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让孔子顶礼膜拜之人,若没有他,汉族极可能在两千七百年前被征服

2020-12-30新闻10

在儒家经典《论语》第十四篇《宪问》中,孔老夫子曾对自己的高徒子贡大发感慨,称如果没有管仲的话,我们现在恐怕都要披头散发,穿左衽的衣服了(“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言辞之中对管仲满是崇拜之情。“被发左衽”即披头散发、衣襟左开,这是当时蛮夷戎狄等未开化民族的习俗,而作为开化民族的汉人(当时称华夏族)衣服发饰习惯是“束发右衽”,情况完全不同。

束发右衽是古代汉族的衣服发饰

由“束发右衽”改为“被发左衽”,虽然表面上不过是衣服发饰的改变,在今天可能不算事儿,但在当时华夷分明的时代,这不啻于亡国灭种。那么,究竟管仲做了什么事情,让华夏民族免于被征服,令孔子对他顶礼膜拜呢?这一切,首先需要从春秋初年的形势谈起。

自犬戎灭西周、平王东迁洛邑后,中国的历史便开始进入春秋时期。按照《史记》作者司马迁的说法,春秋是一个“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的超级混乱时期,诸侯力争、礼崩乐坏的局面带来的,不仅是中原地区社会环境的极度动荡,也为周边少数民族的入侵提供了良机。其中对中原华夏文明威胁最大的两个异族,其一是被视为南方蛮夷的楚,另外一个便是北方的戎狄。

春秋时期形势图

楚国兴起于长江、汉水之间,其俗“信巫鬼,重淫祀”(《汉书·地理志》),崇拜火、太阳,并以凤为图腾,跟华夏文明差别极大。自武王熊通开始,楚国开始变得强盛起来,并正式走向对外扩张之路。到了楚成王时期,楚国横行于江淮之间,不仅灭掉贰、谷、绞、弦、黄、英 、蒋、道、柏 、房、轸、夔等诸侯国,而且还时不时向宋、郑、许等华夏重要诸侯国用兵,气焰非常嚣张,“吃相”非常难看。

与楚国由南向北扩张相伴随的,是戎狄由北向南对中原进行的侵扰,而戎狄跟楚国相比,文化更加落后,攻势更加凌厉,对华夏族的威胁自然更是致命。戎狄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分为数支,其中对中原威胁较大的有分布于今天河北北部的山戎、分布于今天山西东南部的赤狄、分布于陕西一带的白狄及经常流窜于中原地区的长狄。

戎狄屡屡入侵中原,严重威胁华夏文明

戎狄民族利用中原地区的混乱,经常南下骚扰华夏诸国,不仅严重威胁到边疆各国的生存,而且屡屡闯入中原腹心,甚至威胁到周天子的安全。例如山戎曾在前662年大举入侵燕国,迫使后者向齐国求援;赤狄于前660年、前659年接连攻破卫、邢两国,并残忍的处死卫君;前649年,戎人一度攻破王都洛邑,并迫使周襄王避难晋国。由此可以看出,相较于楚国,戎狄对中原的威胁最致命,如果没有人站出来匡救,华夏民族恐有被征服之忧。

最终站出来匡救华夏文明的人,正是辅佐齐桓公成就一代霸业的贤相管仲。齐桓公即位后,即任用管仲为相,励精图治,对国政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并极力开发渔、盐等资源,鼓励商业发展,逐渐使得齐国经济富庶,财力军力大增。改革卓见成效后,管仲又适时的建议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借尊奉天子成就霸业的同时,清除外族之患。

管仲倡导“尊王攘夷”,匡救华夏文明

管仲对戎狄的打击从援救燕国开始。前662年,齐桓公、管仲亲率大军讨伐山戎,一直打到孤竹才收手,此役重创山戎,灭令支、孤竹两国,帮助燕国消除最大的边界隐患。前660年,管仲又劝说齐桓公,将国破后的卫国遗民安置在曹邑,并派军保护,随即又扶立卫戴公复国。翌年,管仲再劝说齐桓公,把经常遭遇赤狄侵袭的邢国都城迁到靠近齐国的夷仪,同样派军保护。

此后,但凡有戎狄侵犯的情况发生,管仲都会建议齐桓公在第一时间联合各诸侯国进行抵御,有力的维护中原各国的安全。在打击戎狄的工作卓见成效后,管仲又劝说齐桓公率八国同盟军兵锋南指,打着问责楚国不向周王室朝贡的旗号,迫使楚国签订城下之盟,不仅承诺要重新对周王室进贡、不得肆意并吞华夏诸侯国,而且还正式承认齐国的霸主地位。至此,中原各国暂时解除来自南边的侵袭。

后世继承管仲遗业,使汉族免于被征服

管仲、齐桓公虽然陆续病故,但由其确定的“尊王攘夷”路线,却被继之而起的各位霸主所遵循沿用。自此之后,北方的戎狄接连遭受中原强国重创,终至消亡,自此之后中原再无“披发左衽”之忧。而南方的楚人则渐渐融入华夏族,很难再分彼此。这一切之功均源于管仲,无怪乎孔老夫子对其顶礼膜拜了。

#先秦时代#诸子百家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