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皇帝的书房:上书房不是南书房,不要傻傻的分不清

2020-12-30新闻36

清朝宫廷中,有两个书房十分有名,一个是南书房,一个是上书房。这两个书房,都起源于康熙时期,不过前者是皇帝的书房,后者是皇子们读书的地方。

清朝的皇子教育肇始于康熙时期,皇子们“四五岁即令读书,教以彝常。”康熙二十五年(1686),汤斌、耿介被任命为太子讲官,但此时尚无“上书房”之名。按《养吉斋丛录》中的记载:“康熙三十二年(1693),命徐元梦入直上书房。“上书房”之名,始见于此。”

上书房又称尚书房,道光后统称“上书房”,是清朝皇子的读书之所。有清一代,诸多史籍均将“上书房”列为清代皇子在皇宫中的读书之处,但“上书房”究竟是机构还是读书地点,其实仍有争议,因为“上书房”的形成,本身就有一个过程。

如前文所述,康熙朝时虽然已有“上书房”之名,但当时并不存在一个名叫“上书房”的供皇子们读书的固定场所。如《养吉斋丛录》中的记载:“雍正年入值者,尚称教书、课读,地点在南熏殿、西长房、兆祥所、咸福宫。”由此可见,南薰殿等四处为皇子们的就学之所,并不在所谓的“上书房”。

那么,康熙朝屡屡记载的某某大臣“入直上书房”,又是什么意思呢?窃以为,这里的“上书房”类似于主管皇子教育的机构,而并非指特点的某处读书场所。换言之,“上书房”有其名而无特定之房屋,“上书房”(尚书房)即皇子教育处(机构),但没有特别指定那个房屋为“上书房”。

之所以如此,恐怕有两个原因:一是康熙朝的皇子教育尚属初创,谈不上十分完备;二是康熙皇子人数众多,年龄差异较大,因而不能集中在一处上课,而只能是分散在宫内各处(如南熏殿、兆祥所等)就学,这样也便于不同的师傅按照不同年龄的皇子安排不同的学业和进度,分别施教。

直到雍正年间,经过“特建”而最终确定了皇子教育的固定校舍,这就是“乾清宫左,五楹,面向北”的宫室,其“屋三层,曰‘前垂天贶’,曰‘中天景运’曰‘后天不老’,故有‘三天’之称”。这处宫室,就是后来所谓的“上书房”,皇子读书之处也就从此固定了下来。

上书房里,悬有雍正亲自题写的一副对联,曰:“立身以至诚为本,读书以明理为先”。

关于此事,乾隆及弟弟弘昼均有记载,前者记述道:“皇父御书‘立身以至诚为本,读书以明理为先’一联,恩赐悬挂书斋,以寓训诲至意,恭纪。”后者记述道:“皇父亲至上书房,御书‘立身以至诚为本,读书以明理为先’一联,赐挂书斋,以寓训诲至意,恭纪。”

两处记载的日期,均为乙酉冬十一月二十一日,也就是雍正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换言之,在雍正七年(1729)十一月,上书房已经正式设立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雍正初年时,宫中仍没有所谓“上书房”的固定场所。在《圣制怀旧诗三先生三首》中,乾隆作诗称:“皇考选朝臣,授业我兄弟。四人胥宿儒,徐朱及张嵇。设席懋勤殿,命行拜师礼。……”

诗中所讲之事,系雍正元年时,雍正指定徐元梦、朱轼、张廷玉、嵇曾筠弘历、弘昼兄弟的师傅一事。由此诗可知,在雍正元年时,皇子读书很可能是在懋勤殿,当时还没有“上书房”这一特定场所。

大体而言,乾隆朝后的皇子教育制度开始完备,如读书年龄,乾隆四十三年(1778)规定,皇子皇孙满6岁便要去上书房读书,而上书房“近在禁御”,主要“以便上稽察也”。

为此,乾隆也为上书房亲笔题写了楹联,曰:“念始终典于学,于缉熙单厥心”。其中大意是,皇子们要自始自终好好学习,每时每刻锻炼心性。

在挑选师傅问题上,乾隆年后也开始形成定制。据《养吉斋丛录》中记载:“上书房师傅,囊时翰林院掌院学士拣选,会同内阁带领引进。乾隆五十五年,命大学士公同拣选,近亦有总师傅保荐或圣意特简者。”

由此可见,清朝皇帝对皇子教育是十分重视的。

#清朝#上书房#皇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