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客官,打尖还是住店?”古代小二为什么总提“打尖”,有何意思

2020-12-18新闻36

引言

明代诗人王叔承曾在《竹枝词十二首》中诗曰:“杨柳青青酒店门,阿郎吹火妾开樽”。仅凭杨柳树、酒店门、阿郎和妾女这几个要素,酒店(客栈)红火的生意和热闹的场景就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客栈的热情如“阿郎吹火妾开樽”,出门在外,这无异于让他乡流浪者感到回到了家。古代虽然没有身份证制度,但在宗族、村社等小集团的影响下,除了军队、驿员(相当于专为官方服务的快递员)、商人、流官、被流放者、隋唐之后的考生等可以出远门,其他人基本上不行。

而只要有人出门在外,驿站和客栈等行业就会随之出现。武侠小说和影视剧中经常出现“大侠”或主角落脚客栈的场景,在他们未住进去之前,第1个见到的是上前迎接的小二。非常奇特的是,小二们的口号几乎一致,都问来者曰:“客官,打尖还是住店?”

“住店”可以理解,那么“打尖”的含义是什么?一、古代的酒店

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便有客栈(酒店)的出现,到战国时,其规模更加宏大和体系完整。比如,经常奔波在外的吕不韦就一直落脚在客栈中,而不是在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别墅”。

发展到汉代,客栈的规模进一步增大,种类也随之增多,包括官办和民办,民办里又有商家、家庭和宗族等的区别。在城市中,统一将之称为“谒舍”。《汉书·食货志》曰:“商贩、贾人坐肆、列里区谒舍…”其描述的就是普通人员居住的非官方客栈。

而官方的旅馆一般称之为“传舍”,只有官员才有资格居住。

那么,住宿需要哪些手续呢?二、不是随便就能入住客栈

《大秦帝国》中就有商鞅住宿的画面。经商鞅对秦国的改革,全国上下住宿一律采取身份认证,内容包括“身份识别”和“介绍信”等。

秦孝公死后,秦国的旧贵族卷土重来,欲要将商鞅粉身碎骨。迫于无奈,商鞅只能四处逃窜。途中,他就因为没有介绍信和身份识别的证物而不能住宿和出城,最终被秦军抓住。

到隋唐后,用于识别个人身份的器具已经发展为牙牌、门券、路引、鱼符等众多的小东西。由于没有扫描技术,所以这些可以用于证明身份的东西也经常出现假冒和伪造。

不过真实情况并没有那么乱,官员或商人出差之前,通常都必须要得到官方的认可,用于证明他们的身份的小东西也由官方统一配发,包括“符卷”、“符节”等,后来还出现了“信牌”、“驿卷”等。

此外,客人留宿的地方都留有详细的记录,古人称之为“店薄”或“店历”,官方只要通过查阅这两本书,就可以知道留宿者的信息和动向。

所以,在统一的身份证明和客栈记录的双重作用下,外出者很难身份造假。马可波罗游历中国期间,曾在此后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记录了自己所见到的住宿情况,将客栈老板认证身份和撰写簿子的事都说得很清楚,认为店老板会详细地记载客人的住宿时间,并会将之交于官方审核。

然而,真正遵守身份认证和客栈登记的客栈并不多,已经拥有身份扫描的如今尚且很混乱,当时住宿情况有多乱就不用说了,基本上有钱就可以住宿。

所以,店家见到来客就是见到财主,都会不分贵贱的热情招待。二、为何会用到“打尖”两字?

自从宋代取消禁宵制和元代开创连接全国的驿站制度后,客栈行业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进入全面欣欣向荣的局面。所以,开客栈成为一些人的重要谋生手段,住宿者对于他们来说都是财主。

在影视剧中不难见到,客人一旦进入客栈,就不免被极其热情的小儿上前打招呼,询问住店或打尖。那么,“打尖”是什么含义呢?

进入客栈,客人想要做的无非就两件事,一是住宿,二是吃饭。当时的客栈具备吃饭与住宿两个功能,客栈的设置通常包含住宿和客厅两个部分。所以,“打尖”与吃饭有关。

王叔承的“阿郎吹火妾开樽”就交代,客人入住客栈后,会受到“阿郎”和“妾”的招待,阿郎负责生火做饭,妾负责接风洗尘,陪客人喝酒。

“打尖”是方言,指的是短暂的休整。有人就指出,“打尖”和“打火”的含义相近,专门用来记录一段短暂的时间。所以在此也可以将“打尖”理解为短暂的停留,而用如今的话来说,“打尖”就是开火吃饭。

与如今的钟点房不同的是,由于没有表的记录,所以“打尖”的时间并不固定,有的是黎明一大早,或者是只休息一午一晚,还是正午间歇饭后便走,都可以称为“打尖”。

也因此,许多学者就认为,“打尖”有时候指的是极短地租房子,也囊括休息的意思。选择住店的人群中,断然不会包括官员和短途旅行者。第一是官员只会住在指定的驿站中,接受上等服务的招待,而如果他们选择长期停留在客栈里,那一切的花销都需要自己出钱,并且不一定能够享受到很好的休息时间。

第二是短途旅行者通常都是走亲戚,断然不会选择在客栈中停留,一来是需要花费很多的钱财,二来是没有必要。

尽管发展到清朝,选择在客栈中居住的一般都是长途旅行者、商人或江湖人员等,可以用鱼龙混杂来形容。徐霞客到处旅游的时候,出于安全性的考虑,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他才居住到客栈中,一般都选择投宿民宿之中。

而对于商人和江湖人员来说,住宿在客栈里倒是非常安全。一则可以随时离开,二则行动轨迹有明确的记录,遭到意外也方便找寻。

所以,为应对这些情况,店家也发明出了两套说辞,即询问客人的住宿,也询问他们流速时间的长短。换句话而言,就是想要知道客人需要住宿,或开钟点房,这两个说法并没有矛盾。结语

在各类影视剧中,通常都会过度利用客栈,因为只有在鱼龙混杂的客栈里,故事才能够延续下去,如果主人公的经历相当平淡,那么影视剧将没有看点。过度的滥用和扩大化之后,许多观众就会被误导,认为古代的客栈是相当开放,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居住。

其实,为达到治安管理的目的,古代统治者对于居住者是有严格要求的。虽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各个地方的安全性完全不一样。后人之所以没有看到古代的重大案件的爆发,主要是因为信息交通不发达和没有人记录而已。

全国范围内都听官方的话,但不一定表示天下就太平,各个地方势力错综复杂,小的地方为保障自身的安全,只能以宗族的形式集体生活,一来可以保证内部的稳定,二来可以抵御外来入侵者。所以,当这些地方势力见到外来者的时候,有的是持有欢迎的态度,有的则是排斥。

参考资料

《中华民俗大典》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商鞅#诸子百家#客栈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