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不以建设高楼大厦为目的 三林滨江南片地区要做有故事有历史的海派城镇

2020-12-18新闻27

东方网记者柏可林12月18日报道:三林滨江南片地区是黄浦江沿岸从城市核心功能向郊野生态区域过渡的重要节点,规划总用地面积4.47平方公里。地区整体规划于2013年底正式启动,更新前,这里是一个用地功能交错混合、基础设施落后,存在安全隐患大的城中村。

历时六年的规划摆脱了传统技术蓝图式的规划编制框架,现已全面展开建设工作。日前,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度解析了三林滨江南片地区的控详规划及城市设计思路。

区位图

合理确定开发强度高度,塑造湾区滨水空间

三林滨江南片地区不以建设一片现代化摩登的高楼大厦群为目的,而是希冀呈现一座有故事、有历史、有上海特质的海派城镇,规划有序控制开发强度、密度和高度,滨江区域形成疏密有致的特色空间。其中,滨江第一界面留给生态空间,打造疏朗开敞的绿色岸线;西部三林湾小镇,以高密度、中低高度的街区形态,探索新时代海派城镇特色风貌;东部社区则依托地铁站点开发,形成高强度、多层次高度的宜居社区。

整体空间尺度

由于黄浦江防汛高度的要求,浦江沿岸地区的设计地平标高较高,面临着“见水不亲水”的空间困境,本次规划结合三林湾营造亲水公共空间,通过建筑基准高度和建筑塔楼高度勾勒起伏有序的天际线,形成景框效果;在湾区凸岸则布置特色建筑,提高空间的辨识度。通过高贴线率,保障滨水界面的连续性,控制建筑界面连续度在25-50米之间,统一又富于变化。此外,底层建筑立面鼓励采取高通透率或骑楼、悬挑等形式,进一步提升空间活力。

滨水界面尺度控制

三林湾属于大尺度滨水公共空间,在建筑风貌管控理念上借鉴外滩两岸建筑风貌的呈现,强调大尺度滨水建筑要体现海派建筑的对比融合。同时,结合大量建筑层面的专题研究,提炼不同时期的海派建筑特点,在湾区形成“一湾三岸”的风貌分区,体现传承与创新。

生态与建设空间结构图

修复绿色本底,构筑更韧性的生态示范区

从生态格局上看,三林滨江南片地区位于黄浦江向中心城延伸的生态门户,也是杭州湾通向中心城的重要风廊。此外,三林滨江南片地区作为黄浦江生态廊道的重要一环,是鸟类和野生动物沿江迁徙停留的栖息地,更是落实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楔形绿地建设的重要部分。

规划以“生态功能集聚区、转型发展示范区、海派文化展示区”为建设目标。发展规模上,明确生态用地不少于65%;空间结构上,中部为完整连续、指状渗透的生态绿地;涵林路以东地区以地铁站点为核心构建公共空间网络,依托河道绿网划分为南中北三片居住组团,各组团内以邻里中心为核心形成生活圈;耀龙路以西是以探索新海派风貌为特色的三林湾区和小镇,滨江地区为保留的办博期间建成的民居文化区。

功能分区图

规划留足450米生物迁徙廊道及城市风廊,并与沿江生态间隔带相衔接。从动植物栖息地的规模需求出发,最大程度保障生态斑块规模,限定城镇开发边界,控制生态斑块规模不小于20公顷,保证完整、连续。城镇功能板块规模不大于40公顷,与生态结构有机嵌入。

规划形成生态保育区、生态缓冲区、城镇建设区三个层次的空间管控。其中,围绕城镇组团划定生态缓冲区,避免人类活动干扰生态保育区;在生态保育区布局内、中、外三级慢行环路体系,把人类活动限制在有限路径内,降低生态扰动,地区三级慢行网络与黄浦江滨江慢行系统贯通,实现与市级绿道系统的充分衔接。

三林滨江南片地区河网密集,但南北向水系连通较少。规划引入南北向的三林湾水系,连通三林北港和三林塘港,并对河道线形、驳岸进行自然化处理,增加沿岸湿地系统空间。同时利用黄浦江潮汐动能,加强地区水动力,实现良性的水文循环,有效应对雨洪灾害。

地区建设实景

#地区#城镇#海派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