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奏请博士弟子,第其高下,以补郎中文学掌故。
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历史中的瑰宝,也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一般来说,科举制度最成熟的时期首推唐宋,而隋朝被看作是首次产生科举制度的时期,不过也有史学家认为,科举制度其实始于汉朝,大约出现在汉武帝时期。
上图——公孙弘像
支撑这种观点的依据来源于武帝时期独尊儒术的社会背景,当时,儒家大贤董仲舒和公孙弘先后创办太学和为博士设弟子,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汉朝选拔人才的察举制和征辟制,尤其是后者的行为更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像后人耳熟能详的"孝廉"、"秀才"的科举名词也是出现在这一时期,因此这段时期也被视为科举制度的萌芽期。一、独尊儒术使得博士被儒生垄断
汉文帝时期,汉朝已然有了从民间选拔人才的基础,博士便是在这时所设。博士们的工作就是从各个角度向皇帝提供治国建议,其主体多由诸子百家中的名声闻达者组成。
不过到了汉武帝时期,由于其采用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得博士这个群体被儒生垄断,诸子百家的后人消失不见,只剩下熟读儒家经典的五经博士了。
上图——汉武帝像
这种变化带来的直接区别就是,儒生进入朝堂的门槛越来越低,其他学派则逐渐被赶出朝堂。
博士虽然来自民间,但是个体的能力差异也是巨大的,当他们进入朝堂后,也会面临层层筛选。就拿本文的主角公孙弘来说,他能成为博士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他熟读儒家经典《公羊传》,二是他十分孝敬母亲而素有美名,但是真正到了朝堂上他就不行了,既不能得到待见,出使又搞得一塌糊涂: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
上图——董仲舒雕像
不难看出,像公孙弘等人之所以选择儒家,就是因为他们敏锐地发现了儒家后人可以轻松出仕。
汉武帝之所以偏爱儒家思想,是因为儒家思想最注重阶级和君权,其他学派这不然。儒家外的诸子们或许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其行为却对君权独大有伤害作用,而这种行为产生的原因在于其学派的本源思想中的轻君思想,这给了儒家打压其他学派的最佳借口。二、董仲舒设立太学巩固儒家地位
在《天人三策》的三大思想被汉武帝采用后,董仲舒虽然没有成功登堂拜相,但是也一度获得了汉武帝的重视,于是他趁热打铁,提出了设立汉朝最高学府机构太学,用最顶级的教育资源宣称儒家的最高地位: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儒家重视教育,从孔子时期开始,便有在民间广泛教书育人的传统,对普及基础教育、推广儒家思想有重大的帮助,这也使得儒生成为了"老师"、"教育"等词语的代名词。
上图——孔子像
不过仍然是从孔子时期开始,儒家大部分时间都只能在民间教学,至圣先师曾经尝试过用儒家思想指导治国,可是结果却很难令人满意,这也使得孔子去世后,儒家和朝堂越来越疏远。
这种局面到了汉武帝时期终于有所改变,儒家一跃成为了百家之首,在朝堂上占据了统治地位,而董仲舒随后的建议,更是动员国家资源和财力培养儒家弟子,对这个学派有重要意义。
从此之后,源源不断的儒家青年才俊会从各种渠道流向朝堂,当其中的璞玉展示出耀眼的光芒后,自然会得到统治者的重视,而当他们担任高官后,又用自己的资源去反哺自己得以登堂入室的伟大思想,这种循环令儒家的地位得到了空前巩固。三、公孙弘为博士设弟子造成巨大社会影响
在董仲舒设立太学后,另一位有强大话语权的儒生公孙弘,又为儒家加上了一重保险。
武帝十年,时任国相的公孙弘上书武帝,请求为博士设立弟子。这个看似非常平常的上书,但却影响了后世上千年。
博士这个群体,毕竟也是朝堂官员,一个萝卜一个坑,数量是有限的,然而博士的弟子数量,则是可以变通的。像武帝时期每个博士只有五十个弟子,可是到了元帝时居然达到了千人的规模。
上图——传统儒生形象
当庞大数量的儒生悉数靠近中央后,势必会出现新的问题,强烈的权力欲望会促使他们对出仕产生更大的兴趣。而整个儒家社会对此的态度也会十分明确,那就是儒生们需要一个公平的选拔机制。
在这种情况下,择优而仕成为了统治者的必然选择,和察举制、征辟制类似,儒家选拔人才也有统一的原则,那就是对儒家经典的掌握,而儒家经典的范围终究有限,不会产生巨大的变数,这对于所有博士弟子来说相对公平,只需要比较对儒家思想用口、笔等同意方式来作答,自然会分出高下。
而这种选拔方式,虽然没有被明确为科举制,但是和后来的科举制有异曲同工之处,无论是目的、过程还是方式,都有着高度相似,这也是为何许多史学家认为科举制度其实始于汉朝的根本原因。
上图——后世科举场景四、结语
随着公孙弘为博士设立弟子,越来越多将儒家作为主修思想的人出现,汉初平民阶级被封死的上升通道又重新开了一个小口,有了这个口子,至少会让普通人看到希望,而且这个希望相对来说比较公平公正,只是考察你对儒家经典的掌握程度,所以极大促进了儒家的发展。
但是这也彻底堵死了其他学派的路,像道家、法家都有大量的继承人,不过他们必然不懂得儒家经典,你说他们有学问吧,可是他们的学问被主流学术所不容,也就产生不了价值,更遑论对社会的影响了。你说他们没学问吧,他们也是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不甘心就此泯然众人。
最终,当和公孙弘同时代的诸子们老去后,越来越多的后人们为了出仕,最终选择亲近了儒家,当这个社会都适应了儒家的人才选拔制度后,自然会使这种制度成为百姓首先的改变阶级的方式,当庙堂之高和宗庙之远皆完全接受这种制度后,正统科举制度的出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参考文献:
【1】《读史漫录》
【2】《史记·七十列传·平津侯主父列传》
【3】《汉书·传·董仲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