说要以厚礼款待自己的间谍,也要用“你不可能拒绝的条件”收买敌方的间谍。所以唐宋都为间谍开出了“顶薪”和“VIP式的待遇”。完善的间谍理论

间谍乃“术”,“术”为传统主流思想所不齿,因为它是不合乎道义的。但“术”的实用性让帝王们根本就不会因儒家的仁义道德而弃之不用,许多术士也正因为明晰帝王这点心里,所以钻研其中,想凭此升官发财。

尽管是为一己之利,但无形中助推了间谍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华岳的《利害》、《反泄》等书就是集大成者。哪怕是《资治通鉴》这样的明面之作,也时不时点到一二,作为“帝王之书”,司马光的用意不言而喻,只是迫于有违儒家的“阳谋”,才使得这些“阴谋”难登大雅之堂。

实践出真知,间谍理论的完善靠的还是间谍们的摸爬滚打,一次次惨痛的失败和重大的成功,不断验证着间谍们的所想和所行,经验的累积最终为间谍理论的升化打下了实践基础。

无论是千年前的唐宋,还是我们所处的今天,总有人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潜行,他或许不怀好意,或许是负重前行。但无论是为了什么,他们在永远的黑夜里斗智斗勇,各自为了自己的信仰而战。

他们的故事可能远比荧幕里詹姆斯?邦德的故事更让人血脉喷张、肾上腺素狂飙,但观众只有他们自己。他们是间谍,是暗夜人,他们的存在也警醒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中都要有“保密意识”,不要让你的一时疏忽,造成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

#辽宋夏金#唐宋#间谍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