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千百年来,纂修史、志、谱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日,《八屋塆》由中国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八屋塆》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家谱,但却超越传统意义上的家谱,成为鄂州市葛店镇大塆村八屋塆的一部塆志。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20年来,除了机关、企事业单位重视修志外,一些村塆也开始了史志类书籍资料的编纂工作,但像《八屋塆》这样仅以一个姓氏、一个不大的自然塆为单位的史志类书籍的编纂,鄂州堪称第一家。
鸟瞰八屋,生机勃勃(肖文松 摄)
说《八屋塆》是“鄂州第一家”,初听起来可能不以为然,但如果细读后,应该是认可的。书中所载的八屋塆,位于鄂州市内的湖北省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南部,为葛店镇大塆村所辖的两个以严姓为主的村民小组,100余户,400百余人,涉及土地面积0.35平方公里。这样的规模在鄂州市的塆子中最多只能算是中等规模。虽然塆子不大,但其深厚的人文底蕴则令人刮目相看,这恐怕也是该书的编者能编成此书的最大底气吧。
《八屋塆》编委会编委及工作人员合影
我曾经接触过很多有编纂村塆史志想法的人士,却往往是因为村塆里没有多少“说法”而搁浅。但八屋塆却与众不同,这个塆子一直以来有“秀才塆”的称号,无论是古代、近现代还是当代,可圈可点的人与事颇多,这些都是该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风光田园美景--秀甲东南
该书共15章,基本上是按时代顺序成章的,每章之间又通过人与事相关联。这一点与大多数的史志类书籍相似,但这本书又有很多与众不同的亮点。
编委会人员讨论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很多塆子对自己的来历都说不清楚,而八屋塆的来历不仅流传至今,而且一直被人津津乐道,每一个故事都透射出无穷的智慧与哲理。明朝严氏祖先“一支撑篙定乾坤”——插在湖畔竹竿上长出的那一篷翠绿的竹叶,决定着严氏的未来。如果这个故事是严氏先人编造的话,那么,也编造得耐人寻味,使读者印象深刻。这便是“文化”,也只有“秀才”才能编得出这样的故事来。
乡愁-1
如果说这个故事只是个引子的话,那么,严氏始建的“八间草庐”及营造的自然环境才是严氏在此生存600余年的真正依托。
八屋塆印记
在人文环境的营造方面,族人重视读书是其最大的特色,也是书中大书特书的内容。读书是严氏安身立命之本,一个“秀才塆”的得来不是偶然的,不是一两篇文章就能够帮它叫出来的,更不是自封的,它必须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八屋塆重视读书的若干事例在该书各位作者的文章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譬如,不识字的老婆婆,却要求子孙好好读书,哪怕倾家荡产也要让后人读书。书中的故事告诉我们,读书不仅仅是为了“高官厚禄”,更是为了做人,正因如此,才有了八屋湾“书香门第好家风”的形成,才有了众多的父子同为儒士、兄弟同获功名的特殊现象。也正因如此,八屋湾人除了渔樵耕读外,其他行业也做得风生水起。染房、饭馆、嫁货铺、帽子铺;教书、演戏、驾船……在周边十里八乡产生了影响,就算是“不务正业”的“算命”“唱道士”也是首屈一指的。不做则已,要做就做得像模像样,这就是八屋人,八屋人有这种底气。如此等等,编者将这一切往事都如实地记录下来,希望留在八屋人的记忆深处,成为永久的乡愁。
林荫道
“书香门第好家风”不仅影响着八屋严姓子孙,而且还造就了“外孙中的淑质英才”,他们不乏各行业的领军人物。将外甥(孙)的故事纳入此书,也是这本书的又一大特色,它使我们认识到,当今社会已不是那种“画地为牢”的时代,开放是大流,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相影响是社会的共识,而严氏的好传统则通过另一种途径,默默地影响着其他的村庄。该书将其纳入其中,这种记录方式是传统的“家谱”所不具备的,这既透射出八屋的自豪、外甥(孙)的骄傲,也体现出编者的宽阔胸怀。
钟灵毓秀(李明峰 南门楼写生)
这个社会前进的步伐太快,特别是处于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央的村庄,感受尤其深刻。那些在外拼搏进取的严氏儿女,故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无不留在他们的记忆深处,故乡的各种信息,无不牵动着他们的神经。据说,八屋塆就要整体搬迁了,如何记住乡愁,让子孙未来能找到自己回家的路,编者可谓煞费苦心,在拍摄了大量老屋照片的同时,还调查了家族中所留存的家具、农具和生活用品,体现出编者的独到眼光。
故事是形成史志的基础。《八屋塆》记载的严氏或与严氏有关的家风、家规、家训及其讲述出来的修身、和睦、敬业、治家、教育、诚信等诸方面的故事,亦是中华文明传统价值的重要体现,它会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是一笔价值巨大的精神财富。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八屋塆》的潜在价值一定能够重新焕发出来。(熊寿昌)
文史专家熊寿昌
熊寿昌,湖北省鄂州市人,先后就读于武汉大学历史系文博专业、南京艺术学院美术考古研究生班。专事历史文化研究工作,湖北省考古与博物馆协会会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员、湖北省三国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理事、鄂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