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加速了车市洗牌,这是整个行业的共识。
有能力的车企,懂得在危中寻机,倒逼自己在产品、技术、服务等方面有所增进,以求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站稳脚跟,进而开疆辟土。
没能力的车企,在疫情冲击与车市下行的双重压力下,更加的不堪重负,在淘汰边缘徘徊或者出局,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像众泰、华晨、力帆、大乘等品牌,在去年就已经风雨飘摇,今年这波疫情的到来,直接扯下了它们的遮羞布,致命伤口裸露在外,分外难看。
当比亚迪在发布刀片电池、吉利在发布浩瀚SEA智能进化体验架构、长城在发布“柠檬”、“坦克”、“咖啡智能”三大技术品牌时,众泰、华晨之流正在欠薪、停产、破产重整之间挣扎。
同样地,前者在奋力冲刺年度KPI时,后者居然连一台车都无法生产出来。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产量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份,有不少弱势车企产量为零,众泰、大乘、力帆即使没有挂零,但在10月份也纷纷歇菜。
影响因素很多,但我觉得无论如何都绕不开技术这一关键原因。吉利、长城、比亚迪等,曾经的品牌力也不够,并不受消费者认可,可它们却能够抓住机遇,靠着技术翻身,并成为自主品牌崛起的代表力量。如今,它们也是能与合资正面对话的自主一流车企。
难道众泰、力帆、华晨等,没有机遇吗?
有,只不过它们放弃了。
先说众泰,曾经它靠着“山寨”在车市中红过一段时间,也尝到了“山寨”带来的甜头,虽说发展之路不光鲜,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在此期间积累了大量财富。假如当初它走上了自主研发之路,或许今天的结局不会是这样。但车市并不存在假如,众泰的命运依然是“保时泰”,而不是“科技众泰”。
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众泰,主动放弃了转型之路,随之而来的便是日渐稀少的销量、不断“高升”的亏损。
目前的众泰,其母公司铁牛集团、子公司众泰新能源相继被裁定破产重整或清算,虽然众泰汽车多次贴出公告表示铁牛集团的重整不涉及自身,也多次向传出“众泰破产”的“造谣者”发律师函,但是谁都知道,这只是强行挽尊罢了,连一辆车都生产不出来的众泰,拿什么继续存活?
与众泰汽车密切相关的大乘汽车,同样缺乏核心技术,甚至更不如众泰,其旗下的G70S、G60、E20分别是众泰大迈X7S、大迈X5以及芝麻的“换壳车”,这么一个敷衍的品牌,就该配上一个惨淡的结局。
力帆无疑是让人感到有些可惜的,它是中国第一家上市的民营车企,掌舵者尹明善曾经是声名赫赫的重庆首富,而眼下的尹明善已无挥斥方遒的精力,只能以一个耄耋老人的角度,看着还未成为“百年力帆”的力帆迅速陨落。
曾经的力帆也是大胆开拓的进取派,但不知从何时起,它便失去了适时而变的能力,迷失了方向。
最后说说华晨,它破产重整的结局,多少有点让人意料之外,又有些意料之中。亏损、亏损再亏损是华晨汽车近来的常态。造成如今的结局,与它过度依赖宝马、轻视自主研发密切相关。
从2011年开始,华晨汽车的收入结构严重失衡,超过90%的收入均来自于华晨宝马,渐渐的,它也失去了与宝马平等对话的权利,后者在华晨宝马的持股比例由50%提高至75%,究竟是华晨宝马,还是宝马华晨,还真是令人傻傻分不清楚。
曾经想要以市场换技术的华晨汽车,到头来两头空,既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技术,旗下的自主品牌在市场中也没有什么存在感。
前掌舵者祁玉民要为此付出很大的责任,他曾经向外界描述他心目中的好车:“它的底盘是保时捷调校的,它的内外饰是意大利搞的,它的发动机是和宝马合作的,三大资源一整合,是不是一个好车就出来了。”
言语之间尽透露出“拿来主义”的腐朽气息,事实上,在祁玉民接手华晨时,他几乎放弃了自主研发,使得华晨汽车越来越边缘化,无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
这些缺乏核心竞争力的车企,终将遵循着“优胜劣汰”的法则,成为历史,但这阻碍不了自主品牌崛起的步伐,以吉利、比亚迪、长城、长安为首的国产车企,才是带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正面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