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书法在王羲之、王献之以后能够独树一帜,关键在于他书法美学的核心思想——“尚意”。在他的书法美学思想体系中,处处充满着“尚意”的理念,并且逐步扩展其所指的范围,蕴含着本与末、人品与书品等范畴以及创作论上的无意于佳、放任自适状态。他的书法美学思想在其书法作品中能准确地反映出来,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通过苏东坡的传世书法作品,试分析他的书法中“尚意”理念是怎样用笔的?是怎样让线条产生变化的,为何后人难以与之比肩?
苏轼《黄州寒食帖》高清版01
一、何为“意”,其美学思想是怎样的?
“意”是会意字,从心从音,或可谓“心音”。本意是:心志,心意。许慎《说文解字》注:“意,志也。”《春秋繁露——遁天之道》有:“心之所谓意” 可见,“意”以心为主宰,由心而生的志、趣、见、识、境、象等都可归于意。故有“意境”、 “意象”之说。“尚意”的书学倡导及发起者,便是苏东坡。苏东坡在他的论书中,经常出现“意”,如“自出新意”,“我书意造本无法”,“无意于佳乃佳”赋予了“意”在书学中前所未有的意义。苏东坡所指的意多为“心”,心思,心志,心念之意。用于感知,思维,内化外在世界与物像的通道,使其形象化亦或抽象化。
但苏东坡所强调的 “意”,尤其强调的是“无意”之意,也就是,把书法的创作归还其自由意志,不但不受成法所拘,也不受心法所拘。无心之心乃为真心,无法之法乃为至法。苏东坡在《东坡题跋——跋王巩》中写道:“然其为人傥荡,本不求工,所以能工,此如没人之操舟,无意于济否,是以覆却万变,而举措自若,其近于有道者耶?”在这里,苏东坡用一个比喻阐明了自己的美学观,即“无意”于“意”的“意造”才是其本意,而“无意”所造的书写乃是发自纯然天性,即本心的书写,其气质精神,便是尚意天成。“尚意”之境界乃是中国古典美学之最高境界,是庄子所说“物我两忘”,“意与道游”的境界。
苏轼《黄州寒食帖》高清版02
二、“尚意”书风形成的历史背景介绍。
自唐代以后,中国社会历经五代政权更迭之动乱时期,由于政治的变动也造成文化的发展的停滞,直至北宋王朝再次建立中原大一统的国家。
北宋初期,宋太宗命人摹刻前代名迹即《淳化阁帖》作为学书的范本,造成宋代帖学大盛。同时趋炎附势之风盛行,达官显贵喜欢谁的书风就学谁,一度书法的发展进入停滞。由于宋初几位皇帝秉承宋太祖重文抑武理念,北宋中期出现“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文人的社会地位空前提高,文学艺术逐步进入全面的繁荣时期。
苏东坡作为文人士大夫,在政治上是有报效国家的情怀的。但在新党执政时说新政不好,旧党当权后,又说新党好的地方,为新旧两党所不容,显然是没有政治智慧的。但他在文学上的才能无人能与之比肩。既写得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开创豪放一派,也写得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婉约情怀。被贬居黄州时,以《寒食诗》诉尽凄凉,再贬惠州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却怡然自乐。
苏轼《黄州寒食帖》高清版03
黄山谷说“苏东坡以天资解书,善书乃其天性。”。康熙说“论者谓宋四家书,皆从颜鲁公,然亦其天公高出一时,神明变化于古人耳,实不尽拘于成法也。顾其(苏东坡)生平所书,以跌荡取势,以雄秀取态,殆变化于古,而不专注于颜者”。
苏东坡作为宋四家之首,倡导的一代新书风,张扬文人个性,人生的起伏,对世事的感悟,这所有的或悲愤、或喜悦、或平和的文人胸怀也都体现在了他的书法上,也成就了“苏字”的艺术风范丰腴跌宕、阔意天真,正印“字如其人”的论说。
三、苏东坡书法中的“意”是如何让笔墨线条产生变化的?该如何理解这一点。
苏东坡的书法风格
苏东坡善写楷书、行书,早年取法王羲之,后期融入颜真卿、杨凝式等人的风格。从苏东坡成熟书风分析,其书法笔墨特点是笔墨丰腴,结字扁平,左低右高,笔画恣意,落字错落,率意天真。
从苏东坡书法的气韵上分析,其特立独行的性格,深厚的文学素养,为官一生起伏的,对其书法风格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而将自身性情恣意于笔墨之下,终形成其“尚意”的典型书风,并引领北宋一代。
苏东坡曾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自出新意,不践古人”。但书法学习必有其范摹,从其楷书作品——《醉翁亭记》来看,该笔法丰满,结体宽厚方正,起笔、转折、回锋遵从法度,皆见晋唐架势。虽说苏东坡取法二王、颜真卿,但就其楷书来说却有差异,写法运笔结构依然遵循前人法度,但在结体和笔法上与前代略有不同,也有其自身风格。
苏东坡被贬黄州时所书的《黄州寒食帖》更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与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齐名,为后世所传颂。苏东坡行书的风格所行之“意”与其人生境遇,文学素养,文人士大夫的精神追求戚戚相关。
此帖创作背景,是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苏东坡在黄州谪居四年,处于人生的低谷期。通篇表达作者感怀来到黄州的境遇,生活窘迫,家乡万里,仕途失意,胸怀壮志却不得报的,从诗篇中能感受到作者悲悯自身的无奈的波动情绪。
苏轼《黄州寒食帖》高清版04
从书写上来看,笔法也是起伏不定,下笔之时苏东坡心绪似乎有些不安的。
第一行“自”字起笔犹豫,整行呈收殓之态,似乎“诗案”影响,余悸仍在。
写到第二行“年”字末笔的长竖,心怀略有打开。
第三行笔势开始稍稍加重。
写到第四行“萧瑟卧闻”处苏东坡之前熟悉书风出现了,字形变大,豪情跃出。或是感觉的自身情绪波动,想压抑控制一下。
第六、七两行又收敛起来还出现了脱字。
第一首诗的七行笔体居然有三变,这在苏东坡其他形式作品中很少见到的。当他写到第二首诗,思绪好似突破禁锢,情绪骤然浓烈起来。首句“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浓墨饱蘸,卧笔挥扫,笔姿厚重,字型呈简渐大之势。
第十一行“破灶”,第十二行“寒”字,第十五行“哭涂穷”字型展大,用重墨,似要力透纸背。
第十三行的“纸”字那一竖,超长犹如神来,悲情灌注。字型结体也与常见的扁平有所不同,有如情绪般显得高涨。最后一行所写诗题“右黄州寒食二首”情绪收敛,笔势回归。
如果前一首七行变化显示了苏东坡的不安和节制的状态,那么写第二首诗时情感的闸门轰然而开,从目光所见眼前的荒凉,心意仿佛随着衔纸的乌鸦,去往朝廷的庙堂之上以及更远的家乡,情感的闸门骤然打开,驱使用笔时肥时瘦,忽大忽小,结构或紧密或壮阔,书法的形态也情绪化了。
《寒食帖》记录苏东坡作书之际跌宕起伏的情绪,气象万千。正因为此贴是书境与心境的完美结合,故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是北宋“尚意”书风的经典代表之作。
黄庭坚在《寒食帖》后跋题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可见,黄庭坚的题跋可谓是对此贴的极好总结,是真正懂得苏东坡的知音。
苏轼《黄州寒食帖》高清版05
四、结语
总而言之,“尚意”是北宋时期的一代书风,也是以苏东坡、黄庭坚为代表的,这与他们性格有极大关系。“尚意”的用笔要领是意在笔先,下笔不计工拙,任情恣肆。但也不是一味的奔放,他在畅神的过程中,同样还是要遵循法度的。在每个字的起笔、行笔和收笔的过程中,动作到位,干脆利落,没有一点拖泥带水,非常肯定自如。这种尚意的用笔法则,是以长时间的临池苦练为基础的,不能随便乱来。
苏轼《黄州寒食帖》高清版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