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戴晶磊
2020-12-18 19:20
时间银行,这个听起来有些新鲜的事物,其实在上海已经零星试点了好多年。在这家特殊的银行里,时间是唯一受认可的“货币”。志愿者们通过为老人提供志愿服务来储蓄时间,等到他们自己老了,这些时间币可以再“取”出来,兑换同等时长的服务。而这几个月,上海养老时间银行又进一步扩大了试运营范围,效果如何?
67岁的费近娟是小区里的热心人,她每天都在小区里走门串户,轮流看望和她结对的22位高龄独居老人。“隔两天过来看看你,我觉得真的很好的,她纯粹是义务劳动。”82岁的陈月仙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
走访了几家老人后,陈阿姨点开手机上的“时间银行”小程序,此时,今天的服务累积的“时间币”已经打到了账户上,一小时一个“时间币”,一天最高两个。“就像钱存在银行里一样的道理,到老了我可以取出来用了。”费近娟说。
将自己提供的志愿服务时间存储起来,日后当自己老了,再把存储的时间支取出来,来兑换相应时长的服务,以此实现互助养老,这便是上海自去年起启动试点的时间银行项目,杨浦区也在今年八月被列入全市试点范围。
杨浦区老年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夏光林介绍:“社区里面的低龄老人是一个比较大的群体,志愿者和老人之间(匹配)是一个就近就便。”
时间银行的运作模式有点好像打车软件,通常是由高龄老人发布心愿,低龄志愿者可以按需接单,然后针对性提供服务。
“我们虽然被关爱,但是我们还可以关爱别人。”时间银行志愿者杨蓓芬说。
杨浦区时间银行工作人员朱佳莹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活动审核第一步是由居委或者各活动组织交到街道,街道首先看内容是否符合大纲,第一步筛选之后再提交到区级时间银行。”
从陪伴聊天、陪伴出行,到文体活动、法律援助,各种志愿服务都能兑换时间币,为了确保每枚时间币都货真价实,银行工作人员还会进行随机的现场抽查。
杨浦区老年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夏光林表示:“如果在抽查过程中发现我们的志愿者不在岗,我们会把信息反馈到当时申请的服务方,如果抽查到两次的话,会暂停志愿者的服务。”
除了不断完善运行方案,现在,“杨浦分行”还在着手探索把时间银行向全人群推广的可能性,一些专业化的社会组织与年轻人扎堆的高校,成了他们近日密集走访的对象。
“比如说我们的项目也有一些大学生志愿者,他们这方面也挺有热诚的,但是他们也会有顾虑”,杨浦区和泰爱心服务社的社工认为,“可不可以去组织一些培训,怎样服务高龄老人之类的。”杨浦区老年志愿者协会会长林伟英承认:“低龄老人也很快就要老了,是需要更年轻的人加入到这么一个良性的互动里面。”
年轻人的发散性思维为时间银行的可持续运行,提供了新鲜的思路。杨浦区社会工作协会秘书长王安琪表示:“民政部门都在推动上海市公益基地的建立还有公益护照的申领,都是类似志愿服务的平台,相对来说,平台与平台之间可以相互打通。”杨浦区老年志愿者协会会长林伟英表示:“打通各方面渠道,所有有志于志愿服务的人群都能加入到我们的‘时间银行’,因为这也是志愿者价值体现的一个过程。”
而志愿者们也期望,未来,当他们从“小老人”升级成“老老人”的时候,这些攒下的时间币也能转化为暖暖的爱与幸福。
“当我老了的时候,我希望年轻人也能进来参加‘时间银行’的服务”,志愿者们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我现在就想(时间币)积得多一点,越多越好,然后(到时候)陪伴我的人就可以多一些,大家在一起,这种丰富多彩的生活也是我期望的。”
予人玫瑰,手留余香,时间银行,存下的不仅是时间,还有志愿者与老人间建立的温情与快乐。有了时间银行这一体系,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会更加愿意加入到志愿服务的队伍中来。当然,这个体系要如何来保持可持续的运转,在未来让付出时间的这些好心人,确实能够得到爱的反馈,也非常重要。我们也希望,这一公益服务体系,能够不断完善,早日实现全国各地“通存通兑”,成为撬动全民爱心的支点,引导互助互爱的社会风尚。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戴晶磊 编辑:范燕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