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制度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由来已早的政治制度,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正式确立实行三省六部制,这其中便包含御史制度。但其实御史制度早在先秦就有萌芽,可以说御史制度的底蕴以及历史甚至要比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时间的还要悠久。
宋朝作为一个在中国封建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笔触的王朝,历史上它前承封建王朝发展巅峰唐、后接幅员最为辽阔的少数民族政权元,是被史学家公认的中国封建历史王朝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节点。
在这个历史时期之中,御史制度和时代政治经济等因素相互影响,逐渐完善和发展的同时,还具有了其时代特征。宋代御史制度的产生、背景和影响
中国古代的官职制度其实是比较复杂,对现代人来说是晦涩难解的,就比如单单一个御史制度,仅仅在宋朝这段时间就有三种官员设置模式来实现其应尽职能。
御史制度本来就是中国封建君主为了实现自我权力集中、巩固中央统治来监察地方权力以及官员权力的一个官员组织。
但因为时代政策以及统治者管理方法不同等因素,一个官职名称在同一个时期甚至可能出现许多种不同的职能机构,这已经成为了现代史学的重要研究方向。
1.宋代御史制度的运作模式以及特色所在
宋代统治者因为其开国皇帝自身原因,尤其重视中央集权以及行政体系的廉洁和规范,致使宋朝的中央集权推到了极点。
其中,御史制度作为实现监察职能的“工具”,在完备宋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上助了一臂之力——不仅完成了由谏官对皇帝的劝谏到对官吏的绝对监督的职责转变,也完善了只对官吏的监督到对监督官员的监督程序。
宋朝的御史制度可以说是监察文武百官的政治利器,这时候的监察主要是通过官权分离以及御史台监管实现的。
宋代御史制度在大体上基本还是沿袭前制——依旧在御史台设三院:台、殿、察,最高领导人为侍御史,另外宋朝统治者还扩充了御史台的人员队伍,尽可能地使权力范围辐射到政治体系中的每一个环节,最大化的实现中央集权和皇权集中。
2.宋代御史制度产生的历史渊源以及时代背景
经过上面的对比可以发现宋朝的御史制度时代特点还是比较浓厚的,除了上述统治者个人经历方面的影响,其实还有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共同作用力。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宋朝在经济发展方面可是干了开创性的事儿——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的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坊市制度的打破以及市民经济的发展等,这些经济发面的变化都直接地影响到了社会结构以及政府组织形式,从而促使着宋朝御史制度的革新。
文化方面,作为封建政权的宋朝甚至开始普及平民教育,这种教育体系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人口素质提高,从而有利于监察事业的发展。
在这种多方面的推动因素和时代潮流的共同作用下,宋朝的御史制度不仅在组织形式上有了极大的突破,权力范畴也有了扩大和发展。宋代君臣共治是怎样实现和运行的?
可以说自秦朝建立统一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并且确立了皇权独尊等思想之后,君臣共治就已经成了历任君主的基础共识。
毕竟封建君主确立施行三公九卿制、赋予御史大夫以监察百官的权力,就是为了平衡、管理臣子权力为自己所用。
时间发展到了距秦朝已有千年历史之久的宋朝,君臣关系经过了不断斗争、行政体系经历了不断的调整,宋朝已经建立起了一套有时代特色的君臣共治体系。
1.宋朝君臣共治的表现形式以及本质所在
毫无疑问,因为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统治者癖好等因素的不同,中国不同朝代,甚至同一不同统治者时期内的监察制度都是各有各的特点。
总得来说,宋朝的主流就偏好文官,所以在宋朝的监察方法主流还是文臣监察——也就是御史制度。御史们作为官员,权力由天子授予,虽然他们具有风闻可奏的权力,但其实生杀予夺全在皇帝一念之间。
天子建立御史制度,其实就是希冀能形成一种封建制度特色下的君臣共治。这种背景下的君臣共治,臣子和皇帝并没有权力和地位上的平等可言,也没有权威的法律,是带有浓重的皇权主导色彩的。
其本质就是皇帝自我威严威慑下对于臣子价值的剥削和掠夺,达到一种平衡却并非良性的政治稳定局面。
2.宋代君臣共治产生的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原因
宋太祖“黄袍加身”登上皇位使得他对臣子权力过大的事情十分忌惮。开国伊始,他就在权力分配上体现出了“官权分离”的执政思想:官职高者无实权、皇亲国戚有钱无权等现象使得宋朝统治者需要一些人来行使这些本该使用的权力,而这,便是君臣共治的最大推动因素。
宋朝初期,监察百官工作主要是由统治初期各国旧官组成的。但是随着时间发展,这种没有正规管理的监察工作反而成了影响中央集权的因素,便促使着统治者推动御史制度的发展,来辅助自己的皇权至尊不被动摇,这便是宋朝最初君臣共治的出发点。
君臣共治还得益于中国由来已久的对于“大一统”局面的追求和崇拜,古人崇尚皇权,也崇拜“统一”这样的政治观念,君臣共治作为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工具和前提条件,自然也受宋朝社会各个阶级的追捧和认可。宋代御史制度和君臣共治之间的关系
宋朝是典型的“重文轻武”国家,极其注重政治体系运作的权力集中程度以及官员队伍的忠诚度,这两点是实现君臣共治的重要前提。
君臣共治对于任何一个君主制国家政权来说都是接近万能的执政方式和执政思想,但其实它的目标实现以及平稳运行都是需要多维度因素的共同保证的。如果说到宋朝时期君臣共治和谐局面的贡献因素,那发展之后具有宋代时代性的御史制度绝对算得上一个。
1.宋代御史制度和君臣共治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宋代御史制度相较于前朝来说,它最大的优越性和时代特点就是独立于行政体系之外。宋朝整个时期的监察机关职能最初的品职其实都不高,但经过漫长的发展以及多重因素的推动作用,最后成为了与最高行政机关、军事机关并列的直属于皇帝的机关,可以说是“君臣共治”的极其重要的一环。
御史制度作用的发挥主要是通过御史定期或不定期巡查地方来达到监察目的,他们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权力网络,能够最高效的纠正偏差和官员的腐败,这种作用发挥的有效性和及时性是维护“君臣共治”的根本原因——皇帝之所以实行“君主共治”是觉得其有有效之处,毫无疑问,宋代御史制度和君臣共治对彼此都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这种互相受益是维护这个制度关系的最终法宝。
2.二者共同作用下的宋代特色政治对于后世产生的影响
最为直观的来看,宋朝御史制度使得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监察网, 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和皇权。御史台里面的官员作为皇帝自己的耳目,被赋予“上可规谏君主,下可督察百官”的权力。
毫不夸张的说,在历任皇帝心目当中,御史制度绝对是最为重要的官制之一,社会的稳定、社会秩序的井然有序、政治系统的有效等都得益于御史监察的作用发挥。
宋朝时期的御史制度其背后的体制是大一统皇权政治,所以其出发点理所应当便是服务于这种政治体系和背景的利益,故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局限性。
宋朝御史制度下的一些官员代在做地方监察官常常演化为新一级地方行政官,这不仅容易滋生监察系统内部腐败的发生概率,还直接导致了两个行政系统里面官员难以做到“有的放矢”,从而致使了行政效率的低下。
御史制度作为具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政治制度,对于整个封建社会的影响都是深远且非凡的宋朝时期无论是以何种名称存在,它作为一种特定时代下的文化产物,都和时代的政治经济以及发展方向等多种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
御史制度归根结底还是监察,是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权力和政权的工具,力求实现君臣共治无非也出于此目的。
放眼望去,即使在千年后的今天,“御史制度”这个名词早已经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是宋朝对御史制度继承和发展的智慧执政经验等不仅对当时的时代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直接影响,至今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政府体系的每一部分。参考资料:
1《皇朝编年纲目备要》
2《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3《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4《宋代社会生活研究》
5《太平宝训政事纪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