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生前六国拜相,死后为自己复仇,战国这一牛人是怎么做到的

2020-12-18新闻6

导语

我们常说,相国位高权重,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一个人一生中,能成为一个国家的相国,都是十分了不起的事情,而战国时期有一位牛人,竟身授六国相印,权倾天下,一时无两。而在他死后,竟然还能用计策为自己复仇。这个人是谁,他又是怎么做到的呢?一. 早年生活

苏秦

我们上面说到的人,名字叫苏秦,战国时期人,史载出生地在今河南洛阳市附近。在历史上以“纵横家”之称闻名,《战国策》作者刘向评论道:“苏秦为纵,张仪为横,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 可见地位之重要。

苏秦的出身,并不是什么大富大贵的家庭,用他自己后来的话说,大意为:假如当初在洛阳有二倾田地,怎么还能有争取到佩六国相印的动力?他年轻的时候,师从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这里做一点背景的介绍,什么是纵横之术呢?

鬼谷子

扯远一点,如果大家看过《封神榜》,就知道武王伐纣成功之后,把有功的将士都封了神。《封神榜》当然是神话小说,不过武王的确把有功的将士都分封了土地和爵位,称为“诸侯”。这些诸侯国名义上都是要尊奉周天子的,但是时间长了,周王室渐渐衰微,对诸侯国就失去了实际控制力。这些诸侯国之间互相打来打去,攻占城池,兼并土地,到战国时期,剩下主要七个诸侯国,齐楚燕赵韩魏秦,称为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之中,秦国通过任用人才,变法改革等方式,渐渐强大起来,对其他六国就构成巨大威胁,所以一部分人就希望六国联合起来,对抗强秦,称为“合纵”,而反向的,秦国希望六国不能联合,它便可以对其各个击破,最终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称为“连横”,而“纵横之术”,就是指通过演说、辩论等技巧,说服天下各君主进行合纵或者连横的技能。

苏秦学了这样的技能,出山之后,开始寻找游说的目标,想要实现自己的才华抱负,但却出师不利。所谓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差一点都不行。

苏秦游说

他先是找到了东周的周显王来进行游说。但东周此时气数将尽,苟延残喘。周王君臣显然也不是什么积极进取之人,加上“距离产生美”,因为苏秦就是洛阳人,周王身边许多大臣听过苏秦的事迹,在周王那里给苏秦打了很多差评,导致周显王对苏秦没有什么兴趣。这一站,苏秦可以说输在“地利”。

苏秦接下来去了秦国,秦国的君主虽然相对进取一些,但他此来时机太差,秦惠文王刚诛杀商鞅,正在处理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震荡,而且由于商鞅之事,也让秦王对这种外来的说客抱有反感、敌意的心理。所以苏秦在秦国也没有得到期望的待遇。这一站,苏秦输在“天时”。

当苏秦离开秦国之后,又前往了赵国。此时赵肃侯的弟弟奉阳君赵成正执掌朝政。他这个人素来憎恶巧言令色的说客辩士,所以连机会都没有给苏秦,直接下了逐客令。这一站,苏秦失于“人和”。

苏秦回家

就这样,苏秦游历数年,穷困潦倒。家里都是务农的老实人,看不惯他整日空口白牙,不事生产,到了他回到家中,父母都不搭理他,嫂子也不给他做饭的地步。

苏秦于是深受刺激,发奋苦读,闭门不出,博览群书,尤其钻研《周书阴符》。据记载,为了避免困倦耽误了读书,他甚至用锥子刺伤自己的大腿,用疼痛来保持自己的清醒,这也是成语“悬梁刺股”的来源之一。

悬梁刺股二. 时来运转

成功者比起失败者,往往就是多尝试了一次。

在多个强大的国家碰壁后,苏秦反思调整,前往了燕国。燕国在战国七雄中是比较弱小的,边境战争中常常失败,因此国君忧患意识很强。果然,这次苏秦一番分析,当即击中了燕文侯的痛点,苏秦说:燕赵地理位置相依,而赵国强大,如果能设立共同目标,合纵抗秦,形成联盟,赵国就不会再攻击燕国,从而给燕国带来安定。燕文侯当即表示非常支持,资助苏秦金帛车马,让其出使赵国,寻求联盟。用现代的话说,这可谓是苏秦的“第一桶金”。

苏秦游说燕国

苏秦再次前往赵国,如今时来运转,先前厌恶辩士的赵成正好去世了,继任的赵肃侯接见了苏秦并十分赏识。继而苏秦又代表赵国,前往其他各国,一个个游说,达成合纵联盟。

我们可以看看苏秦后来成功的这些游说,史记记载了从三皇五帝到汉朝时期数千年的历史,却依然给了苏秦的演说词数百乃至千字的篇幅。

比如他前去游说韩国国君韩宣王的一段,即使放在现代,也可被谈判家奉为圭臬。

苏秦见到韩宣王之后,是这样开场的:韩国北面西面有巩、成皋、宜阳、商阪这些关隘和城塞,东面有宛、穰、洧水,南面有陉山,方圆九百余里,士卒数十万人,天下的强弓劲弩都是韩国所铸造的,韩国军队的兵器剑戟都出自于冥山,闻名天下的名剑有棠谿、墨阳、合赙、邓师、宛冯、龙渊、太阿等等,都在陆地上可以斩绝牛马,水路中截断鸿雁,面对敌军则能斩劈开铠甲铁幕……以韩国士兵的勇猛,加上韩国弓弩,利剑的加持,以一敌百,不在话下。

苏秦游说

它的切入点是先对韩国一通赞扬,说到韩国有地利优势,关隘险固,兵卒英勇,且韩国铸造的兵器精良,这样,一来人都爱听好话,拉近了与被游说人韩宣王的关系;二来增强了韩宣王对抗秦国的信心,为以下的游说做铺垫。

然后苏秦话锋一转,说:大王您要向秦国称臣,秦国必然会要求宜阳、成皋之地,今天给了他,明年又来要其他地方。您到时要给已经没有可给,不给的话前功尽弃,秦国一样会翻脸,大王您的土地有尽,而秦国的贪欲无穷,用有限的土地满足无限的贪欲,怎么不是给自己带来祸患呢?还没有打仗,已经削弱了自己了。

首先,这段话说的非常犀利,富有先见之明,后来的史实证明,以地事秦,确实就如饮鸩止渴。而更重要的是,它非常设身处地,完全站在了被游说人的角度。句句都是从韩国的利害出发,而完全不提及对演说者的利益,这样,就完全刺中了韩宣王心中的痛点。

苏秦游说

最后苏秦又在情感上狠狠刺激了韩宣王一下:臣下我私下听过俚俗的谚语,“宁当鸡脑袋,不当牛屁股”,今天大王面向西方去侍奉秦国,难道不是去做牛屁股吗?今天以大王您的贤能,韩国兵士的英勇,去唯唯诺诺当一个秦国的跟班,我都为您感到羞耻啊。

世界上很多道理,大家未必不懂,但是缺少强烈的情感刺激,人就会比较得过且过,不能果断采取行动。果然,被苏秦这样一说,韩宣王的反应是:脸色大变,手按宝剑,仰天叹息道:我死也不会去侍奉秦国!并立刻同意了苏秦的合纵主张。

再来看游说赵国的一段:苏秦说:如果我们进行合纵,那么假如秦国攻打楚国,齐国魏国就派兵援助,韩国断绝秦国的粮道,赵国从河漳出发,燕国守卫常山之北。倘若秦国攻打韩国魏国,则楚国出兵攻其背后,齐国出精锐来援助,赵国从河漳出发,燕国守卫云中……假使秦国攻打赵国,则韩军出于宜阳,楚国攻打武关,魏国守备攻打河外,齐国渡过清河,燕国出精锐来援助。诸侯如有不按时赴约的,以其他五国的兵力来讨伐它。六国合纵亲盟来压制秦国,则秦兵无法出函谷关来侵犯,这样,王霸天下的事业便可成功了。

这一段的论述可谓既有战略,又有战术,并不仅是高高在上的大道理,而是具体说到,如果秦攻其中一国,其他国家如何协助防卫,分工、奖惩都说的非常明确。于是把“合纵”从一个大概念具体成了可操作的方案。即使放在现代,对于把一个大目标细化成可执行的方案,都有很好的参考意义。

战国形势图三. 衣锦还乡

这样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地游说过来,苏秦几乎以一己之力,穿针引线,终于让六国结为联盟,自己被任命为从约长(合纵联盟的联盟长),同时佩戴六国相印。 苏秦合纵六国后,返回赵国,被赵肃侯封为武安君。苏秦把合纵盟约送交秦国,从此秦军不出函谷关,长达十五年之久。

对苏秦本人来说,自然也得到无尽风光,他返程时途经自己的家乡洛阳。车马辎重,随从人员都很繁盛,排场简直赶上帝王出巡。他的家人听说,也都出来迎接,匍匐在地,连仰面看他的脸都不敢。苏秦开玩笑地问了一句他的嫂子:“为什么先前傲慢,而现在恭敬?”——这也是成语“前倨后恭”的来源。他的嫂子也很有意思,说了连掩饰都不掩饰的大实话:“因为您地位高,钱又多。”苏秦于是发出感慨,说:唉同样的一个人,贫贱之时,连父母不当他是儿子,富贵之时,亲戚都恭敬畏惧,人生在世,权势富贵,怎么可以轻忽呢?

四.繁华落幕

苏秦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六国之间,终归难免各怀私心,利益冲突,加上秦国惧怕六国合纵,不停使用离间计,六国联盟最终还是瓦解了。苏秦先是返回燕国,后来又为燕国出使齐国。在齐国终老。

才高遭人妒,齐国的大夫们嫉妒苏秦在齐王处得宠,找人刺杀了苏秦。一代枭雄,就此落幕。

然而苏秦在重伤弥留之际,使出了人生最后一个巧计。

两千多年前,技术可不像现在,有监控等各种设备,那时候一个人犯了罪,如果往无人处一躲藏,想找到人几乎是大海捞针。

车裂

苏秦知道这一点,但又不甘心自己死的不明不白,连杀自己的是谁都不知道,于是在弥留之际,向齐王进言,说:如果满城搜捕刺客,必然难以抓获。那么请大王在我死后找个理由车裂我,并发出消息,让刺杀我的人前来领赏,这样刺客便会自投罗网。

齐王采纳了他的计策,果然,不久就有人自称是刺客,前来向齐王领赏。齐王将他们一网打尽,斩首示众。于是,苏秦在自己死后,完成了为自己的复仇。结语

苏秦为人,毁誉参半,充满争议。厌恶他的人说他巧言令色,不忠不信,乃至后世都常常把其作为阴谋诡诈的代表人物。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比起庸庸碌碌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小人物,苏秦的一生波澜壮阔,卷动风云,以一己之舌辩,联合诸侯,压制强秦长达十五年,堪称枭雄。汉朝名臣桑弘羊有云:“苏秦、张仪……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 可以说是非常高的评价了。

各位看官,对这位创下“悬梁刺股”典故,死后还能复仇成功,对别人狠,对自己也狠的狠人,又有什么看法呢?

#先秦时代#战国七雄#苏秦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