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的五十余年,是中国自魏晋南北朝之后最混乱的年代。郭威就生活在这段战乱频发的年代,他出身平民,白手起家,戎马倥偬,由普通士卒逐步成长为将领,最后又当上了皇帝,而且治国有方,政绩斐然,堪称五代十国诸帝中的佼佼者,是历史上公认的清明勤政的好皇帝。
郭威,字文仲,因其脖子上刺了一只飞雀,所以人们又叫他郭雀儿。郭威本姓常,由于早年父亲被杀害,母亲迫于生计只好带着年幼的他改嫁到郭家,至此改为郭姓。继父名叫郭简,曾经在后晋当过顺州刺史,后被刘仁恭所杀。郭威在三岁的时候随母迁到了太原,不久母亲去世,郭威成了孤儿,由姨母韩氏收养,而姨母家也是一个并不宽裕的普通人家。
郭威18岁的时候,跑到潞州(今山西长治)投奔其生父的亲属常氏门下。时值河东大将李嗣昭的次子李继韬在潞州割据,正在招兵买马,于是勇武有力、豪爽负气的郭威投奔了李继韬,深得李继韬赏识。郭威从小长着一副好身板,虎背熊腰,力量过人,但是有一个毛病,就是喜欢大碗喝酒,且经常酒后闹事。由于其性格耿直,爱打抱不平,因此经常会惹是生非。
有一次,郭威在街上晃悠,有一个屠户欺行霸市,非常跋扈,老百姓都很怕他。正巧郭威又喝了两碗酒,摇摇晃晃地来到屠户肉铺前,说要割块肉吃,但嘴里却在拐着弯地骂屠户。屠户知道他是个混混,有些不好惹,但最后还是没有忍住,便扯开衣服用手指着肚子说:“你有胆量就照这儿捅一刀!”郭威二话没说,抄起刀子捅向他的肚子,屠户当场一命呜呼。
在郭威醉酒杀人而被官府拘押后,李继韬暗中将其放走,后又招到麾下,留于帐下作牙兵(即藩帅亲兵)。郭威因略通文墨、书算,不久升为军吏,从此开始了军旅生涯。
后来,李继韬部被后唐庄宗李存勖发兵灭掉,郭威也被收编进了后唐军队,充当李存勖的亲军“马铺卒使”,时年21岁。与别的军人不同,他做事并不单纯凭借武力,他喜欢研读兵法,没事的时候他总是拿着书看。师友李琼见他爱学习,就将自己正在读的兵书《阃外春秋》推荐给他看。李琼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这本书里就记载了许多存亡治乱、贤愚成败的事例。”郭威边看边让李琼教他,看得爱不释手。
在刘知远任后晋侍卫亲军都虞侯时,郭威主动投到刘知远的门下。刘知远很喜欢这员干将,视为心腹,不管刘知远到哪里任职,都把他带在身边,让他督率亲军。
郭威临事很有计谋,刘知远设法争取过来的吐谷浑部驻扎在太原,军队实力很强,也有不少财物,刘知远想据为己有,也为了防备以后他们再反叛投奔辽国,就想赶走他们,但又没有好办法。郭威就献出计策,让刘知远找个罪名除掉其首领,然后将财物和军队收纳,不但能除掉这支反复无常的势力,还能补充军需。刘知远照计行事,如愿以偿,扩充了自己的实力。
及至后晋为辽国所灭,郭威和苏逢吉、史弘肇等人劝说刘知远称帝,成为后汉开国功臣。刘知远称帝后,牙将郭威升为执掌军务的枢密副使、检校司徒,时年43岁。刘知远在位不到一年便一命呜呼,郭威、苏逢吉等这帮旧日将佐幕僚同受顾命立太子刘承佑,而这些顾命大臣中,唯有郭威远见卓识,文武兼备。刘承佑继位不久,河中节度使李守贞、永兴节度使赵思绾、凤翔节度使王景崇相继拥兵造反。郭威奉命出征,很快就讨平了叛乱,李守贞自焚而死,赵思绾、王景崇相继归降,使风雨飘摇的后汉政权转危为安。之后,郭威又移师北伐,大败辽国。
郭威以功进封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兼枢密使、检校太师兼侍中,河北诸州郡皆听郭威节制。自此,郭威成为后汉的一位重臣,威望颇高。京中事变之后,郭威黄袍加身,先是做了“监国”,后正式登基称帝,改元“广顺”,改国号为“大周”,史称“后周”。至此,郭威从白手起家,经过二十多年的军旅生涯,奇迹般地完成了华丽转身,开创了一代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