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图书馆是什么样子的
你家里有多少本藏书啊? 书多为奴。喜欢集书的和喜欢收集其他东西的没什么区别。纯粹是一种癖好而已。第一次觉得书多了点的时候是从一个城市搬家到另一个城市,一箱又一箱,运费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那时候大概有不到两千册图书吧。突然有一天发现家里到处都是书的时候,才估摸一算,早超过三千册了。这些书怕是这辈子都看不完了。从此就节制买书了。我的书主要在实体店买的。逛书店如同别人进咖啡馆一般,也是一种癖好。当然也尝试过所有的网络渠道,也买了一些。孔夫子送过书,布衣书局也曾一次次发书给我。都是尝试而已。买书的人,要说有什么有趣的事,那就是认识不少卖书的老板,有些人还真挺有意思的。有些卖书的老板很有学问,比如二十年前就认识的苏州文学山房的老板江澄波先生,江先生九十多岁了,他是国内有名的版本目录学家。和江先生聊过多次,他说他很年轻的时候给钱穆先生送过书。每一个读书人买书人在买书的时候,对手头的每一本书都是心生欢喜的。只是书太多了,难免买回去会冷落有些书。有时候,坐在书房,沏杯茶,慢慢地喝。并不去书架拿书,只是看着架子上的书们,一个下午也就消磨掉了。书房是读书人心灵的道场精神的禅房,也是红尘中可以让我们获得片刻安宁的地方。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指江南园林比天下任何地方的园林 都建造得好;苏州园林在江南园林中又是 最优秀的。出处:尚海科《城市风光》:“江南 园林甲天下,苏州。
丁丙的著名藏书家 与丁申皆嗜藏书,家有“嘉惠堂”,藏书闻名。与瞿镛、陆心源、杨以增并称清末四大藏书家。其家世有藏书之习,祖父丁掌六就已在杭州梅东建楼储书,他感于在北宋时先祖丁顗就建有“八千卷楼”,遂又请题其书楼为“八千卷楼”。父丁英(字洛耆),亦喜藏书,所购几万卷。至丁申、丁丙兄弟时,于光绪十四年(1888)建总书楼名“嘉惠堂”,楼中分别辟名为“八千卷楼”、“小八千卷楼”、“后八千卷楼”、“善本书室”、“甘泉书藏”、“济阳文府”、“当归草堂”等。朝访夕求,凡齐、燕、楚、赵、越、秦、晋间,听说有善本,必得而后以已。历30余年,藏书8 000种,总数共达30万卷。计有宋元刻本200余种,铭刻经本、旧抄善本及著述稿本极多,收藏乡土文献亦多,具有地方特色。对保存古代文化典籍有贡献。藏书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售于江南图书馆,现存于南京图书馆。藏书印众多,主要有“八千卷楼珍藏善本”、“丁氏八千卷楼藏书之记”、“辛酉劫后所得”、“钱塘丁氏藏书”、“嘉惠堂藏阅书”、“小令威竹书堂”、“求己室”、“东门莱侬”、“强圉涒滩”、“钱塘清望世家”、“十载孤儿”、“济阳文府”、“青门词隐”、“四库著录”、“曾藏八千卷楼”等数十种印章。
杨以增的藏书整理 杨以增收集、购买书籍时,特别注意鉴别书籍的真伪和收藏价值,大多经过梅曾亮、高均儒、吴熙载等文人、鉴赏家的鉴别,因此,所收购书籍大都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泾县包世臣结为文字交,后又聘请包世臣入其幕府,为他鉴定古书、字画。先后所收书达10余万卷,藏书楼为“海源阁”,取“涉海而能得所归者”之意。楼上藏宋元精椠,楼下为宋、元、明和清初版、殿版、手抄本;另将帖片、古物、字画贮于阁的后院,凡五间,皆至充栋。另辟有“宋存书室”,因得宋版书《诗经》、《尚书》、《春秋》、《仪礼》、《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遂称“四经四史之斋”。咸丰年间,江浙藏书家多不能自守,他乘机购得著名藏书家黄丕烈大部藏书,又得鲍氏“知不足斋”、秦氏“石研斋”、惠氏“红豆山庄”、方氏“碧琳琅馆”藏书以及江都汪容甫、海宁陈仲鱼、阳湖孙渊如、大兴朱竹君等海内名家部分藏书,并借主管河道之便,用粮船运至鲁,由此改变了我国藏书以江南为中心的格局,成为中国藏书史上与江南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搂”并峙,时称“南瞿北杨”。子杨绍和撰有《楹书偶录》,刊有《海源阁丛书》,江标为其《宋元本书目》作序,洵一时之盛。藏书经杨绍和、杨保彝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