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商学野
在中国近代史上,张学良是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
张学良人称"少帅",是民国时期奉军的最后一代领袖。他早年留学德国,后来在直奉战争里崭露头角,年纪轻轻就统领东北几十万大军,俨然一方诸侯。
张学良晚年回忆,自己这一生比较矛盾,既是个旧军阀,也是个爱国者。而他的这两种思想分别来自两个人:一个是他的父亲张作霖,另一个则是他的老师,奉系的叛徒郭松龄。
对于自己的恩师郭松龄,张学良是又爱又恨。张少帅爱郭松龄,是因为他出色的军事才能,以及爱国的热情;而恨他,则是因为郭松龄在鼎盛时期反戈一击,差点灭掉了张家父子。
▲郭松龄影视形象
郭松龄,奉系军阀张作霖手下的猛将,是张学良的老师,也是奉系第一叛徒。此人长得人高马大,又像俄国人一样爱穿布衣军装,所以外号叫"郭鬼子"。作为张作霖手下的"五虎将"之一,郭松龄在直奉战争曾里立下大功,在战后统帅奉军第三军的精锐部队,备受张氏父子器重。
但是郭松龄却在得到军权之后反戈一击,起兵反奉,并且差点将张作霖打败。但郭松龄最后却被学生张学良击败,被捕后惨遭枪决。
那么,手握兵权的他为什么要造张作霖的反?而本来即将胜利的郭松龄又为什么功败垂成呢?
▲郭松龄
郭松龄,1883年生于辽宁沈阳,他祖籍太原,族谱记载是汾阳郡王郭子仪的后人。郭松龄父亲是一位私塾老师,他小时候家境还算富裕,衣食不愁。但是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郭松龄看到日俄军队在中国土地上杀人放火,心里愤懑,从此决心从军报国。
1905年,郭松龄进入了奉天陆军小学堂学习,次年以优异成绩升入陆军速成学堂。
郭松龄后来跟随奉天陆军统领朱庆澜南下四川,后来又去过广东等地,但是在军事上都没什么建树。最后,郭松龄回到老家奉天,在讲武堂当了一名战术教官。
就是在奉天讲武堂当战术教官的时候,郭松龄认识了东北少帅张学良。张学良对这位郭老师非常赏识,他把郭松龄推荐给自己父亲,张作霖让他当了奉军第二团团长。
张学良和郭松龄两人亦师亦友,张学良自己晚年回忆,无论是在行军打仗上,还是在国家民族大义方面,郭对他的影响是很大的,他的国家意识,都来自于郭松龄的影响。
张郭二人配合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崭露头角,当时奉军被吴佩孚打得全线败退,只有张学良和郭松龄带领的第二梯队出山海关打了几个胜仗,拯救了兵败如山倒的奉军,这让张作霖和手下的老将领对张郭二人刮目相看。
第二次直奉战争时郭松龄是第三军副军长,他带军从石门寨直插秦皇岛,大败直系军阀,缴获步枪3万支,大炮200门,还俘虏四个旅的敌人。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之后,奉系军阀掌握了北京的政府,整个华北成为了奉系军阀的地盘。但也是在这一仗打完之后不久,手握精锐重兵的郭松龄却叛变了,这是为什么呢?
1925年年底,郭松龄背叛张作霖,这在当时是轰动全国的大事。按理说来,郭松龄以一个小小的讲武堂教官,一路升官当了奉军的第三军副司令,张家父子对他有知遇之恩,更有提拔之情,他的反戈一击有点忘恩负义。
郭松龄在手握重兵,在位高权重的时候背叛奉系,其实里面的原因相当复杂,有个人恩怨,也有民族大义。
首先,郭松龄虽然在奉军任职,但是他和奉军的将军们长期不和。郭松龄的性格骄横,为人跋扈,张学良曾评价他是"宁折不弯",是个倔脾气的刺头儿。他曾多次顶撞上级,与平级的将军们也多次发生不快,这导致他在奉军内部吃不开。老派将领们不喜欢这个人,他自己又看不起日本留学的杨宇霆、姜登选,所以郭松龄在奉军里有点受排挤。
这种排挤让郭松龄变得敏感,当自己受到委屈的时候,他便觉得是整个奉系在跟他作对。而他在直奉战争后选择造反,其实就跟奉军打完仗"分脏不均"有直接关系。
两次直奉战争里郭松龄都立下汗马功劳,郭松龄自以为凭借自己的军功,起码在某个省当个"督军"是没问题的。当时奉军势力南下长江流域,张作霖手下的"五虎将"个个都有地盘,郭松龄就看上了安徽。他在战争结束后自以为"安徽督军"是囊中之物,派了人去安徽调查各地区情况。结果张作霖的电报打来让郭松龄傻眼了,安徽督军的位置给了自己看不上的姜登选。
郭松龄自视甚高,觉得自己才能远在姜登选、杨宇霆这些日本留学生之上,这次却被姜登选抢了位子,这口气咽不下。之前张作霖下令将领不许随便收编敌军,私自扩充军队人数,已经让郭松龄不快,这次"安徽督军"旁落,郭松龄心里开始嘀咕:是不是老帅在针对自己呢?
▲张作霖
郭松龄虽然心怀不满,但是还不至于直接跟整个奉系冲突的地步,但张作霖做的一件事让他忍无可忍,这件事也成为了郭松龄最后的爆发点。
在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张作霖想要收拾一下旁边冯玉祥的"国民军",郭松龄则觉得不妥。郭松龄说现在的头等大事是稳固东北,抵御越来越嚣张的日本人,怎么能自己人打自己人呢?这样的意见在张作霖眼里是"书生之见",张作霖是个旧军阀,他眼里只有地盘,只有利益,家国观念非常淡薄。
毕竟,张作霖起家就是靠跟日本人合作,郭松龄让他"抵御外侮",这在张作霖听来有点像骂人的话。
而张作霖在直奉战争之后彻底导向日本,跟日本签了协议,日本提供军火,奉军在前面打国民军,这基本是当汉奸了。郭松龄当时正在日本出差,听到这个协议内容大为恼火。他早年是同盟会员,虽然当了军阀的鹰犬, 但是心里还有点革命党的志气。
1925年10月24号,郭松龄从日本回到奉天,他接到了张学良的命令,带第三军攻打冯玉祥。郭松龄不动声色地把军队的中层全部换成自己的人,安安静静带着7万精锐奉军动身了。但此时私仇加上国恨,郭松龄已经决心造反,他暗中派人联系冯玉祥和李景林,约定三方一同进攻张作霖,事成之后,郭松龄自己占据东北,直隶给冯玉祥,热河给李景林。
冯玉祥知道郭松龄要联合自己反奉后非常开心,毕竟自己被张作霖收拾得够呛。他手上有30万大军,马上答应自己会作为郭松龄的后盾,让郭松龄撒手干就行了。
而郭松龄带的虽是第三军,但这些人都知道自己的顶头上司是少帅张学良,所以他下命令一度是以张学良的名义打头,这样部队就好指挥了。
11月13日,郭松龄在张学良的军事会议上抗命,张学良已经感觉到自己的老师有点不对。
11月14日,张作霖电令郭松龄回奉天,但被郭松龄拒绝,此时他已经开始组织反奉起兵。
11月23日,郭松龄带着7万人正式造反,全军改称"东北国民军",开始进攻奉军。
但是就在同时,跟郭松龄说好一起出兵的冯玉祥却出了岔子,他不跟着郭松龄去打张作霖,反而派军进入了热河,直指李景林的地盘,这让李景林很紧张。
郭松林的军队是奉军的精锐,装备好,训练好,在开战之后接连打胜仗。在连城战役、锦州战役胜利后,奉天仿佛唾手可得了。张作霖已经收拾了细软,准备一把火烧了大帅府,逃到大连去躲避。这时候,日本人的态度决定着东北乱局怎么收场,张作霖无奈之下跟日本又达成了秘密协定,让日本出兵帮自己。
12月8日,日本决定对郭松龄部进行警告,不许在"满铁"制造事端,否则日本会用"必要之手段"维护权益。
12月9日,日本关东军第十师团进驻奉天,并且派了炮兵、骑兵前去打击郭松龄。这时候的郭松龄感觉到了大事不妙,自己的军队无论如何是碰不过日军的,但他的后援冯玉祥和李景林居然自己打起来了。
此时,冯玉祥的国民军从热河进军天津,李景林觉得这是来抢地盘的,正式向冯玉祥宣战。至此,三方反奉势力彻底瓦解。
12月23日,郭松龄部在巨流河跟张学良血战。张学良在阵地上投下《张学良告第三兵团官兵书》,很多士兵这才知道自己不是给少帅打仗,反而是在打少帅!张学良还亲自给郭部的中级军官打电话,告诉他们对造反的事既往不咎,很多军官都产生了动摇。
最终,郭松龄部在巨流河一败涂地,12月24日全军溃败,士兵大部投降,郭松龄本人和老婆也被逮捕送到了奉天。
▲郭松龄夫妇影视形象(右一右二)
事情最后,虽然有张学良求情,但郭松龄还是被张作霖下令枪毙,而且暴尸三天示众。他尸体的照片传遍东三省,一时间也是有人称快,有人叹息。
纵观郭松龄的这次反奉,日军的参战改变了战局,但冯玉祥和李景林的内讧是最致命的。冯玉祥可能一开始就不想掺和反奉的事,只想趁着奉军内乱占地盘。总的来说,军阀之间只有利益,没有信义,郭松龄不懂这个道理,结果成了刀下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