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熊芳雨12月18日报道:冬至期间祭扫又现高潮,也引发人们对殡葬行业的关注。回望十余年前著名殡葬理论专家乔宽元发出的“死墓危机”警告,如今上海全市大力研究推广节地生态葬式葬法。据悉,到“十三五”末期,上海生态葬式占整体安葬比例已近90%,为“人民城市建设”节约了宝贵的土地资源。
今天下午,由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主办的“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新时代殡葬事业创新发展理论研讨会”在上海福寿园举行。
殡葬事业发展,早已跳出“保存骨灰”的窠臼,转向保存更为本质、更加珍贵的“人生文化”,通过每个人独特的人生文化累积,形成共同的城市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
早在2006年,乔宽元就预测,按照现有的墓地存量和骨灰落葬数量,预计5年内,80%的公墓将“满园”了,也就是说要面临“死墓危机”了。
上海是全国较早践行“绿色殡葬”理念的城市之一。中国殡葬协会顾问、殡仪服务工作委员会主任王宏阶回忆道,上海2006年就开始推行1平米以下的小型墓地,相对于传统的墓葬面积,这些小型墓为上海节省了大量的土地,大大延缓了“死墓危机”的到来。现在树葬、海葬、壁葬、深埋等节地生态葬也被更多人接受,每年不保留骨灰的葬式超过5000起。
各种公益性殡葬设施的建设步伐也在跟进,近几年兴起的生命晶石,不少墓园就建起了公益性的藏晶苑供市民免费存放晶石。
“绿色殡葬需要靠政府、机构、从业人员合力推动,而最关键的是让老百姓接受。”王宏阶透露,如果不从制度上解决墓园土地可循环的问题,“死墓危机”早晚还是要到来,所以殡葬行业的还需在深化改革、移风易俗上下大力气。
好在,现在正值人才新老交替,年轻人对于殡葬改革有更多助力,许多年轻的殡葬从业者都来自专业院校,受过与时俱进的专业训练和时代熏陶,没有陈旧包袱。“目前全国共有8所院校开设有殡葬相关专业课程,每年毕业生近千人,年轻人对绿色殡葬理解更多,更利于政策推进。”王宏阶说,这是大趋势。
研讨会正逢中国现代殡葬文化创新的推动者、传播者乔宽元逝世一周年,乔宽元先生躬耕殡葬理论研究领域二十余年,积极倡导保存人生文化。研讨会当天,主办方发布了《观天化成·宽元人生——乔宽元先生纪念集》,以此向对中国殡葬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老专家表达敬意和缅怀。
据主办方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介绍,举办此次研讨会,一方面希望借此凝聚更多学界和行业专家关注殡葬文化和理论的研究、关注殡葬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此搭建社会化的“殡学研”研究平台,与社会各界一起构建“数字化、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的殡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殡葬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