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四川成都市于通锦桥附近最新发现一段古代城墙遗址,被考古判断为唐末罗城的一段城墙,与大多数人经常能见到的通锦桥附近成都军区保留的清代古城墙并不相同。而早在1990年,成都市西南方位的汪家拐到锦里就发现过罗城城墙。
今天人们可能对成都的罗城是什么并不大清楚,实际上这是历史上成都城市格局形成的最后一次筑城。此后宋元明清历代千年时间内,成都的规模与格局再没有发生过多大变化了。修筑罗城的主持者,就是晚唐时镇守西川三年的名将高骈,正因为他对成都和西川的军事防御做了大量工作,唐僖宗才会在出现危机以后毫不犹豫前往成都避难。
成都新近发现的唐代罗城城墙遗址
一、高骈为什么要修筑罗城?
高骈,为宪宗时平西川刘辟之乱的名将高崇文之孙,高崇文因功封为南平郡王,祖上号称渤海望族高氏后裔,堪称世代名门。高骈少年时虽然曾学习兵法骑射,但兴趣方面更喜欢文学,经常结交文士,后来获得高官显爵,却也有诗歌流传,与一般人们印象中的军功世家子弟不大一样。后来清末学者丁仪的《诗学渊源》还称“(骈)诗情挺拔,善为壮语”。
唐懿宗时,高骈带领军士驻防长武城(今陕西省长武县),其他将领都不敢轻举妄动,但高骈却带领军士主动出击党项部落,收获甚多,受到唐懿宗嘉奖,改任他为秦州刺史兼防御使。
高骈诱降吐蕃将领尚延心及浑末部一万多帐,收复河州、渭州(今甘肃的陇南、陇西一带),随后又出兵平定了凤林关(河州凤林关的具体位置长期出现争议,大概在今临夏县通向永靖县的途中积石山附近)。
咸通五年(864),经宰相夏侯孜推荐,懿宗任高骈为安南都护、经略招讨使,抵御南诏对安南地区的骚扰。高骈进兵收复交趾,进检校刑部尚书,以都护府为静海军,授高骈为节度使。
古典小说中唐僖宗画像
唐僖宗继位,加高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乾符二年(875)出任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进检校司徒,封燕国公。在此期间,高骈整肃兵马,加强边防,以严刑峻法整顿吏治和民风,三年期间,整个西川稍微振作。
因为高骈是一个军事将领,出于晚唐形势,他在成都的整顿都从军事角度出发,进一步巩固城防,所以在成都修筑了外围罗城。将此前的成都城包围起来,所以称“罗城”,总体比最初秦汉时代的成都大了两倍还要多。
高骈之所以提出修筑罗城有充分的现实考虑。唐代以后,成都本地人丁十分兴旺,经济随着人口发展迅速。中期自唐玄宗入蜀,不断有北方豪门大姓和许多百姓南下,成都旧城已经无法容纳。后期西川形势严峻,吐蕃、南诏的滋扰,需要加强安全防御,所以高骈提出将成都扩容,能够安置当地军民,以南北拓展,将府城与罗城分开,这是一次合理的城市格局规划。
二、成都的罗城到底什么样?
根据当时的地貌地势,高骈修筑的罗城城墙据说高一丈七八,城基宽度为两丈左右。为了完善外围城防,高骈命士卒民夫将郫江在城西方面另开一条河道,成为能够绕城北而流向东南,对城北的子城形成一条护城河。
与此同时,原本城西方向的河道继续保留,再利用成都西郊水源丰富的特色,汇聚一些溪水支流,对成都西面形成天然防御屏障。另外再引河水入解玉溪和金水河进入城区,能够为城内的百姓提供充足的饮用生活水源。
高骈
为了加强成都的军队驻防需求,高骈另在城西外单独又修筑了一座羊马城。
唐代后期的成都实际上是行都南京,之后还作为十国时期前后蜀的都城,驻军和防御功能进一步加强,城西另建的羊马城,相当于马匹牛羊的驻地。这一特点其实宋朝开封城也类似,也在城西单独有瓮城和御马场的设置。
《全唐文·卷八九一》有唐代李昊专门写的一篇《创筑羊马城记》,不仅记述了羊马城的修筑,实际还比较全面地回顾了成都建城的一段历史,是关于成都建城方面非常重要的历史资料。
该文开篇就回顾的古蜀历史:“鱼凫羽化于湔山,望帝开基,鳖灵复生于岷水。然则疏凿巫峡,管钥成都,而犹树木栅于西州,跨土田于南越……石牛来去,辟蜀路于剑门。”之后,讲述高骈筑城原由:“燕国公以将略威怀,淬磨斧钺,息波澜于锦水,创制度于罗城。逾百雉之恒规,补一隅之关事。有备无患,庇蜀人以金镛。避狄蒙尘,安僖皇之玉辇。云蛮稽颡,遣使来朝。航滇河以献珍,越沈黎而纳款。当庙社阽危之际,銮舆出狩之秋,坐制南荒,终无北寇,乃燕公之力也。”
以古代城市传统习惯说,高骈新筑的罗城相当于一座外城,以及拓展出来的城南大片坊里作为安置百姓的生活空间,而旧城就是府城,主要供给官员和权贵生活。
高骈修筑罗城南部街坊示意图
实际上罗城也并不只是成都才专有,当时号称“扬一益二”的唐代扬州也有罗城。之后前蜀王建、后蜀孟知祥都在高骈筑城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罗城完善,把子城内部进行扩建改造作为宫殿。
三、成都城市格局的演变过程
依照今天挖掘的金沙遗址看,不少考古专家却推断,成都的建城史似乎可以追溯到3200年前,也就是开明王朝以前的古蜀时期。
开明王朝是古蜀后期最著名的阶段,开明是指开国的丛帝鳖灵,自他打败望帝杜宇以来,建立的这一蜀国长达300年,到秦国惠文王命大将司马错南下“金牛道”灭蜀,占有巴蜀两个古国以后,标志秦国的军事力量开始超过山东六国,初步具备统一中原的实力。
开明王朝有过著名的“三都”——是为成都、广都(今成都市双流区,隋朝因避讳炀帝杨广的名字才改为双流,宋朝以后还是恢复了广都的称呼)和新都。
之前,望帝杜宇时期的古蜀都城是郫邑(今成都市郫都区),今天之所以把郫县改称郫都,似乎也是曾为古蜀之都的渊源吧。不过在杜宇时期,南面的广都已经成形,是作为蜀国别都。中国历史上的这些古国很早就实行有陪都制度,夏朝不确定,商周秦等大朝代都不例外,如殷商末年著名的朝歌其实就是一座陪都,史料明确记载,自盘庚迁殷以后再无迁都,这也是安阳殷墟作为商朝都城的重要根据。当时春秋战国以来的许多诸侯国也都有别都,可见杨宽先生《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的相关论述。
收录羊马城记的全唐文
到开明王朝末期,北部的秦国强大扩张,从颇有神话性质的“金牛道”南下灭蜀。秦相张仪根据秦都咸阳的规制重新改建成都,从此成为一个著名的比较大型的地区中心城市。不过,那时成都的气候地质条件并不理想,天气卑湿,满地洳泽,土质疏劣,印证了当地长年洪涝的残酷现实,筑城极不容易,屡筑屡坏。
李昊在《创筑羊马城记》就回顾:“张仪之经营版筑,役满九年”,成都新城的筑成之艰辛可见一斑。说张仪看到有大龟浮在江上(河上),到了东子城东南角而死亡。张仪问巫师。巫师说:“依照龟的样子修筑城池。”于是成都最早的城池曾取名“龟化城”,简称“龟城”。秦张仪、司马错筑太城(府南城,太就是大),次年,张仪在太城以西筑少城(府西城)。
之所以分大城和少城,大城是新城,而少城是古蜀旧都基础上改建,形成城中有城,二城并立的格局。州治大城,郡治少城,修整里匮,市张列肆,并“置盐铁市官并长丞”,入秦国郡县体系之中,至此成都城市的雏形基本形成。
这一建置就是参照秦都咸阳以东西向为格局,西部少城为中心,东部为外城。比较特殊的是,像秦国如此注重军事风格的政权,营建成都这一重要城市时,居然没有体现多少军事元素,实在让人惊奇和不可思议。
影视剧中的张仪形象
《创筑羊马城记》记录“管钥成都,而犹树木栅于西州”指成都建城大量以木为城,主要是为了巩固土壤作为夯筑基础,用来防御洪水。因为木栅不可能有效地用于军事防御。当时秦人营筑夯土城垣,只是“上皆有屋,而置观楼射兰”,考古资料也证实,秦朝以前成都没有多少夯土或泥砖的城墙。历史事实证明古代砖石混合的城墙起码要到三国时期才出现,即便东吴建业号称“石头城”,也仅限于宫城而已。
秦昭襄王时期,为了确保这一秦国蜀郡新建的成都适合人们居住和生活,郡守李冰(任职时间推断为公元前276——251期间,具体也不能确定)领导建造了造福后世的都江堰,从此改变了成都的历史。
已故四川大学著名考古专家徐中舒先生很早就认为,战国后期成都新城的出现才真正标志“城市”的特点,而且已经体现为一座自由都市,工业商业都比较发达。所以,秦汉时期的成都在城市结构布局模仿秦都咸阳,不是一座以军事防御为主要目的的城市。
之后刘备的蜀汉到南北朝才不断加强成都的军事色彩,直到高骈将成都的防御系统完善,一举奠定此后千年成都的格局与规划。#成都市#罗城#张仪收藏
唐懿宗时,高骈带领军士驻防长武城(今陕西省长武县),其他将领都不敢轻举妄动,但高骈却带领军士主动出击党项部落,收获甚多,受到唐懿宗嘉奖,改任他为秦州刺史兼防御使。
高骈诱降吐蕃将领尚延心及浑末部一万多帐,收复河州、渭州(今甘肃的陇南、陇西一带),随后又出兵平定了凤林关(河州凤林关的具体位置长期出现争议,大概在今临夏县通向永靖县的途中积石山附近)。
咸通五年(864),经宰相夏侯孜推荐,懿宗任高骈为安南都护、经略招讨使,抵御南诏对安南地区的骚扰。高骈进兵收复交趾,进检校刑部尚书,以都护府为静海军,授高骈为节度使。
古典小说中唐僖宗画像
唐僖宗继位,加高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乾符二年(875)出任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进检校司徒,封燕国公。在此期间,高骈整肃兵马,加强边防,以严刑峻法整顿吏治和民风,三年期间,整个西川稍微振作。
因为高骈是一个军事将领,出于晚唐形势,他在成都的整顿都从军事角度出发,进一步巩固城防,所以在成都修筑了外围罗城。将此前的成都城包围起来,所以称“罗城”,总体比最初秦汉时代的成都大了两倍还要多。
高骈之所以提出修筑罗城有充分的现实考虑。唐代以后,成都本地人丁十分兴旺,经济随着人口发展迅速。中期自唐玄宗入蜀,不断有北方豪门大姓和许多百姓南下,成都旧城已经无法容纳。后期西川形势严峻,吐蕃、南诏的滋扰,需要加强安全防御,所以高骈提出将成都扩容,能够安置当地军民,以南北拓展,将府城与罗城分开,这是一次合理的城市格局规划。
二、成都的罗城到底什么样?
根据当时的地貌地势,高骈修筑的罗城城墙据说高一丈七八,城基宽度为两丈左右。为了完善外围城防,高骈命士卒民夫将郫江在城西方面另开一条河道,成为能够绕城北而流向东南,对城北的子城形成一条护城河。
与此同时,原本城西方向的河道继续保留,再利用成都西郊水源丰富的特色,汇聚一些溪水支流,对成都西面形成天然防御屏障。另外再引河水入解玉溪和金水河进入城区,能够为城内的百姓提供充足的饮用生活水源。
高骈
为了加强成都的军队驻防需求,高骈另在城西外单独又修筑了一座羊马城。
唐代后期的成都实际上是行都南京,之后还作为十国时期前后蜀的都城,驻军和防御功能进一步加强,城西另建的羊马城,相当于马匹牛羊的驻地。这一特点其实宋朝开封城也类似,也在城西单独有瓮城和御马场的设置。
《全唐文·卷八九一》有唐代李昊专门写的一篇《创筑羊马城记》,不仅记述了羊马城的修筑,实际还比较全面地回顾了成都建城的一段历史,是关于成都建城方面非常重要的历史资料。
该文开篇就回顾的古蜀历史:“鱼凫羽化于湔山,望帝开基,鳖灵复生于岷水。然则疏凿巫峡,管钥成都,而犹树木栅于西州,跨土田于南越……石牛来去,辟蜀路于剑门。”之后,讲述高骈筑城原由:“燕国公以将略威怀,淬磨斧钺,息波澜于锦水,创制度于罗城。逾百雉之恒规,补一隅之关事。有备无患,庇蜀人以金镛。避狄蒙尘,安僖皇之玉辇。云蛮稽颡,遣使来朝。航滇河以献珍,越沈黎而纳款。当庙社阽危之际,銮舆出狩之秋,坐制南荒,终无北寇,乃燕公之力也。”
以古代城市传统习惯说,高骈新筑的罗城相当于一座外城,以及拓展出来的城南大片坊里作为安置百姓的生活空间,而旧城就是府城,主要供给官员和权贵生活。
高骈修筑罗城南部街坊示意图
实际上罗城也并不只是成都才专有,当时号称“扬一益二”的唐代扬州也有罗城。之后前蜀王建、后蜀孟知祥都在高骈筑城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罗城完善,把子城内部进行扩建改造作为宫殿。
三、成都城市格局的演变过程
依照今天挖掘的金沙遗址看,不少考古专家却推断,成都的建城史似乎可以追溯到3200年前,也就是开明王朝以前的古蜀时期。
开明王朝是古蜀后期最著名的阶段,开明是指开国的丛帝鳖灵,自他打败望帝杜宇以来,建立的这一蜀国长达300年,到秦国惠文王命大将司马错南下“金牛道”灭蜀,占有巴蜀两个古国以后,标志秦国的军事力量开始超过山东六国,初步具备统一中原的实力。
开明王朝有过著名的“三都”——是为成都、广都(今成都市双流区,隋朝因避讳炀帝杨广的名字才改为双流,宋朝以后还是恢复了广都的称呼)和新都。
之前,望帝杜宇时期的古蜀都城是郫邑(今成都市郫都区),今天之所以把郫县改称郫都,似乎也是曾为古蜀之都的渊源吧。不过在杜宇时期,南面的广都已经成形,是作为蜀国别都。中国历史上的这些古国很早就实行有陪都制度,夏朝不确定,商周秦等大朝代都不例外,如殷商末年著名的朝歌其实就是一座陪都,史料明确记载,自盘庚迁殷以后再无迁都,这也是安阳殷墟作为商朝都城的重要根据。当时春秋战国以来的许多诸侯国也都有别都,可见杨宽先生《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的相关论述。
收录羊马城记的全唐文
到开明王朝末期,北部的秦国强大扩张,从颇有神话性质的“金牛道”南下灭蜀。秦相张仪根据秦都咸阳的规制重新改建成都,从此成为一个著名的比较大型的地区中心城市。不过,那时成都的气候地质条件并不理想,天气卑湿,满地洳泽,土质疏劣,印证了当地长年洪涝的残酷现实,筑城极不容易,屡筑屡坏。
李昊在《创筑羊马城记》就回顾:“张仪之经营版筑,役满九年”,成都新城的筑成之艰辛可见一斑。说张仪看到有大龟浮在江上(河上),到了东子城东南角而死亡。张仪问巫师。巫师说:“依照龟的样子修筑城池。”于是成都最早的城池曾取名“龟化城”,简称“龟城”。秦张仪、司马错筑太城(府南城,太就是大),次年,张仪在太城以西筑少城(府西城)。
之所以分大城和少城,大城是新城,而少城是古蜀旧都基础上改建,形成城中有城,二城并立的格局。州治大城,郡治少城,修整里匮,市张列肆,并“置盐铁市官并长丞”,入秦国郡县体系之中,至此成都城市的雏形基本形成。
这一建置就是参照秦都咸阳以东西向为格局,西部少城为中心,东部为外城。比较特殊的是,像秦国如此注重军事风格的政权,营建成都这一重要城市时,居然没有体现多少军事元素,实在让人惊奇和不可思议。
影视剧中的张仪形象
《创筑羊马城记》记录“管钥成都,而犹树木栅于西州”指成都建城大量以木为城,主要是为了巩固土壤作为夯筑基础,用来防御洪水。因为木栅不可能有效地用于军事防御。当时秦人营筑夯土城垣,只是“上皆有屋,而置观楼射兰”,考古资料也证实,秦朝以前成都没有多少夯土或泥砖的城墙。历史事实证明古代砖石混合的城墙起码要到三国时期才出现,即便东吴建业号称“石头城”,也仅限于宫城而已。
秦昭襄王时期,为了确保这一秦国蜀郡新建的成都适合人们居住和生活,郡守李冰(任职时间推断为公元前276——251期间,具体也不能确定)领导建造了造福后世的都江堰,从此改变了成都的历史。
已故四川大学著名考古专家徐中舒先生很早就认为,战国后期成都新城的出现才真正标志“城市”的特点,而且已经体现为一座自由都市,工业商业都比较发达。所以,秦汉时期的成都在城市结构布局模仿秦都咸阳,不是一座以军事防御为主要目的的城市。
之后刘备的蜀汉到南北朝才不断加强成都的军事色彩,直到高骈将成都的防御系统完善,一举奠定此后千年成都的格局与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