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济区境内的黄河滩区公园一角
郑州市国家级黄河湿地公园俯瞰图
□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刘瑞朝文图
黄河沿线将打造“自然风光 黄河文化 慢生活”沿黄生态廊道,邙岭将打造“春赏花、夏乘荫、秋采果、冬观景”邙岭森林生态文化体验路网体系。
大河报记者从郑州市人民政府了解到,《郑州市2021年林业生态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已经发布,郑州将实施国土绿化面积31312亩(含种苗花卉6400亩),完成108个森林乡村和11个森林特色小镇创建工作。
【邙岭】春赏花、夏乘荫、秋采果、冬观景打造邙岭森林生态文化体验路网体系
沿黄生态带建设包括三个方面。一方面是邙岭绿化提升工程,加大西部邙岭绿化力度,利用反坡梯田、育林板等绿化技术,对邙岭荒坡、荒沟实施立体绿化,营造水土保持林、国储林,栽植多年生草本花卉、灌木绿植,减少黄土裸露,治理风沙源和水土流失。
沿邙岭主要交通道路两侧,各栽植1-2行常绿乔木和花灌木、草花地被,用“绿廊、花径、果香”连通S312、大河文化绿道、历史文化景点、生态民宿、观光采摘园等,形成“春赏花、夏乘荫、秋采果、冬观景”的邙岭森林生态文化体验路网体系。
围绕“双槐树、虎牢关、汉霸二王城、西山”等历史文化遗址,实施生态保遗工程,营造防护林、景观林,打造遗址公园。
【绿道】建设“自然风光 黄河文化 慢生活”沿黄生态廊道
沿黄生态廊道和绿道仍然是重点之一。根据《实施方案》,自惠济区江山路向东至中牟县狼城岗,沿黄河大堤两侧及延展区规划建设沿黄防护林带和S312生态廊道,优化特色经济林种植园,建设休闲采摘园。
对历史文化节点、重要交通路口节点进行高标准绿化,建设生态文化公园、游园。对现有防护林和苗圃进行改造提升,降低郁闭度,调整树种结构,提升林分质量,增加花草地被和灌木绿植,铺设游路栈道,建设休闲驿站,开展森林乡村、特色小镇创建工作,打造一条“自然风光 黄河文化 慢生活”的沿黄生态廊道,实现“北静”发展目标。
《实施方案》提出,沿大河文化绿道两侧,结合邙岭荒坡绿化提升和湿地生态修复,建设护坡林、护路林、防浪林和湿地植物生态涵养带,并连通邙岭上历史文化遗址和交通道路网络,打造集合生态、休闲、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黄河生态文化旅游绿道。
【布局】打造城市生态隔离带建设郑州城区生态走廊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郑州市将打造城市生态隔离带。结合城乡接合部环境整治和“四好”公路建设,持续对G107、G343、S312、京港澳高速等国省干线公路两侧实施绿化提升。
城市建成区以外沿线是耕地的按照单侧5米的宽度,采用常绿树种为主、乔灌草花合理搭配模式,规划建设道路生态廊道,并与城乡接合部环境整治、乡村振兴和已建成的生态廊道有机结合,打造环城镇建成区的生态隔离带。
城市建成区以内,结合城区绿化,按照“疏林草地、绿篱花丛、景石小品”等模式,打造城区生态走廊。在进行生态廊道和绿化隔离带建设时不得占用永久基本农田。
【运河】实施大运河绿化工程优化滨河生态空间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风流人物俱往矣,运河故事沉水底,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却有十分重要之意义。汴河新柳是曾经的郑州八景之一,通济渠在惠济区留下了遗迹。而根据《实施方案》,郑州将实施大运河绿化工程。
《实施方案》提出,在城市建成区(含建制镇)外具备条件的主河道有水段,进一步优化滨河生态空间,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生态绿化用地、林地和拆迁迹地、山区“四荒”(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农村“四旁”(村旁、路旁、宅旁、水旁)等闲置土地资源,栽植河堤防护林、水源涵养林。
山区段,对水岸线至第一层山脊可视范围内的宜林地、无立木林地等,开展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栽花种草,治理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平原段,通过新造和更新改造,完善提升沿河生态廊道,建设农田防护林网,打造滨河生态防护林体系。
【工程】继续开展森林乡村和特色小镇建设推进5个森林公园建设
小桥流水人家,孤村落日残霞。森林乡村和特色森林小镇将给广大民众提供郊外的诗意和远方。
《实施方案》提出,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引导村镇群众利用农村“四荒”“四旁”等土地资源进行绿化美化,开展村镇绿化、庭院美化,争创省级森林乡村、特色森林小镇。根据计划,2021年郑州市要完成108个森林乡村和11个森林特色小镇创建工作。
按照既有规划,持续推进巩义河南嵩顶国家森林公园、巩义河洛湿地公园、新密市雪花山森林运动公园二期、郑州黄河湿地中牟鸟类栖息地、中牟赵口引黄灌区沉沙池生态修复工程(中牟雁鸣湖湿地公园)等5个森林(湿地)公园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