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怜日暮途穷后,犹有挥戈李晋王。"——柳亚子《四月二十五日》
犹记得当初章炳麟起兵讨袁时曾说的那句:"愿吾滇人,毋忘李定国!"如今去到云南,还能随处见到李定国的祠庙。他是是豪情壮志不逊于岳飞的民族英雄,是兵法谋略能比肩诸葛亮的顶级将帅,是明朝最后的战神。
如今人们大多数以为崇祯帝景山自缢后明朝就彻底结束,吴三桂大开山海关引清兵入关,神州大陆从此就收归满汉所有,这其中有着不少误区,真正颠覆大明政权的是"内忧",是昏庸政策导致的农民起义,而非仅仅是"外患"。
由于明朝末期皇帝不作为,宦官独揽大权,官员机构冗杂,百姓民不聊生,因此各地纷纷爆发农民起义,其中又以李自成的起义军跟张献忠的起义军最为出名。公元1644年元月,盘踞中原地区的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随后位于川渝地区的张献忠建立大西政权,此时关外还有收整完毕的满蒙联军在虎视眈眈,大明王朝岌岌可危。
由于李自成的大西政权占据地理优势,直接一路往北京推去,势如破竹,3月15日就包围北京,随后攻入紫禁城;2天后崇祯帝自缢而亡。
虽然李自成攻陷了北京城,但其实他的大西政权实力真的很一般,主要还是由于明朝此时太弱,还自断一臂,将袁崇焕给砍了;吴三桂本来在山海关驻守,万万没想到被人从后方抄了大本营,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决定放清军入关,从此归降。
李自成自然不是满蒙铁骑的对手,一听闻清军入关立刻弃北京城逃走,等清军到达北京时之间满目疮痍。此时华夏大陆一共被分为了四大政权,张献忠的大西依旧在川渝地区,李自成依旧占据着中原大部分土地,明朝余部逃亡南方,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
李自成跟他的大顺王朝最先被灭,随后就轮到了张献忠。至于南明,虽然清军在一年后就攻克了南京,但毕竟南明在民间拥有众多拥趸,皇室宗亲又多,之后唐王朱聿键与桂王朱由榔相继在福州与肇庆称帝。
我们说回张献忠。张献忠虽然致力于颠覆明朝政权,但他所求的是自己颠覆,在面对清军时,他宁愿选择继续拥护明朝为正统,而不愿让满清统治这片土地,因此在去世前特地留下遗言:"明朝三百年正统,未必遽绝,亦天意也。我死,尔急归明,毋为不义!"
这里的"尔"指谁?指他的4个养子,分别为老大孙可望、老二李定国、老三刘文秀、老四艾能奇。对,我们要讲的李定国正是张献忠的第二位养子。
中国有个词叫"哀兵必胜",此时大西余部已经到了穷途末路之时,他们渡长江一路南下,还真占领了贵州,之后又搞定云南,成功夺得了不小的地盘。连下黔、滇后孙可望开始有了不一样的心思,李定国却想要遵守养父的遗言,同时他也不愿再内耗,想跟南明联手将满清势力驱逐。
孙可望虽为老大,但声望远不如一直在军中历练,被封为征西大将军的李定国,虽最终无奈答应了李定国联明的期望,却另有盘算,兄弟间开始产生裂痕。很快孙可望想要的机会得到了,1651年南宁失守,孙可望看准时机将永历帝接了过来,开始学起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李定国是真的忠心,他不在意孙可望跟自己夺权,只想将大清打跑,1652年,李定国率大军先取湖南,再下桂林,两蹶名王成就至高威名。这两王是哪两王?定南王孔有德跟敬谨亲王尼堪。
孔有德是不折不扣的"汉奸",投降后被封为定南王,结果被李定国在桂林大败,自己还付出了性命为代价;清政府听闻后大惊,立刻派敬谨亲王尼堪前往湘桂一代讨伐,结果不仅让衡阳一战再度成就了李定国"战神"之名,顺便也送上了自己的人头。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黄宗羲对此发出感慨:"李定国桂林、衡州之战,'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自万历戊午(1618年)以来所未有也'。"顺治帝福临更是吓得不行:"清君臣闻警,上下震动,闻定国名,股栗战惧,有弃湘、粤、桂、赣、川、滇、黔七省与帝媾和之议。"直接打算割让七省以保平安。
但危机其实早已埋有伏笔,李定国虽然不欲于孙可望进行内耗,孙可望却无法坐看李定国声望空前绝后,一年内连下5州19郡,占领3000余里的功绩,足以将孙可望从掌权者的地位上拉下来,因此他借刘文秀进攻川南不利将李定国匆忙召回,企图暗中加害。
此时李定国还是不愿跟孙可望内耗,白白葬送了自己打下的大好局面,因此选择转向广东一带,却被清军夹击,原本联络的郑成功军队始终未至,南明优势就此扭转。
孙可望本就有篡位之心,一开始碍于李定国的压制只能作罢,但李定国一走,永历帝便孤立无援。走投无路之际,永历帝只好秘密传令李定国前来护驾,李定国立刻率军护送永历帝前往云南,因此被封为晋王,李晋王的名号响彻神州大陆。
说真的如果李定国一开始就狠下心来解决了孙可望,或许情势不会如此被动,1657年孙可望实在按奈不住,率十四万大军进攻云南,李定国仅剩三万兵力相应对。孙可望原本胜券在握,但他却忽视了至关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民心。
这些年来李定国南征北战,可以说无论是之前的大西,还是之后的大西,亦或者是如今的南明,都是他一点点打下来的地盘,孙可望率领的大军曾经也是李定国的部下,他们不愿与李定国为敌,临阵倒戈。
孙可望见大势已去,竟碍于那点面子,宁愿带领残部投降大清,也不愿一同扶持南明。李定国是悲壮的,他虽然站着,虽然想带领身旁众人站着,但无奈总有人选择跪下。
由于孙可望内耗,此时南明仅剩云南这一块地盘,1658年清朝认为时机已至,分三路大军南下,曾被李定国冒死相救的永历帝拒绝前往湖南,反而逃至缅甸,留李定国在云南驻守。此时李定国已知自己必败,给昆明百姓留够了果腹的粮食,率部队前往磨盘山迎来最后的血战。
这是将军的末路,也是南明的末路,本来李定国已经成功揣摩到了清军的心态,在磨盘山设伏,只等来个瓮中捉鳖,未尝没有胜利的希望,可他再一次迎来了背叛,南明光禄寺少卿卢桂生从大军中冲出,向吴三桂报告李定国具体设伏地点,6000精兵走到末路。
李定国其实还在派人打探永历帝的下落,他知道缅甸不可信,但拗不过永历帝自己的想法。当李定国兵败的消息传出后,缅甸方扛不住吴三桂的压力,在1662年将永历帝交出,吴三桂亲自在昆明将其缢杀。
这个时候李定国已经到了油尽灯枯之时,长期以来的军旅生涯终于在此刻爆发。病床上的李定国听闻永历帝身亡的噩耗,恸哭道:"负国负君,何以对天下万世。"本就病重,再遭逢此心神大乱,李定国眼看着也要不行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叮嘱自己的部下:"宁死荒外,勿降也!"
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李定国前半生以流寇之躯,为百姓而战,劝阻养父勿要弑杀;后半生遵循养父遗嘱,不愿与兄弟兵戎相向,一心护持君主,因民族大义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泪,什么叫站着的人?这就叫站着的人!
说实话,李定国的这一生太过悲壮,以一己之力撑起了明朝最后的脸面。近三百载大明王朝,始于农民起义,也因农民起义走向灭亡,最终灭于满清政权,可惜,可叹。