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干咳、无痰、咽痒总不见好?关键是你没有对上路子

2020-12-20新闻31

最近,不少病友在江苏省中医院微博上留言:

干咳!

无痰!

咽痒!

做了各种检查,肺部没有问题,每天一大堆药,尝试了N种偏方,枇杷雪梨当饭吃,总是不见好转。

是什么原因?

有什么好的方法?

指导专家:江苏省中医院 呼吸科 孙子凯主任医师

冬季为何容易咳嗽

中医认为冬季寒冷、干燥,肺属金喜润恶燥,也为娇脏,不耐寒热,易为外邪侵袭,因而首当其冲。最主要表现就是干咳。一般有以下原因:

1、冬季天气比较干冷,刺激咽部,尤其是慢性咽炎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咳嗽的症状,是功能性的干咳。

2、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每年可能会出现反复的咳嗽、咳痰,尤其到冬季,天气寒冷,从而导致慢性支气管炎复发,是疾病引起的咳嗽。

3、有可能咳嗽变异性哮喘,受到这种气候的诱发,从而导致咳嗽,尤其是以干咳为主要的表现,尤其晚间或者夜间咳嗽,遇风受凉易咳,闻异味易咳。

另外,还有可能是患者身体的部位出现的疾病,肺心的疾病、呼吸道的炎症、支气管哮喘、慢阻肺、肺气肿以及恶性肿瘤等。

明确病因辨证施治

中医对咳嗽的辨证通常是要根据病程、咳嗽的性质、咯痰的色质量舌脉等以及伴有症状来判断咳嗽的寒热温凉。一般而言,

咳嗽痰多色黄的,属于痰热咳嗽;

痰多而色白或清稀量多的属于痰湿或痰饮咳嗽;

干咳少痰或无痰的咳嗽属于阴虚燥咳;

不同的咳嗽类型在治疗上是有所差别的。

中医理论认为,这类疾病病先在肺,进而影响脾胃。“气通于肺脏,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气之所宣。”肺的主要功能是主气,司呼吸,通于外,主皮毛,如外邪入侵,邪气上受,首损肺,肺气上逆而为咳,升降失常为喘。

冬季寒冷干燥,容易邪气入肺,所以如果对待干咳、气喘等问题,若干咳同时,伴有口干鼻干,舌燥咽干,唇燥而裂,皮肤干枯无泽,小便短少而黄,舌红少津者,多属于肺燥阴虚。燥则润之,可以尝试用沙参、麦冬、天冬、杏仁、百合、秋梨、荸荠、银耳、甘草等养阴润肺止咳。

肺气虚咳往往表现为一到冬天,手足发凉,遇风受冷易咳,畏风怕冷,容易感冒,容易出汗,易感疲劳乏力,舌质多偏淡红,脉偏弱,所谓弱不禁风,治疗原则是补肺止咳。可以尝试用可以用补肺汤、玉屏风散进行调理。补益肺气之品:人参、黄芪、冬虫夏草、党参、太子参或服四君子汤。

合理使用中成药

冬季天冷干咳,是因为肺在五脏中属水,最容易受火的影响,火多而肺燥,所以会引起干咳,建议不要忙着吃消炎药,除了医生辨证施治口服中药汤剂,可以选择合适的中成药。

江苏省中医院临床上治疗咳嗽的院内制剂有:

宣肺止咳合剂

【功能主治】 疏风宣肺、清润利咽、镇咳化痰。适用于急性咳嗽及感冒后咳嗽的风邪袭肺、肺气上逆的患者。表现:咳嗽,干咳,鼻塞,咽痒,口干,咽胸部不适,咳少量白色黏痰或黄痰,舌偏红、苔薄干或黄,脉浮滑等。

肺宁合剂

【功能主治】清热化痰,宣肺平喘。用于肺燥有痰,痰热内结,稠厚较粘,咯痰不利,上气喘促,不得安寐等急、慢性肺炎,气管炎。

润肺合剂

【功能主治】润肺化痰止咳。用于急慢性气管炎、慢性咽炎所致咳嗽痰少等阴虚燥咳者。

清肺口服液

【功能主治】具宣肃肺气,清化痰热,解毒活血等功效。用于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痰热壅肺证等症。

注意生活起居

1、注意保暖,特别是最近温差大,应根据气温的变化随时增减衣物,最好的方式是出门时随身带一件外套,或者在办公室放一件外套、这样有利于预防感冒。

2、防止过食生冷的食物。不宜进食太多水果,避免进食大寒大热的食物,多喝温水。

3、预防过敏,冬季一方面在室内较多,空气流通差,外加外界环境中的雾霾容易导致过敏,另一方面,空气中飘浮的吸入性过敏原较多,本身患有过敏性疾病的人,最好不要到复杂的环境中游玩。如果有过敏性问题的患者,而且不知道过敏源的,最好去医院进行检测,明确过敏源,有助于预防。

4、进行适量的运动,增强免疫力。如慢跑、快走、爬山、游泳等运动可以改善人的心肺功能,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科学饮食

病先在肺,气管敏感者可进食一些润肺的食物,如木耳、丝瓜、竹笋、莲藕等。同时亦可以健脾,选择萝卜、南瓜等食物;核桃、栗子具有益肾、袪痰、润肺的功效。

建议服用一些食疗方:

川贝冰糖雪梨(燥热咳嗽)

配方:梨、冰糖少许、川贝、水

做法:先将10粒川贝(压碎)加水适量文火炖1小时,之后加入雪梨少许、冰糖、水再用文火炖20分钟。

杏仁枇杷苏叶水(风热咳嗽)

配方:北杏仁10克、枇杷叶15克、苏叶15克、蜜枣2粒

做法:将以上材料加适量水文火炖煮30分钟即可。

银耳橘羹(燥热咳嗽)

配方:银耳100克,罐头糖水橘200克,白糖适量

做法:将银耳去蒂洗净,加水适量,用文火煮透,改用大火炖烧时,加入白糖和清水,待银耳质地变软时加入罐头橘瓣,稍煮,当点心食用。

#呼吸疾病#慢性咽炎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