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网讯(记者 汪学飞 郑绪军 通讯员 李晓敏)一座浮雕讲述一个故事,一座浮雕体现一种精神。
位于宿迁市区的宿北大战纪念馆是集瞻仰先烈、学习革命历史与旅游休憩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在宿北大战纪念馆里,有两座大型的浮雕,一座是我军英勇杀敌的无名英雄群雕,一座是人民群众支援前线的群雕。两座群雕再现了70多年前在宿迁大地发生的那一场扭转华东战局的重要战役——宿北大战。
12月18日,我们走近这两座浮雕,了解宿北大战的故事。
无名英雄群雕:再现战争的残酷
无名英雄群雕
在宿北大战纪念馆东大门的围墙上,29尊宿北大战无名英雄群雕栩栩如生,真实再现了当时的战斗场景,吸引住着成千上万游客驻足观赏。群雕中,指挥官举枪招手,英勇冲杀;司号员鼓着腮帮,吹响冲锋的号角;战士们姿态各异,有的怀抱炸药包,有的肩扛弹药箱,有的匍匐前进、有的瞄准敌人射击,有的投掷手榴弹……
宿北大战是解放战争初期一次著名的战役,也是鲁南战役、莱芜战役、泰安战役、孟良崮战役的揭幕战,更是整个华东战场乃至全国战局的第一个重大转折的标志。战役自1946年12月13日打响,至19日结束,历时7天,最终以全歼国民党整编69师,共计2.1万余人而宣告胜利,我军也有2191名优秀指战员壮烈牺牲、长眠于此。宿北大战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华东军民的作战信心。
宿北大战中,涌现出了许多英雄群体和个人。
山东野战军第八师二十三团一营勇夺峰山。在宿北大战中,峰山攻防战是一场重要的战斗。峰山位于当时的晓店子和嶂山镇之间,海拔98.3米,是整个宿北大战战场的制高点,驻有敌军预备第三旅一个加强营。1946年12月15日夜,我军发起攻占峰山的战斗。由于敌情不明,敌人火力强大,一营在攻击中受到严重伤亡。到16日快天亮时,营领导只有副营长张明没有负伤。他集中全营还能战斗的40余名战士,组成3个班,在营长张先军组织的火力掩护下,向山顶发起进攻。战士们接连倒下,张明的头部负了伤,鲜血从脸上流进脖子,但他还是支撑着和其他战友们扑向山顶。张明把手中最后一颗手榴弹投进了碉堡里,消灭了碉堡里的敌人,夺取了峰山。
宿北大战时,毛杏表是一个排长。在曹家集穿插战中,毛杏表带领的突击排,缴获敌机枪三挺,俘敌六七十人。后来突击排在伤亡不断、与上级和友邻部队失去联系情况下,又顽强坚持六七个小时,才率突击排撤离。撤离时,战士毛曾尧身负重伤,要求留下掩护大家。“我们都是阶级兄弟,绝不能留下你!”毛杏表坚持搀扶着毛曾尧和战士们一起撤离。新中国成立后,毛杏表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役,1950年11月28日,在朝鲜战场壮烈牺牲。
群众支前群雕:人民的支持是胜利的保障
人民群众支援前线群雕
在宿北大战纪念馆西北角,有一个双拥广场,广场上有一座高约2米,长约30米的浮雕墙。浮雕上共有44名群众,他们有的举着红旗,有的扛着弹药箱,有的推着小推车,有的挑着扁担,有的抬着担架;有父亲送儿子上前线的情形,有的妻子送丈夫上战场的场面……浮雕真实地再现了人民群众支援前线的情形。陈毅元帅曾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宿北大战何尝不是如此。
“最后一把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人民群众正是唱着这样的歌谣全力支援前线。
宿北战役是一场人民战争。据统计,战争期间,战场周边群众先后动员民工达41万人,及时完成转运伤员、筹集与运送粮弹、物资的繁重任务,有力保障了战役的顺利进行。
原宿迁县成立了后勤支前办事处,办事处下设供给、宣传、绳桩、船舶、大车多个科室。同时,在全县设立10个粮草站,负责集中米面、火草,供作战部队使用。
原宿北县共出动修桥铺路、抬担架、运输民工4.66万人次,磨麦面粉1.17万公斤,秫面粉53.16万公斤,修公路183公里、运输大道44公里、搭桥38座,出担架268副、牛车665辆、小车3013辆、毛驴104头、向导247人次。
原山东省郯城县油沂河区红花联防队的500多名队员带着担架18副、牛车10辆、手推车176辆,装运炕馍饼随军南下支援攻打晓店子的部队。吃着炕馍饼,战士们说:“炕馍饼这么厚,又香又脆真好吃。我们一定要歼灭敌人,让大家过上好日子!”红花联防队全体民工冒着敌人的炮火,不顾敌机扫射轰炸,奋战5天5夜,光荣完成任务,被评为“支前模范民工队”。
宿北大战中还涌现了徐乐贤夫妻救受伤战士的事迹。当年12月17日深夜,一名受伤战士爬到徐乐贤家敲门。徐乐贤开门一看,这位战士浑身是血,脸色蜡黄。他急忙叫老伴烧开水,拿出家中仅有的一点白酒,为这位战士清洗伤口。他让老伴拿出家中一直舍不得吃的小麦面,做了两碗面条给这位战士吃。然后,又把家中唯一的一张床腾出来给战士休息。两天后,恢复了伤情的战士要赶回部队,徐乐贤看到他衣服单薄,不能抵御寒风,就把自己身上的破棉袄、脚上的棉鞋脱下来送给战士穿上。这位掉队的战士感动得抱着徐乐贤流下了热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