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比较复杂,但最主要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弥合南北汉族族群的裂痕,二是安抚元朝的遗老遗少,三是继承元朝的政治遗产,特别是领土这个遗产。
先说第一个原因,南北汉族族群的分裂问题。
南北汉族分治,从女真人建立的金国灭北宋开始。北宋灭亡,南宋建立,中国的北方地区经短暂的过渡时期后,迅速被金国的女真人统治。女真统治时期,强迫北方汉人变异服装、变异风俗,从多方面鼓励、强逼汉人胡化。
经过金国一百多年的统治,北方汉人在生活习惯、风俗、衣帽穿戴等方面,与南方汉人已有了较大区别。虽然语言犹存,但观念已变,对南方汉人的认同感大幅减弱。
蒙古灭亡金国、进而灭亡南宋后,将南、北方的汉人并不视为一个族群,将北方的汉人及契丹等族合称为汉人,而将原南宋地区的汉人称作南人,对二者的管理方式也有区别。北方地区,在原金国的管理方式的基础上,杂糅一些蒙古草原的部落式管理方式。在南方,则仍延续南宋的管理办法,与士绅阶层合作,联合统治。这种办法,称作“因俗分治”。
因俗分治的办法让南北方的汉人进一步分化。北方汉人与契丹、奚人等融合,更加尚武,对蒙古习俗的接受程度也较高。而南方汉人仍旧秉承诗书耕读传家的传统。
元末明初,或许南方一些汉人对曾经的宋朝还有印象,还有怀念之意,北方汉人对宋朝是毫无关切,没有半点印象了。
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否认元朝的正统,以宋朝的继统者自居,起不到笼络汉人之心的作用,反而会加大南北汉人的裂痕。而汉人,是明政权的基本盘。
朱元璋起家于南方,部下也多为南方汉人,要统一全国稳固统治,必须要取得北方汉人的认同,此时承认元的正统地位,实为明智之举。否则,必会导致北方汉人离心离德。
明初科举考试中的南北榜案,北方汉人的士子全部落榜,因而聚集闹事。朱元璋为了笼络北方人心,将主考官刘三吾凌迟处死。其思路也是为防范北方汉人的离心离德。
说第二个原因吧。
元政权虽时间不长,统治整个中国的时间只有八十多年,但在灭亡后,仍有不少遗老遗少怀念元朝,以各种形式称颂怀念元朝。如叶子奇,他说:“元朝自世祖混一之后,天下治平者六、七十年,轻刑薄赋,兵革罕用,生者有养,死者有葬,行旅万里,宿泊如家,诚所谓盛世也。”——叶子奇《草木子》
再如戴良,他说:“(元朝)以深仁厚德,涵养天下达五、六十年之久,而戴白之老、重髫之童,相于欢呼鼓舞于闾巷间,熙熙然有非汉唐宋所及。”——戴良“皇元风雅”
怀念元朝的不只是这些文人,朱元璋自己也经常说元朝的好话。比如他说:“元主中国,殆将百年,其初君臣朴厚,政事简略,与民休息,时称小康。”又说:“元初定天下之时,彼时法度严明,使愚顽畏威怀德,强不凌弱,众不暴寡,在民则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各安其生,惠莫大焉。”——《明太祖实录》
除了这些元末明初的人怀念元朝,还有部分纯粹的明朝人也说元朝的好话,比如戏剧家李开先,他在“西野春游词序中就说:“元不戍边,赋税轻而衣食足,衣食足而歌咏作。”
由此可见,明朝初立时,对元朝有好感的人不是一个二个,而是一群,朱元璋自己就是其中一个。(至于为什么会这样,那是另一个问题了,这儿不涉及)
在这种情况下,是不得不承认元的正统地位。
第三,承认元的正统,有利于继承遗产,特别是领土遗产的继承。
宋代疆域比较小,即便是北宋全盛时期,也没收回燕云十六州,西南的大理独立成国,西北的西夏时而称臣时而反叛,西域、东北、漠北就更别想了,疆域与汉唐时无法相比。
而元朝就不一样了,元不但将东北、大理、西夏、西域等地纳入版图,还将西藏也收服,成为领土,漠南漠北自然也在版图之内。那几个汗国不算,元朝廷直接管辖的地方,已经够大了,比汉唐时还要大些,更是远超两宋。
承认元的正统,认为自己是继元朝而立国,明政权就可以理直气壮的主张对西藏、东北、大理、西域等地的主权,当然,能不能实际占领是另一回事,但可以理直气壮的主张,甚至攻打。反之,就无法理直气壮了,须另找理由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