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汴梁三农|尉氏县岗李乡袁庄村三任第一书记的扶贫接力

2020-12-19新闻49

原标题:汴梁三农|尉氏县岗李乡袁庄村三任第一书记的扶贫接力

2020年深冬,正值全国脱贫攻坚“收官时”,记者沿着道旗点缀的乡道,慕名向尉氏县岗李乡袁庄村驶去,眼前的美景赏心悦目:村外,产业大棚鳞次栉比;村内,干净平坦的水泥路两旁,绿树成荫;广场上党建宣传栏、扶贫宣传栏排列有序。“咯咯咯......”远处三五成群健身娱乐的村民,不时传来阵阵笑声......

“咦!俺村天翻地覆的变化,是党组织派来的三位第一书记扶贫接力赛的结果。他们一棒接一棒,一张蓝图绘到底,把一腔热血挥洒在袁庄村。他们不但让俺村41户贫困户脱贫致富,还让村庄旧貌换新颜......”。袁庄村党支部书记袁保乾自豪地介绍道。

第一任书记李冰:绘蓝图、建档卡、饮水思源感党恩

时间追溯到2016年3月,县委、县政府召开脱贫攻坚誓师大会后,时任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兼金融办主任的李冰肩负起袁庄村脱贫攻坚第一书记重任,毫不犹豫地告别家中妻儿老小,背起行囊,信心百倍地来到贫困村袁庄村。

他下车后,被眼前景况震惊了:居民房前屋后杂乱无章,坑洼不平的土路尘土飞扬,破烂不堪的村部办公室,传递着该村各方面薄弱且缺乏发展后劲的信息。

“火车跑得快,全靠支部带。村里强不强,关键在头羊”。

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内,李冰与市派开封日报报业集团工作队及乡扶贫工作组一道走街串巷,座谈访问了解村情。

村底子摸清了,心里有了数,李冰就多次召集党员代表会反复酝酿,最终绘制了“党建带产业、产业促脱贫、脱贫亮村庄”的五年脱贫攻坚蓝图,激活袁庄村发展新引擎。

脱贫攻坚伊始,是贫困户识别阶段,他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利用党员熟悉村情户况的优势,按照中央“两不愁三保障”扶贫目标,采取“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程序,精准确定贫困户。

雨天入户时,淋湿衣服他全然不顾,双脚陷入泥坑他捞起鞋子赤脚行走;频繁的入户调查中与村民结下不解之缘,每到饭点,人们把热气腾腾的饭菜端到他们面前时,他婉言谢绝;办公条件差他就把几年前的破课桌组在一起,上面铺些报纸当办公桌使用,汗流浃背地在上面汇总信息,填写档卡;晚上睡觉总是在老鼠出没“歌舞”声中进入梦乡。

“骄阳似火夏日长,扶贫队员工作忙,村民吃饭他入户,一碗泡面充饥肠,浑身臭汗忙一天,月上柳梢洗衣裳”,这时当时工作队员生活的真实写照。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以坚强的毅力,任劳任怨的态度带领扶贫队人员默默无闻地工作着,最终经公示、批复,确定41户贫困户。

平时村民生活饮用的是地表水,影响了村民的身心健康。李冰就协调水利局投资70多万元,为家家户户免费安上了自来水,村民们感动万分。当贫困户袁水清用颤抖的手轻松拧开水龙头,喝到第一碗自来水时,激动地说:“甜,怪甜哩!俺也像城里人一样,喝上了放心水,感谢党,感谢李书记操劳!”

2017年6月,县里成立了金融局,当时兼金融办主任的李冰任命为尉氏县金融局局长,由县政协办公室主任张柏松接替袁庄村第一书记。

接到调令后,他并没有马上离开自己的扶贫工作岗位,而是骑马送一程,让接替自己第一书记的张柏松熟悉村情后,才告别朝夕相处的乡亲们。李冰在扶贫日记中写道:“今天我要离开袁庄村了,恋恋不舍之情油然而生,在这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扶贫工作才刚刚开始,还有许多重要工作要做,虽不能在袁庄村服务,但我会用另一种方式为为脱贫攻坚助力。”

第二任第一书记张柏松:撸袖子,办实事,实现村庄“三个化”

“走路似旋风,昼夜入户中,工作不彻底,坚决不收兵”。这是村民对第二任书记张柏松工作作风的形容。

为了加强与贫困户沟通,张柏松为全村41户贫困户发放“名片”,他在最短的时间内融入袁庄村这个大家庭,难怪群众说:“方寸之中见真情!”

作为第一书记,张柏松事事走在前沿,解民忧,敢担当。9户贫困户户容简陋,他就向县政协积极汇报,协调资金20多万元为贫困户修缮房子、建厕所、垒院墙、硬化地面、栽植花草,使户容户貌彻底改善。“在旧社会,谁管你啊!你看把俺家整理的像新房一样,俺都不知道咋感谢他们啦”。80岁贫困户,独居老人袁水清说着转身擦了擦眼中的泪水。

为改善村容村貌,张柏松依靠派出单位,协调各方资金70多万元,发挥党员战斗堡垒作用把党员分成若干小组,为群众办实事:安装路灯,绿化村庄,全村所有街道铺设了水泥路,实现了村民盼望已久的亮化、绿化、硬化,“三化”工程。

贫困户生活条件差,他自己掏腰包为41户贫困户发放电热壶,还为9户贫困户配备了电视机及电风扇。

产业发展是贫困户脱贫之路,他报请县政协投资20万元,建起了尉氏县政协扶贫帮扶车间,使13户贫困户进厂务工,月工资2600元以上。

为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张柏松与村支部成员一道,采取技术培训班、励志“一米团”、精准夜谈等形式,转变贫困户思想观念。贫困户袁长发家中七口人,平时供养三个孩子上学,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生活窘迫。张柏松动员他养殖山羊160只收入可观。有了脱贫致富动力后,袁长发还利用擅长做饭的手艺,买来了二手货车,承办流动包桌宴席,一年收入五六万元!”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袁庄村产业发展得到市委市政府的肯定, 全市扶贫基地现场会在袁庄召开,张柏松荣获开封市脱贫攻坚第一书记荣誉称号。

舍小家顾大家。2017年初,张柏松妻子吴杰总感眼睛看东西模糊,可张柏松因工作忙,没有及时医治,一拖就是几个月。直到夏季眼病恶化,张柏松才带妻子到职业病医院就医,医生的诊断结果让他惊呆了:眼膜脱落,如不及时治疗有失明危险。

手术后,在医院治疗期间,他白天委托医院的同学帮其看护,晚上让上大一的孩子下课后进行照顾。出院后家中没人护理爱人,他就带着妻子到袁庄村一块疗养。工作队人员们提出让其向组织请假,张柏松婉言谢绝:“扶贫这么紧,一点小事儿,不能再麻烦组织啦!”

第三任第一书记陈昊亮:压担子,惠民生,亲情帮扶固成效

“哥,组织安排我要调离咱袁庄村了,最不放心的就是您啦,今天再来看看!”

“啥?您要走了?”四十年前在郑州铁路局打工不慎被火车压断下肢,因残致贫的贫困户陈铁成,望着第一书记张柏松眼睛湿润了:“真舍不得您走呀!”

从素不相识到结对帮扶,从真帮实扶到脱贫摘帽,每位第一书记都与贫困户结下不解之缘。

张柏松协助县政协科员第一书记陈昊亮两个月,让其接好扶贫第一书记第三棒后,张柏松才放心的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当时已是2017年年底。

前两位第一书记良好的工作作风及帮扶成效,让陈昊亮感到自己身上的担子很重,但他摸索出“三个三”工作模式,破解了亲情帮扶巩固扶贫成效的难题。

“三个真”是:对贫困户动真情、与干部群众交真心、脱贫攻坚下真劲儿;“三个明确”是:脱贫攻坚责任组、市县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市县乡三级帮扶人要做到明确责任、各司其责;明确分工、凝聚合力;明确目标、同心同向。“三个落实”是:在工作中严格做到政策落实、工作落实、责任落实。

动真情、交真心、下真劲儿开展亲情帮扶活动。

以德润身,以德化人。他经常深入农户嘘寒问暖,周末还将妻儿带到袁庄村为贫困户送衣送物,村民们风趣地称陈昊亮妻儿为“编外扶贫人”。他说:“只有把贫困户当成自己的亲人,将他们的困难生活感同身受,才能将被动工作化为主动行为。

贫困户袁发亭的妻子在郑州住院,因病情危急,急需办理转诊手续,陈昊亮得知后站了出来:“我去帮他办理!”

贫困户袁小虎的孙子因病报销手续不齐,需到郑州儿童医院和新郑人民医院复印病例走路不便,陈昊亮毫不犹豫:“我去帮他复印。”

村里三十多名因慢性病致贫的贫困人员,平时经常吃药负担重,根据政策鉴定为慢性病后能减少贫困户的负担,他说:“我组织车辆统一检查。”

在陈昊亮影响下,在全村党员干部中形成了动真情、交真心、下真劲的良好扶贫氛围。开封日报报业集团59岁的扶贫队员任枫,在一次入户核查信息时不慎重重摔了一跤,造成脚骨折,打上石膏后仍守护袁庄村没有离开半步。村支部书记袁保乾在与村民一起开挖排沟时钢针穿透鞋扎伤脚底,至其脚部发炎肿胀,但他轻伤不下火线,仍支撑着身体奔波在扶贫第一线。

明确责任、明确分工、明确目标打造一支一流的扶贫队伍。

为压实帮扶责任,陈昊亮与责任人印制了《袁庄村脱贫攻坚明白卡》,构建纵到底、横到边的党建责任网络,确保压力传导到位。

为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形成强大的扶贫合力,他与大家一块制定了《袁庄村脱贫攻坚分工明细表》,将袁庄村脱贫攻坚分成了18个大项,46个小项,让工作队员们各司其责,各司其职。

为明确扶贫“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他严格按照考核要求,时刻关注贫困户产业就业状况,始终做到三落实,不断巩固扶贫成效,在陈昊亮的带领下,开展了扶贫政策大宣传、大培训、大排查、大摸底、大落实、大提升,组密政策覆盖网络,确保贫困户对党的政策应享尽享,无一遗漏。2018年底袁庄村顺利脱贫,2020年底41户贫困户也全部光荣脱贫。

一组枯燥的数字,记录了第一书记陈昊亮工作足迹:

帮扶建成和发展了瑞升香菇农业合作社、培安种植合作社、春源农牧种植合作社、民发种养合作社、战胜种养合作社等5个扶贫合作社,引导贫困户25户流转土地59亩,累计带动23人务工增收。

累计为46户贫困户,发放种养殖补贴6万余元。累计为40户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金融贷款100余万元。

贫困户中37人安排公益性岗位,在家门口实现务工增收。

依靠派出单位和岗李乡政府协调近20万余元为贫困户“六改一增”,改善贫困户人居环境。

申请文化部门建设一个文化广场,一座文化大舞台及村文化活动室。

利用县派第一书记项目脱贫资金10万余元,为村里修建了标准化公厕一座......

荣誉是对陈昊亮的肯定: 2019年陈昊亮荣获“尉氏县十大脱贫攻坚青年榜样”荣誉称号。

二位老人的遭遇,彰显了第一书记的党性原则

陈昊亮家中六口人,妻子父母和一双儿女,由于扶贫工作忙,60多岁父母成了两个孩子上学接送责任人。县城三轮车禁止上路,他的父母就用两轮电动车奔波两个学校。2020年5月患腰椎间盘突出病的母亲在接送孩子的途中不慎摔倒,住进医院。祸不单行,母亲刚出院不久,父亲陈根昌因年迈不便,在接孩子的路上,又因躲车再次重重地摔在柏油路上,造成腰椎压缩性骨折。在病床上一躺就是一个多月。在这一个多月时间内,自己为了不耽误扶贫工作,就让妻子请假看护。内疚的陈昊亮只有通过电话问候父母。母亲知道儿子心事安慰道:“扶贫重要,妈妈理解你!”通情达理的父亲也嘱咐陈昊亮:“为国尽忠,忠孝不能两全,医生说会好起来的,放心工作吧孩子!”

是啊,忠孝不能两全,一位淳朴父亲道出了扶贫人的心里话,就是这些默默无闻的扶贫人,任劳任怨,以舍小家顾大家的心态,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他们用自己的扶贫行动,一棒接一棒,诠释着对党的忠诚、对信念的执着、对理想的坚守、对事业的热爱、对梦想的实践、对民心的回应。(朱朝星 任枫 石松涛/图文)

#三农问题#扶贫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