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播的《大秦赋》,描述了“奋六世之余烈”的始皇帝嬴政扫六合波澜壮阔之路。李斯在论六国之过的时候,认为六国不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才”的流失,甚至笑骂魏国培养的人才专资秦国:“商鞅、张仪、公孙衍、范雎,哪个不是扭转乾坤之才,竟弃如草芥,专资秦国”,诸多人才的聚集,使得“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局面迅速变成“虎狼之师,畏秦如虎”,人才在这其中发挥的作用可见一斑。
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战,为秦国富强奠定根基;张仪、公孙衍“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一个连横破合纵、并巴蜀,为秦国建立一个稳固的战略纵深大后方;一个收复河西,为秦国打开梦寐以求的东出大门;范雎“驱三贵”、“远交近攻”,退出历史舞台时大秦已对六国形成压倒性优势。那么,为什么六国的人才会涌入秦国,为什么秦国能够才尽所用?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是宣传到位,打造人才口碑品牌。秦孝公亲自写成的《求贤令》,被称为“战国第一雄文”:“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与之分土”意味着共分天下,这在当时的时代是极大的突破,一纸求贤令,为秦国吸引来了旷世奇才卫鞅(即商鞅),可以说,这篇《求贤令》开启了秦国的转机之路,是秦国乃至整个战国命运走向的转折点。而后,秦王封地卫鞅于商,兑现了“与之分土”的诺言,为后续准备入秦的人才吃了一颗“定心丸”。
二是充分信任,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战国的“相”位高权重,位极人臣,往往由德高望重的贵族把控,而秦国充分信任人才,敢于把本国国政交付,提供了“大良造、相国”等相当于政府一把手的职位,让人才充分施展才能。虽然有人说任用外人为相主要是为了制约传统守旧势力,但是无论如何,秦这种广阔的心胸,让入秦的人才大放异彩,一个个鲜活的名字络绎不绝,为强秦注入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是持之以恒,人才政策一张蓝图绘到底。人才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秦国的人才工作由穆公奠基,自孝公始,再到“七世明君”,历任秦王都把人才招引作为重中之重,一张蓝图绘到底,水滴石穿、持之以恒。只要有富国强兵之才,就重用;只要有战胜他国之术,就采纳,稳定、持续的人才政策厚植了秦国人才沃土,为强秦吸引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
四是实用主义,瞄准高精尖紧缺人才。人才引进不能只求“好看”,更要“好用”,历览大秦数代人才,大家会发现,秦国以“实用”为出发点,引进的人才大多集中于“兵家、法家、纵横家”,这些都是乱世中富国强兵的首选人才,而对那些徒有虚名的“大师”,秦国则不怎么感冒。“实用”原则为秦国的崛起明确了方向,人才驾驶着秦国这辆横空出世的战车一路狂奔,六国并一。
来源: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委组织部
责编:张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