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甘肃陇西:铁杈遭遇“职业危机” 药农欢喜轻装上阵

2020-12-30新闻9

中新网兰州12月30日电 (张婧 李亚龙)“铁杈面临‘下岗’。”在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这并非只是一句玩笑话。在当地,但凡是药材采挖季节,铁杈就会以“主角”形象,每日被药农扛在肩上,他们相伴喜获丰收的全过程,而今,铁杈却逐渐褪去光环,成为每家每户被搁置的“角落家当”。

在药农李进军看来,这是可以轻装上阵干农活的一种体现。他说,祖上都是农民,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不过,比起祖辈种地维持生计来说,自己则“苦力少了,赚钱多了”。

李进军解释说,“父辈们下地干活都要扛上锄头、拿起铁锹,尤其要肩扛三、四十斤重的铁杈,唯有这件工具才能触及地下70厘米左右的深度,将药材连根带梢一并拔出。”

图为陇西县福星镇庞家岔村药农李进军的地里,机械采挖中药材既高效,又降低成本。(资料图) 张婧 摄

李进军世代生活的福星镇庞家岔村,就位于陇西县,这里素有“千年药乡”之美称,家家户户都以种药材为生。李进军家里20多亩地,早年间多种植经济作物,附带种少量药材。他说,中药材种植要求高、采挖期短,一旦种多,必将会因为来不及采挖而冻烂在地里,反而得不偿失。

但近年来,李进军不仅将所有土地都种上党参、黄芪、黄芩等药材,还流转了村上的大片撂荒地,种植规模翻倍增长。归根结底,这一变化源于陇西中药材机械化生产技术的运用与推广。

“根据地块大小,以更高效率为先,选用不同机械设备。”他举例说,1亩地党参的采收,雇10余工人铁杈收获,工资支出在1000元至1500元之间,而选用机械时,1人驾驶,搭配二、三人捡拾装袋,成本不超过400元。

记者在采访间隙看到,一垄宽2米、长200米左右面积的党参地里,机械从一端驶向对面端,五六分钟后,车尾便留下一路根须还带着泥土的鲜药……然而,生产成本降低、采收效率提高,这些只是当地药农生活变化的一个方面。

图为农机工作者在试验田采集数据,为当地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提供最新科技示范。(资料图) 张婧 摄

近年来,陇西县官方以标准化种植为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基础,突出“有机、绿色、道地”品牌,建设绿色标准化基地,依托甘肃省现代农业示范园——中国药都·陇西药圃园,开展种子种苗繁育、新品种引进示范、野生品种驯化、标准化种植试验等工作,制定了黄芪、黄芩、党参等18个标准化种子、种苗培育和栽培技术操作规程,从源头上保证中药材道地品质。

据悉,当地为提高绿色标准化种植水平,由甘肃省农业农村厅牵头,农机总站、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农科院、兰州大学等科研院校还在庞家岔村设有试验田,为当地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提供最新科技示范。从李进军的田地驾车20分钟左右,便是上述试验田所在地,农机工作人员就是在这里取样、采集数据。

陇西县农机中心副主任管青霞告诉记者,试验田被划分成200多块区域,这里依据不同种类的有机肥和品种,进行着数十项试验。他们通过新品种引进、标准化种植技术推广、田间调研总结配方等途径,致力于当地中药材病虫害防治、科学施肥,以及增加亩产等工作,同时,当地还以合作社为单位,向药农进行农机补贴。(完)

【编辑:梁静】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