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8 09:16:48作者:解敏来源:东方网选稿:朱燕亮
东方网记者解敏12月18日报道:摩尔定律指出,集成电路上可以容纳的晶体管数目在大约每经过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换言之,处理器的性能每隔两年翻一倍。虽然这并非自然科学定律,但一定程度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在当前国家把集成电路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背景下,2020中国(上海)集成电路创新峰会日前举行,多位两院院士、行业专家齐聚,现场抛砖引玉,建言科技界、产业界共同总结经验,提前规划,布局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01)专家组总体组组长、清华大学微电子研究所所长魏少军在主旨报告中对集成电路未来的发展,从器件架构创新,集成技术创新以及芯片架构三个层面做了全面阐述。报告中指出,集成电路技术目前正处于技术迭代的岔路口,从工艺节点看,处在一个大节点和一个小节点迭代过程,7纳米已经全面量产,5纳米小规模量产,明年更可能出现3纳米的试产。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并不一定会出现可以代替集成电路的技术。现在是一个好时机,认真归纳如何在主流器件、芯片架构和微纳系统的集成三个领域实现创新,将很有可能引领整个行业跨越5纳米关键技术。
魏少军指出,器件结构的选择将成为未来竞争的制高点,架构创新引领计算领域的变革,微纳系统集成技术将开辟摩尔定律的延续新路径,未来10年,面临器件结构的更新变革和系统集成的演进,能不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就是其中的关键。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微纳电子学院院长吴汉明指出,长三角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基础最扎实、产业链最完整、技术最先进的区域。长三角区域发展一定要充分注意差异性,上海在材料、装备、工艺等领域都应当作为龙头牵引;江苏的集成电路封装技术在国内处于引领地位;浙江的数字经济在全国出于领先地位,数字经济引领下设计和制造的高度融合是浙江的长项。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现有条件、发展前景、人才资源都是非常具有优势,三地应以各自之所长积极联动,从芯片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设备制造和关键材料等全产业链差异化布局,释放产业集聚效应。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士王建宇认为,集成电路装备、材料等产品的出口限制,短期内会给中国企业带来麻烦,但对产业链中高端产品的国产化来说,未尝不是好事。他同时指出,以往对集成电路领域的关注都集中在关键部件上,但对体系配套建设关注度不够。一个领域里设备制造不是单一的,一定是体系化的事情。对未来集成电路领域的发展一定要有统筹安排,需要有战略性的布局,而不是一股脑儿地盲从,做好了再去推广,可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海华虹(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素心则从企业的角度给出思考。他认为,产业链的创新不一定只限定于先进工艺的迭代,而是一直在解决具体的应用问题。广泛的需求导致产能供应链碰到障碍,本身就说明产业链在不断地解决问题,找到新的应用和需求,提供后续产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