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的着力点
□ 李世兰
= 扩大消费需求是构建完整内需体系的重点 =
我国14亿人口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比较优势和我国强大的发展韧性所在,孕育着巨大的潜力和活力。
一是要根据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特点,顺应不同层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采取更加全面、更加广泛的刺激消费政策,支持适销对路的产品开拓国内市场,促进国内消费提质升级。积极培育新型消费,加快创造国内消费增量的新增长点。
二要健全和完善我国制造业产业链与供应链,尤其是针对高端产业发展中产业链和供应链存在的薄弱环节,开展集成研究、联合攻关,提高我国制造业社整体竞争力和先进制造业的技术水平。改善外商投资环境,在“六稳”、“六保”基础上稳定市场预期,打造先进制造业和关键产业链外商投资新高地,以稳定的全球价值链带动内需体系不断升级。
三是不断探索国内体制机制创新,畅通要素在国内各区域之间的自由流动,打通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内循环,构建一个完整高效的国内统一市场,完善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的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构建一个完整内需体系的制度性框架。
= 优化投资结构是构建完整内需体系的重要抓手 =
消费与投资都是内需的组成部分,两者具有不可忽视的联系。因此,我们要通过刺激消费和扩大投资这两个方面来增加内需,就必须正确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把扩大消费需求与增加投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投资带动消费的能力。
一是围绕消费结构升级调整投资方向,优化投资结构。要把投资重点转向消费领域,不断增加改善民生、扩大消费的投资比重,使投资在扩大就业、拉动产业、带动消费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国家产业政策的合理引导,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同时,要适应经济增长中消费升级的要求,加大消费产业的投入,满足广大群众的消费需求。
二是注重投资质量和方向。投资应顺应我国工业化发展趋势,防止重复建设,控制高污染、高能耗投资,增加有促进消费能力的基础产业、社会事业方面的投资等。选择生产与消费关联性强的产业为投资重点,以生产带消费,以消费促生产,促进生产与消费协调发展。可以考虑重点发展旅游产业、健康产业、文化产业、教育产业等与居民消费密切相关的产业。因为这些产业不仅产业关联性比较强,而且本身就具有综合消费性质,具有联系生产与消费的突出特点。通过加快市场基础建设,加强文化、旅游设施建设,加快新一代互联网和物联网建设,进一步增加消费亮点,培育消费市场,创造新的消费需求。
三是促进从投资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从长期发展来看,我国经济增长格局面临从投资贡献为主向消费贡献为主转变。为此,要不断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实现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为此,要促进财政政策逐步从投资驱动转为消费驱动,从刺激投资为主转向刺激消费为主。
=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是构建完整内需体系的关键 =
分配在连接生产,在消费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分配方式是否公平、合理,关系到社会成员各自获得物质利益的多少,决定着社会产品能否顺利、有效地进入消费过程,直接影响到整个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
目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一些行业收入过高,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是内需不足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坚持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注重效率与公平,再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则,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一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居民即期消费。刺激消费的关键在于使人们对社会经济发展有良好的预期。目前,传统的福利制度提供的条件逐渐转为市场来提供,而有关的社会保障机制还没有健全和完善,人们出于对自身和家庭未来“经济安全”的担心,不得不约束消费,不断储蓄以便应急。因此,消费萎缩、边际消费倾向低的状况还将在一段时间内影响乘数效应的发挥。应当继续加大中央财政对落后地区低收入者群体的转移支付力度,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提高人们的收入预期来增加入们的消费倾向。
二是健全促进就业和创业、增加劳动收入的制度条件。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促进机会公平和充分就业。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打破城乡、地区市场分割,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让劳动者在平等竞争中获得合理报酬。建立高度透明的劳动力市场,完善我国就业制度,强化职业培训和再培训,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在城市,一方面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总量,有针对地搞好下岗及失业职工的再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作,提高这部分人的工资性收入,以增强他们的消费购买能力。
三是要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解决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最根本的在于提高居民收入。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和改革的着力点应当是放在增加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首先,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把智力要素、技术要素、信息要素真正纳入到分配机制中去,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其次,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积极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加强对财产性收入的调节,发挥第三次分配体系对调节收入的作用,进一步推进收入透明化。
再次,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挂钩的最低工资制度,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健全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切实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增加对城镇低收入群众和农民的补贴,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发挥工会组织在劳资双方平等协商中的重要作用,普遍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障劳动者按劳动贡献参与分配的权益。进一步完善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工资保证金制度。
四是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收入分配差距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规律。按一般规律,当经济发展比较落后,适当地扩大差距,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率。这时的收入差距不仅是改革和发展的一个后果,同时它又是改革和发展的一个动力。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当需求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时,就必须要提倡均匀分配,扩大需求,而扩大需求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缩小收入分配。
当收入差距过大时,它就会影响总需求和总供给。高收入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弱,而低收入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强。过大的收入差距会导致两极分化,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而这些人的边际消费倾向很弱,他们对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已基本达到饱和,而占人口比重很大一部分的低收入者有强烈的购买欲望和需求,但又缺乏支付能力,这样就会造成总需求萎缩。因此,政府应该采取政策措施,努力提高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是扩大社会总需求,加快消费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增长。
= 不断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扩大内需的根本 =
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看,人们只有在满足了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的前提下,才能追求更高层次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社会保障体系不仅能够有效解决群众的民生问题,满足他们的切实利益,消解百姓的后顾之忧,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时也能够大大刺激他们的消费,降低整个社会的储蓄率,提高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由此,必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一方面,完善公共服务,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应当调整全社会的财政支出结构,建立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主的公共财政体制,确保财政投入到关系群众切实利益的民生领域。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投入,提高社会保障程度。不断完善政策,构建健全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实现可转移和可接续。要加快制定和完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增强社会保障的强制性、规范性、稳定性与可预期性,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社会保障权益。完善公共服务能够有效保障广大劳动者更好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降低因预期收入和预期支出风险而导致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改善居民消费储蓄决策,提高当期消费意愿,从而促进居民消费需求不断扩大。可见,公共服务是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重要途径。
另一方面,要打破在住房、医疗、教育等领域的行政垄断和不合理的定价机制,建立新型的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即满足群众的更高层次的保障需求。重点发展医疗保障和住房保障,减轻居民负担。扩大医疗服务投入,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范围,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降低报销门槛,切实消除城乡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扩大住房保障覆盖范围,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强制度建设,积极探索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融资机制创新。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工作,加快省级统筹步伐,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办法;规范发展企业年金制度;探索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抓紧制定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鼓励各地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加快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健全社会救助体系。重点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与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相适应的救助标准调整机制;健全临时救助制度;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鼓励和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做好优抚安置工作。
(作者系广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副教授)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陈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