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审美?审丑?傻傻分不清楚

2020-12-18新闻26

01

春风吹又生的审丑

古语有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与此同时,审丑的流行也从未停歇,发展如野草,春风吹又生。

前有扮丑走红芙蓉姐姐,后有"耗子尾汁"马大师,这都是上了热搜,广为人知的。抛开商业运作等现实因素,我也曾从心理方面分析过这种另类网红现象。

为什么有人关注他们?

★猎奇心理。他们的雷人雷语,与传统大相径庭,因而可以满足人们猎奇的心理。

★从众心理。别人关注,我也就随大流去看看,这样显得我很合群。

为什么有人追随他?

★光环效应。他们在某些方面大胆、夸大的自我认知,让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觉得他们不仅在某些方面很有一套,可能整个人都非比寻常,于是想要去接近。

★理想化。追随者内心当中有理想化,相信有那么传奇的人,这无异于相信天上会掉馅饼。说白了,有各种幻想,才适合做韭菜。

为什么大家给"一个骗子"带流量?

★社会责任分散效应。也叫旁观者效应,它指的是当一件事仅仅要求一个人去负责时,那么这个人感到肩负重任,执行力就会很强。

但当要求一个群体去共同完成时,责任分散了,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不做,还有其他人呢。这就是我们中国的俗语说的——一个和尚打水吃,两个和尚挑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因此在这类事件当中,每个人也都觉得舆论不受个人控制的,流量不是自己带去的。

然而,我的一位来访者却告诉了我一个我从未听说过的词——慕残。

02

美和丑之间有界限吗?

界限在哪呢?

她说,慕残就是字面意思,爱慕残疾人,在他们这个圈子里,有的慕残者只会对截肢者有冲动,有的则偏好截瘫、盲人等等,也有能接受多种类型残疾的慕残者。而她自己,就是觉得截肢者好美啊!心情不好的时候,看一看截肢者照片,常常就能满血复活。

她说,这是个秘密,在咨询室以外的世界里,她从未告诉过任何人自己有这个癖好。说到"癖好"这个词的时候,她的脸一下子红了。顿了顿,她有些黯然地悠悠说道,她知道自己不正常,审美点切切实实地长在了别人的审丑点上。有时候,看那些照片的时候,也是一边快乐,一边自我厌恶是一个恶俗趣味的世外之人。

那么,美和丑之间有界限吗?界限在哪呢?

答案是长期没有界限,短期有相对的界限。因为美与丑都是建立在人的判断上的,而人的判断体系又是一定的社会文化下的产物,社会改变,评价体系也会相应发生变化。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盛唐以胖为美,如今的审美主流却是"要么瘦,要么死"。

相对不是绝对,因而也不容易说清。因为美与丑、好与坏、正常与异常等等,这都是二元对立,然而真实世界,是多元共存的。

就像只有小孩子看电视剧的时候,才会问"这是好人吗?那是坏人吗?"

而大人知道人性是复杂的,并不是简单的好坏二字就能够概括的,因此,大人只能回答"这人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就是那样一个人。你看他做了偷盗的坏事,也做了把偷盗来的食物分给灾民的好事……"。

03

审美和审丑之间的遥远,

隔着个体思考的几个层次

一个事物究竟是美的,还是丑的,与判断者的个人思考是紧密联系的。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提出过关于个体学会思考或发展伦理道德的三个层次,六个阶段。

第一层次:婴儿和孩童看重惩罚和奖励。

阶段一是避免惩罚。能不受惩罚的事物或者行为,就美;

阶段二是寻求奖励。能够得到奖赏的事物或者行为,就美。

第二层次:个人学会遵从社会的传统规范。

阶段三是寻求认可。能够被他人认可的事物或者行为,就美;

阶段四是适应法律和道德秩序阶段。要维持社会正常运转,还得遵循一定的社会规章制度。

第三层次:个人欣然并自觉的接受道德原则。

这个层次很少有人能够达到,即使达到也不容易停留,因为太容易遇到麻烦。

阶段五是社会法制导向。根据一般人的权利或标准来考虑正确的行为;

阶段六是普遍伦理取向。根据自己的良心与自我内在的伦理来考虑真善美的定义。

04

洗白?染黑?

不如自由如灰

也就是说,我小众的审美也是正常的审美,我也是一个正常人,对吗?

对也不对。应该说,你的审美就是审美,你就是你,不是多么正常也没有多么异常。

听你这么说,我突然感觉如释重负啊。就好像我没必要一定坚持自己的审美,也不须要非得放弃自己的审美,反正看了也没那么错误,不看也没那么正确。那我今天喜欢就多看几眼,明天不喜欢了就少看几眼,甚至不看了,是这样吗?

是呀。洗白,染黑,都不如自由如灰,中间地带比两极都更有弹性。

#网红美食#审丑#界限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