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九票之差改变历史走向:近代百年屈辱可能避免吗?

2020-12-18新闻6

1840年,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的一年。这年夏天,一支英国远征军,为了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对中国发动了“极端不义”的鸦片战争。

在发动鸦片战争之前,英国国会的议员们,曾就“对华作战”的问题展开辩论,争论持续了三天,最终的投票结果,二百七十一票赞成,二百六十二票反对,鸦片战争的议案仅仅以九票的微弱优势通过了!

读史至此,你是不是有一种感觉,区区9票之差,就改变了近代中国几亿人的命运。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事实真的如此吗?

道光时的中国绝对称得上是东方大国,人口是英国的20倍,面积则相当于英国本土的36倍,英国其实在对万里之外的大国发动战争这事上,是很犹豫的。

议案的通过的确支持了英国政府的对华战争,但中英两个大国的命运却绝不是9张投票或者9个议员所能左右的。

鸦片战争爆发的50年前,每年会有近700吨的银元从西方运至广州,用来交换茶叶和丝绸,但到了鸦片战争时,每年有十几吨的鸦片运至广州,中国每年吸鸦片成瘾的人数多达一两百万人。

因为鸦片贸易,中国从一个白银净流入国,变成一个每年白银净流出400吨的国家。如此大规模的毒品交易,如此巨额的财富,英国人是不可能放手的。

当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说出:“谁拥有中国,谁就拥有了19世纪。”,当道光帝下旨断绝与英格兰的贸易时,中英之间的战争就已经无法避免了。议会辩论一事其实只是英国筹备侵华战争的最后一道法律程序而已。

纵观鸦片战争前夕的世界大势不难看出,战前的半个世纪,既是世界资本主义蓬勃发展时期,又是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向海外扩展的时期,为了争夺殖民地,彼此之间在不少地方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英国不但在经济实力和国际贸易中居于绝对优势,而且在掠夺殖民地上也处处占据上风。

它的势力步步东进,中国的西部和南部各邦都受到来自英国的殖民威胁,所以英国强行打开中国大门是早有预谋的。

早在1832年,也就是鸦片战争爆发的8年前,东印度公司的胡夏米,还有他的间谍船“阿美士德”号就在中国沿海开展了长达半年的侦查活动。

胡夏米的原名是林德赛,1832年受到东印度公司的派遣,化名胡夏米,冒充船主,和传教士郭士立等人乘坐“阿美士德”号船,从澳门出发,打着经商和传教的旗号作掩护,从事间谍活动。

这次侦查活动对英国的侵华部署帮助极大,胡夏米重点侦查的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这都是英军在鸦片战争中重点进攻的地方,也是战后通过签订《南京条约》新开的第一批通商口岸。

把这些事实连起来就能看到,英国对华战争是做了充分准备的。

从胡夏米等人给东印度公司的报告可以看出,他们的侦察活动相当专业。胡夏米考察了宁波镇海的水道,发现镇海炮台已经是他们在中国能见到最大的炮台,但也年久失修,台上既没有炮架,也没有兵丁把守。

而南澳岛的战船看起来更像是普通小商船,种种现象让他们确信,“这些大小不同的一千艘船只组成的整个中国舰队,都抵御不了一艘英国战舰”。

胡夏米还考察了沿途港口的交通与物产情况,认为厦门的条件非常适合通商,从位置上讲,厦门港口极为优良,可以开进英国最大的兵舰。而福州因为有闽江可供商船航行,而且气候比广州寒冷,所以可以作为英国毛织品的市场。

他们最关注的问题是东南沿海的军事部署和军备的废弛程度,胡夏米系统的考察包括闽粤交界的南澳岛、厦门、澎湖列岛、福州和镇海等地的水道和港口,绘制了翔实的航海图,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胡夏米等人还深刻感受了一把清廷官员的懦弱。在当时的厦门、福州等地停泊“夷船”是被严格违禁的,官员们还派遣水师船监视“阿美士德”号,还在船上竖起木牌,警告这些“夷人”立即驶离港口,可是胡夏米等人赖在城内不走,足足在福州停留了20多天。

为了促使英船早点离开,不要受英船的牵连而获罪,福州的官员们不断让步,甚至还同意让胡夏米等人在福州销售货物。清廷官员的软弱可欺被胡夏米看在眼里,后来为了鼓动英国对中国用兵,胡夏米不断夸大清政府的软弱,认为只有用武力恐吓才能让中方屈服。

英方为战争做了很多准备,当战争来临时,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开战的理由。

林则徐的禁烟行动

林则徐的一场国内缉毒行动,很快就被处心积虑的英国人升级成了发动战争的借口。

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到达广州。在他之前,两广总督邓廷桢已奉道光皇帝严旨,进行了雷厉风行的禁烟活动,清政府已经禁烟禁了110年,捉拿烟贩、关闭窑口、驱逐趸船,这些手段已经用的很熟,但收效却越来越差,始终没办法杜绝鸦片来源。

对于林则徐来说,要禁烟就必须采取新的手段。按照清政府的规定,来广州贸易的外国商人,只允许与清政府指定的行商作交易,不准另外寻觅贸易伙伴,也不得直接与清政府的官员打交道,行商其实就是中英贸易的中介。

行商制度一方面隔绝外国人与一般中国人的联系,防止“里通外国”,另一方面也保持“天朝”颜面,所以每一个外国商人只有在行商对自己的关税、品行作担保之后,才能获得红牌,进入广州。而相应的,一旦出现外国商人逃税或者不轨行为,政府也唯行商是问。

行商成了中英交往的安全垫,有了行商的存在,中英双方其实是脱离了接触,自然也不会发生摩擦。为了杜绝鸦片来源,林则徐在到达广州的第八天,就命令行商传谕外国商人,必须在三天之内将趸船上贮存的数万箱鸦片呈缴,并且要签下保证书,声明之后不再夹带鸦片。

其实对于这些贩毒的外国商人,林则徐的手段已经很温柔了。

然而,三天过去了,外国商人并没有遵令,他们已经习惯了广东当局雷声大雨点小的恫吓,以为给点钱贿赂一下,这事就过去了。他们想不到林则徐不但敢难为行商,还敢把矛头对准外国商人。

3月24日,林则徐中止了一切中外交易,封锁了外国商人居住的商馆,把将近350名外国商人关了禁闭。

当时英国驻华商务总督义律冒险进入了商馆当中,三天之后,他表示了屈服。义律以英国政府的名义,劝告英国商人把鸦片交给他,然后由他交给中国政府,于是3月28日,义律敬禀钦差大臣,表示按照林则徐的特谕,上交鸦片20283箱。

林则徐当时接到义律的禀帖,终于松了一口气,但是包括林则徐本人在内的清朝官员们,都没有意识到,义律的小小一份禀帖,改变了这次禁烟行动的性质。也就是说,本来是针对境内外国人的反走私行动,现在却升级成了中英两国官员之间的交涉。

就在同一天,林则徐还收到商馆里各国洋人集体签名的禀帖,称林则徐要办理的事务牵涉太多,难以理论,因此让林则徐直接去找他们的领事或者总管自行办理。

林则徐没有发现其中的奥秘,从此之后的谕令,不再交由行商,也不再经过外国商人,而是直接发给了他们的领事和总管。也就是说,从这一天之后,林则徐面前的对手,不再是作为个人的外国商人,也不是在中国的英国官员,而是站在他们背后的各国政府,尤其是英国政府,事态进一步升级!

直白一点说,义律代表鸦片商人缴出鸦片,并不意味着是想要遵循中国的法令。他的盘算是先将鸦片商人的货物变成英国政府的财产,然后再以保护大英帝国财产为借口向中国发动战争。

一场正常的缉毒、缉私行动,就这样被处心积虑的英国人做成了中英之间的外交事件。

巴麦尊的炮舰政策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从3月30日起,义律还被困在商馆期间,就不停向英国外相巴麦尊写报告,呼唤武力报复,同时他还夸大清政府对英商的虐待和对英王的侮辱,最重要的是,他已经十分具体地提出了侵华计划和勒索要求。

在巴麦尊的炮舰政策下,1839年10月1日,英国内阁会议已经决定向中国派遣一支舰队。英国的议会在1840年4月才开始讨论对华作战的议案,但在1839年10月-11月间,英国政府就做出了侵华的决定。

当下议院的议员们还在唇枪舌剑磨嘴皮子的时候,英军的舰队已经驶往中国了。

英国的秘密武器-全铁制大轮船复仇号军舰,在还未驶离英国时就撞上了礁石,然后行驶到好望角时又险些撞成两半,船长需要把几块木头拴在船侧才能保证船体漂浮在水面。但这艘很不中用的铁甲舰一到了广州,一扫往日阴霾,依靠蒸汽机的动力将中国水师的战船撞得七零八落,中英之间的差距就是这么大。

1842年,中英之间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份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长期以来,外国有些学者一直不愿承认“鸦片战争”这个名字,他们辩称这是一场维护贸易自由的战争,应该叫做“通商战争”。这些外国学者把责任推给清政府,认为是清政府不能提供平等、自由的贸易条件,加上林则徐禁烟的动作太粗鲁,这才导致英国议会群情激愤,进而通过了发动战争的议案。

外国学者的逻辑说简单点,就是你们不允许大英帝国自由的贩毒,而且胆敢禁毒,所以我们大英帝国才被迫发动战争,这是标准的强盗逻辑。

在1840年,英国下议院的辩论上,反对战争的保守党人早已一语道破了鸦片与战争的关系,他们说道:“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有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高傲地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而升起的”。

#近代史#林则徐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