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简阳市川剧团团长 代明 与天作云文化调研员合影
“你们在做很有意义的事,我十分支持你们。”
这是原简阳市川剧团团长代明老师对天作云平台在简阳平武川剧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上的肯定。
平武川剧团是上世纪40年代~80年代活跃在简阳县上的一支带有浓厚革命色彩的传奇剧团,她因抗日救亡而生,通过演出宣传抗日救国思想,为抗日进行募捐,在峥嵘岁月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却已消失于人们的视野中。
天作云平台于2020年4月至6月入驻简阳市平武镇,对其包括产业、房屋、土地、文化、人才等在内的全域资源展开了调研。通过文化调研员的深入走访,了解到关于平武川剧团的相关历史,并结识了原平武川剧团的两位成员——伍绍忠、范荣良老先生。
▲原平武川剧团成员范荣良(左)、伍绍忠(右)
多方合力,重拾平武川剧文化明珠
天作云平台意识到平武川剧团的文化价值:首先川剧是重要的非遗文化,此外平武川剧团又因特殊的历史背景,承载了深厚的地方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综合文化价值高。
为响应乡村振兴伟大战略,通过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乡村振兴文化支撑,平武川剧团重组计划得到了平武镇尤安村村委会段作其书记、邱作敏主任的重视和大力推动。为了后续的演出和相关活动的开展,尤安村拨出了一笔专项资金,用于采购服化道等物资。
在邱作敏主任的推动下,平武川剧团重启行动得到了简阳市文化艺术中心的关注和支持。现简阳市文化艺术中心成员,原简阳市川剧团团长代明老师作为川剧专家,对我们的工作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在物品采购以及后续具体行动计划等方面都给予了专业的指导,为整个行动的推进作出了重要贡献。
▲代明老师接受天作云方面采访
近日,多方又与简阳市戏剧家协会进行了洽谈并达成共识:今后平武川剧团可挂牌在简阳市戏剧家协会名下,开展各项活动。这使平武川剧团的重启行动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打造川剧文化IP,书写川剧振兴“简阳经验”
天作云平台将在简阳市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利用自身的平台优势,整合更多相关资源,来共同推进平武川剧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重点围绕川剧文化IP的打造,通过 挖掘、记录、呈现简阳平武川剧文化,重演川剧剧目,实现川剧文化传承。后续,天作云平台将顺势打造简阳平武川剧文化 IP,推动川剧IP项目化应用,实现更多价值效应,为川剧振兴提供“简阳经验”。
川剧这一IP落成之后,未来可应用于区域旅游宣传,推荐川剧团为平武镇文化旅游代言人,以剧团现状为基础继续招纳年轻演员,丰富和壮大剧团组织及其影响力。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开展人才包装、国学教育、公益演出、进驻文旅项目等方式实现更加多元化的应用。
成都院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对川剧重现项目也表示了浓厚兴趣,表示愿意为川剧演出提供场地。基于平武川剧文化的传承与应用,将带来更多探讨可能性。
▲院坝文化的演出场地(位于东郊记忆内)
平武川剧团的故事
天作云调研团队通过与伍绍忠、范荣良两位川剧演员的访谈,参考相关书面材料,整理出简阳市平武镇川剧团的历史脉络。
01 陈英俊老师简介
陈英俊是简阳市平武镇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简阳最早的党员之一,曾参与简阳早期党组织的建立,任中共简阳特支书记。
陈英俊毕业于“四川省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各科成绩优秀,不但懂教育,而且多才多艺,擅长管弦乐器和国画,1939年前后毕业回乡后便被简阳县教育局调往三岔小学任校长,作为倡导新学的领头人。
▲陈英俊(右)和他的夫人
02 抗建剧团的成立与撤销
陈英俊老师担任三岔小学校长期间,给学生宣传抗日理论,教唱抗日歌曲,成立“三岔小学师生业余抗敌剧团”,自编自演抗日话剧和歌舞,经常在三岔和周边乡镇演出,使抗日救亡思想逐渐深入人民心中。
三岔小学的剧团逐渐受到上级党组织的重视,为扩大抗日宣传的影响力,1940年,在“三岔小学师生业余抗敌剧团”的基础上,“简阳县平武乡抗建剧团”正式成立。剧团主要演出《捉汉奸》、《伪县长》等抗日锄奸、振兴中华主题的话剧。
身为地下党的陈英俊一行,一直遭到当地反革命政党官员的怀疑和忌惮,多次被搜查但未被发现共党的证据。一次剧团在演出《钻钱眼》时,台下的官员以为剧情是在影射自己,大发雷霆,记恨在心。后来,一次剧团在演出捉汉奸剧情时,未发现从平武乡公所借来的枪里被人装了子弹上了膛,结果打中了台上的演员使其重伤致残。因为枪伤事故,抗建剧团被国民党县党部撤销。
03 “打围鼓”抗日募捐
陈英俊又从平武乡的袍哥中培养出一批爱好川剧的社会青年,每天在茶馆、酒馆打“打围鼓”,收小费。陈英俊暗地里将收来的费用不断向八路军办事处汇去,支援抗日。
抗建剧团被撤销后,陈英俊一行的演出形式从原来的话剧转变为“打围鼓”的形式。打围鼓的内容延续了抗战救国的主题,兼唱一些川剧名段。
解放后,陈英俊老师成立平武业余川剧团,使得川剧表演得以在平武延续下去。
▲陈英俊老师的手抄剧本
04 受访者经历
伍绍忠、范荣良两位受访者于1958年加入平武业余川剧团,跟随陈英俊老师一同演出,并参与修路等建设活动。
1984年,陈英俊老师逝世后,失去了主心骨的川剧团也随之落寞、解散,至今已沉寂了三十余年。
▲伍绍忠老先生保存的原平武川剧团老物件
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天作云在行动
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的我国近现代著名思想家梁漱溟先生曾说过:“原来中国社会是以乡村为基础,并以乡村为主体;所有文化,多半是从乡村而来,又为乡村而设——法制、礼俗、工商业等莫不如是。”
中国的农村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基所在。千百年来,乡村文化除了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和灵魂寄托以外,更是我们通过族群认同达至国家认同的基础,在维系乡村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然而几十年来,随着在城镇化过程中要素由乡村向城市不断的单向流动,以及外来文化的入侵,使得乡村传统文化陷入了衰落,很多乡村文化载体和内容都已然或濒临消失。
为改变乡村传统文化的困境,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要 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
助力乡村文化,天作云在做什么?
唤醒那些沉睡了的文化故事,
追溯那些有迹可循的文化脉络,
解读那些保留着的文化印记。
发掘文化价值,对接市场需求,
让更多的乡村文化走出去,
让更多的城市人财物走进来,
探索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用市场化思维和模式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我们期待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更多的城市人、年轻人加入到发掘、传承和保护乡村文化的行动中来,共同去维护我们所赖以生长的文化根基。
/
END#川剧#简阳市#乡村收藏
▲原平武川剧团成员范荣良(左)、伍绍忠(右)
多方合力,重拾平武川剧文化明珠
天作云平台意识到平武川剧团的文化价值:首先川剧是重要的非遗文化,此外平武川剧团又因特殊的历史背景,承载了深厚的地方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综合文化价值高。
为响应乡村振兴伟大战略,通过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乡村振兴文化支撑,平武川剧团重组计划得到了平武镇尤安村村委会段作其书记、邱作敏主任的重视和大力推动。为了后续的演出和相关活动的开展,尤安村拨出了一笔专项资金,用于采购服化道等物资。
在邱作敏主任的推动下,平武川剧团重启行动得到了简阳市文化艺术中心的关注和支持。现简阳市文化艺术中心成员,原简阳市川剧团团长代明老师作为川剧专家,对我们的工作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在物品采购以及后续具体行动计划等方面都给予了专业的指导,为整个行动的推进作出了重要贡献。
▲代明老师接受天作云方面采访
近日,多方又与简阳市戏剧家协会进行了洽谈并达成共识:今后平武川剧团可挂牌在简阳市戏剧家协会名下,开展各项活动。这使平武川剧团的重启行动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打造川剧文化IP,书写川剧振兴“简阳经验”
天作云平台将在简阳市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利用自身的平台优势,整合更多相关资源,来共同推进平武川剧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重点围绕川剧文化IP的打造,通过 挖掘、记录、呈现简阳平武川剧文化,重演川剧剧目,实现川剧文化传承。后续,天作云平台将顺势打造简阳平武川剧文化 IP,推动川剧IP项目化应用,实现更多价值效应,为川剧振兴提供“简阳经验”。
川剧这一IP落成之后,未来可应用于区域旅游宣传,推荐川剧团为平武镇文化旅游代言人,以剧团现状为基础继续招纳年轻演员,丰富和壮大剧团组织及其影响力。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开展人才包装、国学教育、公益演出、进驻文旅项目等方式实现更加多元化的应用。
成都院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对川剧重现项目也表示了浓厚兴趣,表示愿意为川剧演出提供场地。基于平武川剧文化的传承与应用,将带来更多探讨可能性。
▲院坝文化的演出场地(位于东郊记忆内)
平武川剧团的故事
天作云调研团队通过与伍绍忠、范荣良两位川剧演员的访谈,参考相关书面材料,整理出简阳市平武镇川剧团的历史脉络。
01 陈英俊老师简介
陈英俊是简阳市平武镇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简阳最早的党员之一,曾参与简阳早期党组织的建立,任中共简阳特支书记。
陈英俊毕业于“四川省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各科成绩优秀,不但懂教育,而且多才多艺,擅长管弦乐器和国画,1939年前后毕业回乡后便被简阳县教育局调往三岔小学任校长,作为倡导新学的领头人。
▲陈英俊(右)和他的夫人
02 抗建剧团的成立与撤销
陈英俊老师担任三岔小学校长期间,给学生宣传抗日理论,教唱抗日歌曲,成立“三岔小学师生业余抗敌剧团”,自编自演抗日话剧和歌舞,经常在三岔和周边乡镇演出,使抗日救亡思想逐渐深入人民心中。
三岔小学的剧团逐渐受到上级党组织的重视,为扩大抗日宣传的影响力,1940年,在“三岔小学师生业余抗敌剧团”的基础上,“简阳县平武乡抗建剧团”正式成立。剧团主要演出《捉汉奸》、《伪县长》等抗日锄奸、振兴中华主题的话剧。
身为地下党的陈英俊一行,一直遭到当地反革命政党官员的怀疑和忌惮,多次被搜查但未被发现共党的证据。一次剧团在演出《钻钱眼》时,台下的官员以为剧情是在影射自己,大发雷霆,记恨在心。后来,一次剧团在演出捉汉奸剧情时,未发现从平武乡公所借来的枪里被人装了子弹上了膛,结果打中了台上的演员使其重伤致残。因为枪伤事故,抗建剧团被国民党县党部撤销。
03 “打围鼓”抗日募捐
陈英俊又从平武乡的袍哥中培养出一批爱好川剧的社会青年,每天在茶馆、酒馆打“打围鼓”,收小费。陈英俊暗地里将收来的费用不断向八路军办事处汇去,支援抗日。
抗建剧团被撤销后,陈英俊一行的演出形式从原来的话剧转变为“打围鼓”的形式。打围鼓的内容延续了抗战救国的主题,兼唱一些川剧名段。
解放后,陈英俊老师成立平武业余川剧团,使得川剧表演得以在平武延续下去。
▲陈英俊老师的手抄剧本
04 受访者经历
伍绍忠、范荣良两位受访者于1958年加入平武业余川剧团,跟随陈英俊老师一同演出,并参与修路等建设活动。
1984年,陈英俊老师逝世后,失去了主心骨的川剧团也随之落寞、解散,至今已沉寂了三十余年。
▲伍绍忠老先生保存的原平武川剧团老物件
我们期待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更多的城市人、年轻人加入到发掘、传承和保护乡村文化的行动中来,共同去维护我们所赖以生长的文化根基。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